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策略研究
作者: 魏国栋【摘要】“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是新时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新实践成果,有助于实现人才结构的升级、优化以及高端发展。本研究以金塔汽车维修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样本,探索实施“岗课赛证融通”培育高技能人才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岗课赛证融通”模式,要在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导教共融”的双师队伍建设机制和“学校—市级—省级(行业)—国家级”四级竞赛机制,形成“职业素养—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能力递进实践新体系。
【关键词】中职教育;岗课赛证融通;高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4—0057—04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是新时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新实践成果,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显著标志。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理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可见,从国家层面已把探索实践“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融通呢?下面,笔者以金塔汽车维修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金塔汽修中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样本,讨论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的策略。
一、现状与分析
当前,中国正迎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不断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院校肩负技术技能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有序有效推进教育改革,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提高专业适应性和吸引力方面任重道远。
近几年,各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推进“三教改革”,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金塔汽修中专学校紧抓省级示范校和优质校级项目建设契机,把汽车运用与维修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探索推动了“赛训融合”“工学结合”模式,对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成效。但从合作企业反馈、毕业生回访等数据分析来看,学校“最热”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仍然存在“学生对口实习率低、对口就业率低、就业待遇低、就业稳定率低”和“学生实习难、就业难、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难、企业招收合适员工难”的“四低四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学校没有“引岗入课”,也没有立足于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建构专业课程模块,形成“岗”“课”联动的课程运行机制和持续改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二是培养标准与人才标准脱钩。没有引进职业岗位标准,课程设置与职业工种、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实训场景与岗位工作环境、教学“双师”与产业“导师”没有对接融合;三是教学实训与职业竞赛脱离。没有形成课赛一体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没有基于能力的提升,把赛项与课程模块对接,把大赛技术标准与教学内容对接,把大赛技术要求与考核要求对接,导致实训与大赛“两张皮”,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相互冲突。
“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是倒逼“三教改革”落实的最佳方式,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一场革命。通过“岗课赛证融通”,能实现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的对接,职业等级标准、竞赛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岗位工作内容、竞赛内容、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相融,能从根本上解决被职校学生长期诟病的“学习难以致用”“课堂教学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等问题。
二、实践与策略
(一)推动“课岗对接”,构建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引岗入课”重构课程体系。坚持以职业岗位为主导,以标准建设为引领,紧贴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职业岗位标准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定期开展行业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确定职业岗位分类,分析各职业岗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把职业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岗位技术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融入实训项目,把岗位能力标准和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专业教学内容,把以典型生产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的教学项目体系。以金塔汽修中专维修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学校依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行业调研,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主要对应汽车机械及电控系统维修、汽车电器维修、汽车维修质量检测、车辆技术评估、汽车维修业务接待等五大职业岗位,分为汽车机修、汽车电器维修、汽车性能检测和汽车维修业务接待等四个专业技能方向。经行业调研岗位分析,学校将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职业竞争和服务意识,并将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空调维修维护作业等岗位技术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2.以“岗”为据构建分段融合培养模式。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升为培养目标,推动深度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资源整合,建设共享性实训中心,搭建“产学研一体”发展平台,形成校内“工学结合”“双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创新模式。基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紧贴汽修类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分层递进培养目标,推动“企业文化、技术、资源、标准、职业素养”五个融入,开展“职业入门、项目课程、工学结合”三段培养,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嵌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推动“课证融合”,设计以职业标准为引导的教学内容
1.“融证入课”完善课程标准。坚持能力本位,对照“1+X”证书等级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标准,把对应岗位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把证书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教学内容,把证书考核环境融入学习环境,实现课程教学实施与证书培训考核的融合统一[2]。金塔汽修中专作为北京中车行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通过校企专家论证会等形式,针对不同的岗位要求,对照中车行1+X证书制度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选取了“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汽车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汽车营销评估与金融保险服务技术、汽车车身钣金修护与车架调校技术、汽车车身漆面养护与涂装喷漆技术”等五个模块的初级、中级证书,探索把证书对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实训教学环节,把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融入教学考核评价标准,推动标准对应、内容融合、环境融入、评价同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拓展。
