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方法
作者: 李红霞 肖云擎【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从稚嫩少年到初为成人的转化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不仅面临高考的压力,还对高考后专业及未来职业的选择充满了迷茫与困惑。为提高教学质量,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开始尝试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以此达到将学科知识拓展到更深层次的领域,并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一定认知的目的。文章以高中生物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4—0073—04
当前是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换代异常迅速的时代,人们在享受经济、科技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会承受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暂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需要在校园内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为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走入社会做准备。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未来职业产生较为清晰的认知,往往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策略的实施,渗透一些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知识,将这些拓展的知识与教材相融合,最终达到教学资源与职业生涯教育的交融,学生也将在教师的带领下展开对未来职业的深度思考并获得启发。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在自身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含量不能完全超过专业知识的含量,但是也不能完全不涉及。适当的革新授课形式,以高中生喜爱的教学形式为他们提供职业生涯教育,国家对此是持支持态度的。在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是高中教师的全部任务,教师也不能单纯地将教学任务和内容局限于教科书,而是应该在革新理念的驱动下将课堂中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深化、拓展并适时适量地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从而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并形成清晰的职业导向。
从生物学这一自然学科的本质出发,生物学科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而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在熟记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熟练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尽可能地与自己的未来职业建立连接点。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举措,适当设置职业生涯教育板块,以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个人职业生涯形成基础规划,建立基本构想。那么,高考结束之后,学生便能够带着初步建立的职业认知,根据个人职业需求报考自己热爱的专业,带着既定的目标,坚定地为今后自己热衷的事业而学习。这种极具目的性的学习状态,将更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与此同时,渗透职业教育的这一举措还能显著促进生物学的发展,让生物学的存在价值进一步提高。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策略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个性生成和认知重塑的黄金阶段。该阶段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都会深刻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因此,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容地度过高中生活,无论是从学校层面,还是从教师的角度都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将职业生涯教育与生物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在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步建立生物这一学科与未来职业的关联,找到二者之间的隐性关联,达到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生活充分融合,让生物知识不再抽象,把生物学转换成与经济、社会、技术、环境融为一体的自然认知的目的。
1.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于问题教学,启发学生的思考。生物知识与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之间的融合并不是随意的,但教师在生物学的课堂中引入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二者有机结合[1]。比如,以课本知识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并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实现将静态的职业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动态的职业信息。“细胞的癌变”是高中生物学一个重要的章节,也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的医学热点。探究学习该章节内容时,教师以“癌症”这一困扰大众的病症为切入点,提出一系列问题:“何为癌症”“癌症的病因”“癌症的特点及致死原因”“癌症的分类”“癌症的五种治疗手段”等问题,并分配给各学习小组查阅整理资料,利用课堂时间分组报告。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听取报告了解到:一是癌症是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肿瘤的统称。其病因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突变为癌变基因,当癌变基因累积到5到6个时,细胞会发生癌变。二是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易于扩散和转移的特点,且癌细胞的快速增殖和转移会消耗患者大量的能量,癌细胞释放的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如消瘦、贫血、脏器功能受损等。最终因恶性肿瘤引起组织损伤,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三是癌症种类大致分为癌瘤、肉瘤、白血病、淋巴瘤这四大类。四是癌细胞是非常顽固的,化疗能杀死癌细胞,但代价却是正常的健康细胞会被“误伤”。“靶向治疗”可以明确癌细胞的准确位置,并使用特定的靶点特异性抗肿瘤药物对癌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启动凋亡基因,诱导癌细胞凋亡,阻断癌细胞对机体组织的侵袭,达到治疗目的。相关问题的科普便将生物学层面的问题进一步延展到了职业生涯领域,触及药学、物理放射、疫苗、免疫学、基因工程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新鲜感与探索欲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纪录片,让学生观看致力于癌细胞研究的著名生物学家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让学生通过真人真事,深刻感受这些优秀的科研人员身上所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魅力感染、吸引学生产生清晰的职业意愿,比如“我要研究癌细胞对治疗产生的耐受性”“我要研究肿瘤微环境成分,以此作为识别并靶向治疗的治疗手段”“我要通过细胞建模工程完成癌症建模,减少实验动物,降低成本”“我要参与通过RNA测序,检测基因组的变异,检查靶向蛋白的表达”等。通过本节问题教学内容的学习,将生物知识与未来职业实现贯通,促使部分学生在今后选择职业时愿意将目标职业向生物学、医学领域慢慢靠拢。
