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互联网+竞赛”促进中小学大课间活动

作者: 郝照

【摘要】中小学生在课间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运动,听课和学习的效率也不会太高。因此,教育部提出实施中小学大课间活动,旨在通过实施多样化的体育锻炼,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本研究认为,互联网支持下的竞赛成为促进此活动最有效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在线的形式,拓展比赛参与范围,吸引更多的学校和学生参与,也可以通过展示比拼,实现大范围内完成规定动作,激发学校创新自选动作。

【关键词】中小学;大课间活动;互联网;形式;现状;优势;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4—0050—04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小学对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越来越重视。2016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1]中小学校大课间活动作为学校开展“阳光一小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学生健康教育和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研发现,甘肃省在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部分学校在落实大课间活动中存在时间不足、项目不科学等问题。因而,全面深入推进大课间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提升质量,就成为新时期对师生的迫切需求。“互联网+竞赛”的形式可以拓展比赛参与范围,吸引更多的学校和学生参与,通过展示比拼,能够实现大范围内完成规定动作,激发学校创新自选动作。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育部推行“阳光体育运动”,提出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学校在中小学生上午和下午之间的时间段内,开展各种体育锻炼和游戏活动的课间活动。竞赛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较量追求卓越的运动形式,具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协作、针对性学习的特点,与大课间活动的宗旨相符。通过调研也可以看出,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竞赛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推动形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竞赛也为大课间活动的创新、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将更多的活力注入其中,推动学校管理不断优化与提高[2]。

(一)课间操

学校课间操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够提高班级凝聚力。学生在享受运动和健康带来的良好感受时,也能体会到团队合作和奋斗的快乐。

(二)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眼部保健运动,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视力、减轻视疲劳和眼疾病症状,降低不良坐姿、不良书写和近视发生率。现代社会电子产品日益普及,学生长时间凝视屏幕会导致视力下降、青光眼等眼部问题。因此,学校加强眼保健操的推广和实践,能让更多的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拥有良好的视力。

(三)自编操

自编操是一种有趣的、创新的、综合的体育活动形式,是学校根据地区和自身特色,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自主编排、设计和演练的一种健身活动。它可以灵活地组合舞蹈、体操等各种动作形式,并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态等因素作适当调整。自编操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调研可以看出,自编操将成为学校体育活动中新的亮点,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个性化的身心锻炼机会,进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实施现状调查

为摸清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开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开展指导是全面推动大课间活动、提升质量的基础。笔者在甘肃省嘉峪关、陇南、甘南3个市州各选择了5所城市学校、5所农村学校的校长作为研究对象。嘉峪关经济发展比较好,文化特色比较浓厚,是个旅游城市,比较重视教育;陇南市因很多地区处在山区,经济发展较慢,贫困地区较多;甘南州是藏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本研究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大课间操活动实施的时间、内容安排、活动设计情况;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学生参与情况、师生满意度情况;影响学校大课间活动实施的主要因素等。

笔者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调查所选市州30所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通过分析回收问卷可以看出,大课间活动已推行多年,开展情况整体较好,超过80%的学校已实施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其中,因广播操和眼保健操等动作简单、易学易记,重视对学生的视力、姿势、肢体协调等方面进行训练和保护,在覆盖面和质量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课间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保持身体健康,也能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和集体意识。而有些学校因体育课程相对单一、没有设计出特色活动、无法激发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久而久之,不愿意在广播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更多更具有特色的项目的实施。从区域和城乡差异的角度来看,各地差异性较大。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仅仅将大课间活动落实到了每天的课程表上,而未付诸行动,这些都足以说明态度和行动并不积极[4]。

三、“互联网+竞赛”促进大课间活动开展的优势及影响因素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飞速发展,线上竞赛活动已经成为了中小学中一种新的普及化的形式。和传统的线下比赛相比,线上竞赛活动除了具有更低的成本、更方便的参与方式之外,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极大地拓展比赛的范围,让更多的学校师生有机会参与和体验[5]。

(一)“互联网+竞赛”推动大课间活动的优势

1.扩大竞赛范围,给学校展示的机会。线上竞赛活动没有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学校只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录制的案例即可,极大地拓宽了比赛的范围,方便了师生参与。线上竞赛活动种类丰富,师生可以根据兴趣编排相应的项目,参与适合学校特色的比赛形式。线上竞赛活动的作品提交后,可以获得自动评分系统或评审老师的即时结果反馈,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动力[6]。

2.扩大参与学校,增加活动影响力。互联网平台可以比较方便地发布比赛信息和规则,也方便各学校报名,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有利于提高比赛的参与数量。同时,利用融媒体宣传平台,每个学校都有展示的机会,可以将学校特色活动宣传范围扩大到全省甚至全国范围,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关注度[7]。

