甘肃戏剧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思考
作者: 苏德禄 闫晓娥【摘要】戏剧艺术天然地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素养紧密相连,在对当代中小学生群体进行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心灵启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在研究当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地方戏剧资源进校园的优势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甘肃戏剧资源与中小学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以促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高效发展。
【关键词】思政教育;甘肃戏剧资源;地方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3)14—0027—04
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人才,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学校思政课教学缺乏生机。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和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1]。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正确认识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科学分析地方戏剧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并积极探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形式和方法,创新戏剧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在当前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校园文化不断受到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不良流行文化,严重侵蚀青少年的思想,诱导中小学生摆脱传统价值观的约束,崇尚享受和追求时尚。部分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容易沉迷其中,深陷享乐文化而难以自拔,扭曲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正确学习态度的形成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使学校思政教育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紧迫。
二、地方戏剧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和挑战
戏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人们喜爱。千百年来,戏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观。甘肃戏剧吸收了甘肃本土文化的艺术精华,承载了甘肃这方水土的人文精神、甘肃气派、甘肃精神。戏剧资源进校园,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品德。但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可以说以地方戏剧资源推进思政教育的优势和困难并存。
(一)优势分析
1.戏剧艺术的“天然思政”优势。戏剧在中国历朝历代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手段,歌颂“家国情怀”、宣扬“真善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等是戏剧艺术的“天然思政”优势[2]。如,甘肃陇剧《大禹治水》,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宣扬了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在长期治理黄河的实践中形成的大公无私、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再如,甘肃庆阳创作的西路军冲破马家军封锁寻找“八路军办事处”的陇剧《归队》,歌颂革命老红军在会宁与队伍失散后寻找革命队伍的故事。这些内容丰富、蕴含红色基因的剧本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戏剧中,所有的正面人物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原型,是中华民族道德标杆的典范。实践证明,利用戏剧艺术的“天然思政”优势,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能促使他们形成民族文化认同。通过适时引导,能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接受外来文化,并有效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害。
2.甘肃戏剧艺术的美育优势。戏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美学文化的精髓,融合了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实属一门综合艺术。如,甘肃秦腔以其粗犷爽朗的唱腔,色彩鲜明的脸谱和五彩斑斓的服饰,深受人们的喜爱;甘肃陇剧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成为甘肃戏剧艺术的经典;甘肃大型花儿剧《花海雪冤》集合了回族音乐、舞蹈、服饰乃至语言等各种表达方式,在继承戏剧音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胡、琵琶、扬琴、笙以及西洋乐器提琴、电贝斯等乐器,唱腔悦耳动听、悠扬委婉,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戏剧音乐美学文化。在中小学开设美育课程,可以将戏剧融入学校音乐、舞蹈、绘画、影视等课程中,充分发挥戏剧的美育优势,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方戏剧艺术的魅力,还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戏剧艺术独具的共情感染优势。戏剧是通过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艺术手段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艺术形式,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现场性。在戏剧演出活动中,很容易通过戏剧表演将观众带入剧情,让观众与演员发生情感碰撞,使观众充分沉浸在剧情发展中。实践证明,戏剧艺术的这种共情感染力能够让中小学生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的思政教育效果。如,在戏剧中体验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等,提高学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认识,使他们在戏剧表演和对时代精神的共情中接受教育,从而培养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4.戏剧艺术实践中的体验转化优势。戏剧表演是一种集体活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都需要演员共同努力,因此,表演成功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配合。戏剧剧目排练时,学生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换位思考,让每一个参与演出的学生都受到深刻的、无形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沉浸式体验可以迅速而直观地将其转化为知识积累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自律等优秀品质。同时,通过这些体验,发挥戏剧艺术的育人作用。学校戏剧教师要真正承担起戏剧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戏剧艺术的实践中达到“以戏化人、以戏融德”的独特效果。
(二)难点与挑战