2.挖掘更多的职业信息资源,在习题设计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生物学必须为实际生活所服务,要求高中学生具备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基本素养。这一基本素养的养成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生物学概念以及基本原理应用于日常的生产实践,或者将生物学融入今后的个人职业规划都是生物学的存在价值。为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在高中生物相关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应选择具体的职业信息作为素材,并在素材中挖掘所包含的生物知识点,编制情景式习题,以此为载体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比如,在编制“杂交育种”的习题时,教师选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职业信息为素材,让学生在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对全世界的粮食危机所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挖掘题目所包含的育种知识点。学生在充分理解题目立意的基础上确立考查目标,同时将素材进行二次加工,根据题目情景对题干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完成这类题目的过程中,学生既达到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还对育种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加深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因此,编制情景式的习题是一种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在编制习题的过程中可将更多的职业信息融入生物学课堂中,这些职业信息将以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以下目标:学生通过习题的演练加强了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做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通过阅览这些素材形成了对职业生涯的初步认知,对于拓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视野,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3.实验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明确职业目标。高中生物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社会实践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善用教材,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实验室条件,将教材内容进一步筛选,找到合适的内容来开展探究性教学,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衍生成不同种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参与实验活动。而实践活动的引入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提升课堂参与度,将索然无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真知。例如,学习生物选修一时,其中涉及的“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和“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等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在实验室授课。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通过实验操作感知真理,总结理论。比如,学习“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内容时,帮助学生认识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掌握发酵装置的使用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口语传授。而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在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不同种类的酵母菌和水果为主要材料,全班同学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制作果酒或果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通过实验操作熟悉并掌握两种发酵装置的使用方法。通过对本实验中氧气量的控制学习,学会了控制变量;也学会了分析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时的呼吸方式,并对产物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学生可以品尝自制果酒和果醋,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在本模块的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以开展实践活动、生物探究的方式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对发酵工程师等职业的基本工作方式有了简单了解,建立了对发酵工程方面的职业认知。
4.高校参观活动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获取生物学前沿信息。高中生物教学应加强与本地高校的交流合作,带领学生参观高校的各类实验室,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以张掖本地的高校资源来看,河西学院医学院有多个医学实验室可供学生参观;河西学院生物学院和农学院有“动植物标本室”“微生物实验室”“人体解剖与标本室”“真菌培养室”“凯源螺旋藻中心”等实验室可供学生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参观“动植物标本室”时适当给学生科普一下标本制作方法;参观“人体解剖与标本室”时给学生讲解一下人体的基本结构;在“真菌培养室”中让学生认识各种食用菌和灵芝等名贵真菌;在“凯源螺旋藻中心”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螺旋藻,并了解其保健功能。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参观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接触到不同行业的工作,了解不同的学科领域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对生物学、农学和医学专业产生清晰的认知。
5.探究教学中融入STS教学理念,并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促使学生产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与成就感。STS教育是对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研究的简称,旨在综合研究科学、技术、社会的复杂关系。其主要目的是要改变技术与科学分离的现状,使科学、技术能更好地应用于社会,造福人类。STS课程常见的教学方式有课堂讲解、讨论问题、扮演角色、游戏模拟、学生论坛、公众访谈、社会咨询等。STS教育的宗旨为培养具有综合科学素养的公民。那么,作为注重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师非常有必要将先进的STS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的了解趋向综合化。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种背景或环境材料,让学生对该材料进行探究体验,从中学会分析该材料中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2]。并对该材料加以扩展和衍生,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及所涉及的领域前景。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并树立起清晰的职业认知的黄金阶段,高中生物教师可通过将生物学与职业生涯教育有机融合,达到对学生开展深度教育的目的。学生不仅能够在生物课上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在特殊职业板块内容的引导下树立起对职业生涯的初步认知。在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生物学教师可以通过抛出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实践以及为学生编制情景式习题、通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等方式将丰富的职业信息要素渗透生物课堂中。通过参观高校的各类与医学、生物学、农学有关的实验室,还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前沿信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的同时,启发学生对未来职业展开深度思考。
参考文献
[1]尹岚轩.巧用角色扮演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1).
[2]刘芯蕊.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设计——以苦杏仁等中药知识普及为例[J].亚太教育,2020(05).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新’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508)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