3.本地实施方便,降低组织成本。互联网平台可以节省比赛组织方的时间和资源成本。学校在本校操场开展活动,录制案例即可参赛,不必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费用,去其他地方开展作秀式的活动表演。同时,组织方可使用网络进行组织、管理和评审,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4.展示交流切磋,提高活动水平。互联网平台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为各地参赛单位提供相互交流、切磋提高的机会,分享经验,增进互动,提高活动水平,每一个参与单位都可以通过比赛展示自己的实力,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能创造一种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比赛氛围。

(二)“互联网+竞赛”推动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影响因素

互联网平台对竞赛活动的技术支持是活动能够推动的关键要素,因大课间活动要以视频案例的形式进行展示,其对存储空间和网络速度的要求比较高,平台需要具备稳定的运行和流媒体技术的支持系统。互联网平台因其开放性,可能存在账户安全和用户数据安全的风险,为确保活动的公正性和可靠性,需有较高的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策略[8]。

四、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竞赛的整体设计

本研究所选的案例为甘肃省中小学校大课间竞赛活动,活动设置高中组(含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职中、中职学校)、初中组(含九年制)、小学组、教学点组四个组别。主要包括大课间活动整体赛和单项赛。整体赛包括眼保健操、自编操、自主活动等项目;单项赛包括自编操、自主活动项目。课间操则是学校安排的集体体育锻炼活动,主要为广播操,通常由专业老师指导练习旨在保护学生视力、锻炼身体。自编操是指老师和学生们自己创作、设计的体操活动,可包括挥手操、小品操、健美操等形式,通过协作、创意和表演,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眼保健操则是专门针对学生面对课本、黑板,看书写字等习惯,引导学生进行眼球和颈部的减压运动,以此缓解视力疲劳和颈椎病等问题。本案例中要求大课间活动需是完整的大课间展示,内容安排应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学校实际,能够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活动内容和环节安排要科学有序,运动量应适当。

五、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竞赛的实施

(一)确定竞赛安排

首先,需要根据参赛单位的特点和参与者的需求,确定竞赛类型和比赛内容。竞赛可以是个人赛事或团队赛事,可以是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其次,制定竞赛规则。这是竞赛活动开展的基础,需要根据比赛的类型、目的、规模以及参与者等方面考虑,制定详细的竞赛规则。规则中需包括比赛的规则、奖励、评分标准、阶段安排、比赛形式等[9]。此外,还需根据竞赛的性质确定注册规则、参赛资格、报名方式等内容。最后,确定参赛时间。根据报名情况和参与者的人数等因素,确定比赛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比赛要求,设定多次阶段性任务,鼓励参与者积极参与,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分享性。

(二)选择互联网平台

首先,根据竞赛的类型和需求,选择相关的互联网平台,如竞赛类选择线上的教育竞赛平台,学习类选择在线课程选择平台,科创类选择网络编程平台等。其次,让学校提交案例作品。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所有案例视频,供所有学校观摩学习。最后,评审后发布结果。在比赛评审结束后,评委会评选出获胜者,需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比赛网站等渠道公示比赛结果[10]。同时,将所有参赛者的作品和评分统计数据整理出来,将所有参赛作品和比赛结果公布到社交网络平台上。

(三)线上评审

在线提交视频案例后,组委会确定评审委员会,制定评价标准,对参赛者的作品进行评审。通过给专家组下发在线评审账户,县市省三级评审推优完成评审、推优和表彰。评分标准主要从眼保健操、部颁操、自编操、自主活动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队列、音乐、负荷、整体四个维度。其中,自编操从设计编排和动作完成情况两个方面评价,如主题健康、充满活力,突出健身性、娱乐性,风格突出、富有创意,特色明显。整套操设计富有健身性、艺术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动作衔接转换自然流畅,学生动作与表情充满阳光,并富有感染力等。

六、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竞赛的实施成效

本研究中活动案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评出了各等次的个人奖和编导奖、编排奖和自主活动设计奖。通过活动的实施,各校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大课间活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校园体育改革创新,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

总之,竞赛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团队荣誉感。学校通过展示专家遴选出的特色优质案例,对全面推进大课间活动具有指导意义。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实现更大规模的推广,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因而值得我们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磊义.休闲体育“竞赛性”培育及平台构建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04).

[2]王昌新.关于初中大课间活动的理念分析与实践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20.

[3]陈颖颖,黄燕飞.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效果的典型案例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07).

[4]王妙香.小学校大课间小场地大活动——小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实践研究[J].运动,2011(09).

[5]张国林.福建部分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

[6]曹书芳,李滔.浅谈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青少年体育,2017(05).

[7]程宇飞,王宁宁,范尧.“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活动质量提升阻滞因素分析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2(06).

[8]陈晨.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组织管理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01):27.

[9]黄海兵.走向文化本位: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价值追求——以南宁市秀田小学大课间活动为例[J].教育观察,2020(09):21.

[10]张英,辛双德.中小学“大课间”活动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25.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般课题“‘互联网+体育竞赛’创新中小学大课间活动实践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2040)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