1.戏剧艺术关注人数少、普及难度大。戏剧艺术由于其独特且古老的表演方式,人们对它的关注度较低,所以戏剧艺术对中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很少接触戏剧,更不要说理解和熟悉。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地方戏剧,由于本身的“草根”特征,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特质被中小学生认为是“旧、土、过时”的代表,是爷爷奶奶的专属,与自己的认识和兴趣有着极大的差距,从而导致戏剧艺术被孤立和边缘化。戏剧艺术目前在中小学中的普及情况并不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戏剧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多从正面引导和启迪学生,以生动形象的课本剧、儿童剧和话剧为突破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戏剧。
2.地方戏剧演出风格、语言特点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影响传承和发展。甘肃戏剧色彩鲜明的脸谱和五彩斑斓的服饰都有其代表意义,语言通常以当地方言为主。如,甘肃的秦腔,所有的唱腔都来自北方的语言,并且使用了“半说半唱”的形式。敦煌曲子戏也是如此,多用敦煌当地方言演唱,分为河东腔与河西腔两种,有的曲子戏则同时使用两种方言。如,《磨豆腐》中老汉用的是河西腔,老婆用的是河东腔,《张吃醋》中张三用的是河西腔,这些严重影响地方戏剧艺术的传播和传承。因此,在中小学开展戏剧课程时,教师应提前进行一定范围的方言讲解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地方戏剧艺术精髓和地域文化特色,打通赏析通道,为戏剧进校园、进课堂打好基础。
三、甘肃戏剧艺术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戏剧课程促进文化底蕴的积累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塑造学生心灵,而塑造心灵的过程离不开传统文化底蕴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各学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通过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推进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并以正能量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人文素养[3]。戏剧艺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集合了文学、音乐、美术和舞蹈等众多的艺术元素。学校应以戏剧学习为契机,组织地方戏剧资源进校园活动,让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资源融入学校思政课程,助力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二)利用剧目赏析发挥戏曲艺术的感染力
中小学开展戏剧赏析科目是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各学校在开展戏剧赏析活动时,要充分发挥戏剧艺术感染力的优势,通过戏剧课程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如,甘肃陇剧《状元与乞丐》中蕴含着育人的深刻道理,做人不可以心存侥幸,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或荣誉,都不能有丝毫的骄傲和懈怠,未来是不可预见的,没有什么成功是命中注定的。欣赏现代陇剧《绿叶红花》《苦乐村官》时,通过讲述共产党人带领大家奔小康的故事,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些题材,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戏剧对于德育具有特殊作用,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在他们心中埋下希望的种子。
(三)利用戏剧赏析渗透思政教育
在戏剧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戏剧故事情节、角色特点和剧情结果等,并鼓励他们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敦煌曲子戏《打南山》是一个关于两个家庭背景不同的女性在对方面临困境时毫不犹豫地相互帮助的故事,在剧目赏析讨论中,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别人?面对父母的慷慨支持,但又在缺乏经济实力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人?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他们纷纷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了一致的看法。戏剧赏析不应停留在授课教师单方面的教育灌输中,而应该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生活实例来讲。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政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传授知识的局限性,教会学生多视角、多角度、多层面去探索和发现真理。
(四)通过戏剧学习让学生沉浸式接受思政教育
通过戏剧排演,能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体会角色的内心活动、理解角色的行为[3]。比如,秦腔《花木兰》片段,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个勇于保卫国家、主动请战沙场的巾帼英雄形象。选取高台红色戏剧《血色高台》《豆腐引子》《绝唱的花儿红》等,让学生体验1936年红四方面军从华家岭途经定西市宁远镇时遭遇国民党围剿时艰难奋进的过程,选取甘肃儿童剧《红星闪耀》体验1936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区根据地缔造者在大西北撑起一片明亮天空的故事,并引导学生重温长征路,体验抗战精神、五四精神和延安精神等。这些红色题材的剧情引人入胜,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体验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转变了传统思政课教学仅限于知识传授和单纯说教的方式,消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现实生活“两张皮”的现象,教学内容也变得生动有趣,成为思政教育的最好形式。
(五)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也可以让他们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营造充满魅力、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优势,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如,开展“我爱家乡戏曲”征文活动、“小戏迷”校园表演活动、“中华传统戏曲知识竞赛”活动等,充分发挥地方戏剧资源在校园文化中的引领作用,让未受过戏剧熏陶的中小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总之,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应该重视他们的未来,引导他们树正气、走正路。浇花育根、立德树人,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正在校园中蔓延,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新的挑战,学校应根据发展实际因势利导,努力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让戏剧在校园思政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开创新时代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3]。
参考文献
[1]赵雪琪.新时代下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1):245-246.
[2]徐大军.张伯苓的戏剧教育观及现实意义[J].上海戏剧,2004(11):27-28.
[3]曹丹.榜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42-43.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