2.以“证”为媒构建校企双师成长机制。深化与考评机构的合作,基于“双师”能力的提升,通过“校企协同”,以特聘产业导师、教师企业实践等形式,积极推动校企“双向流动”,坚持教学管理部门牵头,专业部层面统筹,根据1+X证书各工作领域,校企合作培养双师骨干教师,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聘为产业导师,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标准研究、规范推广,形成与校内双师的优势互补。推动校企“双培双促”,学校双师走进企业实践培训或者参加线上课程培训。通过考评员认证,企业导师走进学校开展1+X培训与考核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升双师队伍建设质量和证书认证水平。推动校企“共育”,发挥学校双师在理论研究、产业导师在实践指导方面的优势,开展企业导师与学校双师的协同教研,创新推动专业课教学“一课双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推动“课赛融通”,形成以规程标准为指导的考核体系
1.“赛训融合”重构考核体系。立足能力培养、技能提升主线,召开课赛融通研讨会,分析各级各类技能竞赛项目设置、能力要求和规程标准等,探索推动课程模块与大赛项目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大赛能力要求衔接,教学内容与大赛规程、技术标准融合,实训考核要求与大赛技术要求对接,真正把大赛融入教学日常,实现课程设置、教学实训与大赛备赛高度融合,不断提高实训质量和备赛水平。例如,学校汽修专业群根据大赛项目设置,有机融合了汽车机电维修、车身修理、车身涂装、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等五个国赛项目,并拓展农机维修赛项,推动形成该专业群六大实训项目。在实训教学中,坚持“国赛”导向,把国赛规程、评分标准作为实训教学训练和考核的依据,将大赛规程、评判标准进行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解构处理,最后根据岗位工作流程和学生认知规律序化项目化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核心课教学实训中,引导师生形成“平时”即“战时”的课赛融通意识。
2.以“赛”为基构建以赛促教有效机制。基于校(县)赛、市赛、省(行业)赛、国赛四级平台,构建“学校(县)—市级—省级(行业)—国家级”四级竞赛机制。学校出台大赛管理制度,建立“学校—教研训中心—专业部—项目负责人”四级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专业部遴选推荐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牵头组队,建立“班级—专业—项目—学校”四级技能大赛选拔机制,通过举办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能力大赛,以成绩作为遴选推荐依据,把优秀的教师遴选到项目团队中,把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市赛、省赛和国赛团队中,从而形成过程主动、轮次互动、外出带动、专家拉动的“四动”课赛融合实训机制。推动“课赛融通”,创新开展“技能日”教学,从大赛项目中梳理开发特色技能课程,鼓励全员参与、跨级“走班”,纳入课程管理,构建一种面向全体师生,以技能为本,体现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师生参与“校际”“区域”“行业”等校外职业技能竞赛,帮助他们在不同的平台上积累实战经验,有效通过技能大赛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
三、成效与反响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汽修专业群学生协议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专业对口率超过85%,学生就业主要在知名汽车品牌4S店,65%以上的毕业生在三年内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近三年,学校汽修专业群机电维修、车身修理、车身涂装、汽车营销、农机维修项目参加技能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36个,冠军15个,6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职汽车类竞赛获得二等奖1个,三等奖6个,一直蝉联全省中职院校汽车类技能大赛第一名,引领全省中职汽修专业发展。2020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骨干专业。
(二)产教融合日益深化
一是校企合作品牌不断增加。合作企业由浙江吉利集团1家拓展到6家,学校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冠名“吉利”“帝豪”联合培养;学校汽车涂装实训中心与校企联合成立美国PPG联合涂装培训中心、德国费斯托工具联合实训中心;车身修理实训中心与校企合作成立雅图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钣喷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麦特汽车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奔腾车身修复实训中心。二是产教融合成果显著。推动深度校企合作,引进金塔县旭鹏新能源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资源共享、平台互动、优势互补,建成区域共享实训中心,成功构建“前店后校”的校企融合实训模式;2022年,汽车维修共享性实训基地入选甘肃省2022年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三是校企“双师”培养成果显著。通过校企协同,推动校企“双培双促”,先后聘请企业产业导师10人,委派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和企业实践60余人次,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10人次,有20余名教师拥有企业培训师资格和1+X证书培训与考评资格。
(三)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学校2018年加入甘肃省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并成为理事单位。2022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遴选为甘肃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且入选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甘肃省优质中职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学校培养出一个出色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依托省级示范校和优质校建设项目,该专业开发了10余门适合“课赛融合”“课岗对接”的校本教材,完成了15项省市级课题。
(四)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以省级技术技艺创新工作室、工匠创新工作室为主阵地,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发展平台,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近两年,依托学校高标准实训基地,连续承办6届酒泉市中职技能大赛汽车类6个赛项的比赛;发挥专业资源和师资优势,为区域各类汽车维修企业、4S店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支持,同时合作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和新技术转化。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合作、军地融合等形式向区域汽车维修行业提供200人次的技术培训,5项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产品。依托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和职业体验场馆,积极开展职业启蒙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丽新,李玉龙,刘曲.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05-11.
[2]陈静,吴书龙,曹元军.基于1+X证书制度复合型汽车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以《动力蓄电池及管理系统检测》课程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22(19):118-120.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中职汽修专业‘岗课赛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775)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