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探索

作者: 白仓金

【摘要】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深度推进,高中地理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就需要转变教学思路,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针对性教学。基于新高考理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整合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更能实现知识的跃迁,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文章首先分析单元整合教学的概念与内涵,其次提出单元整合教学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教学优势,最终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阐述如何在大概念学习观下开展高中地理单元整合教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单元整合;教学优势;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4—0082—05

在中国知网输入“高中地理”“单元整合”等关键词进行检索,笔者能够查阅到近十年来相关学者发表的论文论著,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发现:新高考背景下,我国高中地理教师除了需要为学生讲解基本的地理理论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将琐碎的地理知识点整合成为系统的知识脉络图[1-4]。基于新高考理念的单元整合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点间的关系,并将分散的知识内容汇总为大概念。

一、单元整合教学的概念与内涵

(一)何为单元教学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按照单元内容进行编排。单元教学主要指的是根据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以学过的知识要点为基本,引导学生对某一个地理主题进行深层探究,了解该地理主题下的相关概念及内涵,并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学习技能。由此看来,单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某一学习主题下的所有内容整合起来。单元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需要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何为单元整合教学

单元整合教学指的是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具体地理学习水平来对单元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5]。整合后的单元教学内容能够有效联系教材中其他模块的内容,从而使学生挖掘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不同单元中的相似内容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脉络图。因此,单元整合教学理念下,授课教师将单元作为教学参照,通过整合设计的形式来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二、单元整合教学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教学优势

笔者通过对当地多所高中学校的地理教师以及班级学生进行调研,并对实验班(运用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与对照班(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单元整合理念能够为高中地理课堂带来两大教学优势:能够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地理大概念。

(一)能够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就要求授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开展工作。纵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单元内容,编辑也是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编排单元主题的。因此,授课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教材单元内容来引导学生建构地理知识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授课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排版的顺序为学生讲解每一单元的内容,那么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会比较零散,且难以利用这些零碎的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基于新高考理念的单元整合教学则能够满足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需求,将不同单元的地理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最终形成更符合学生自主学习条件的教学内容。

(二)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地理大概念

新时代对高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更是需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将知识灵活运用至实际生活中。经过调查发现,以往高中地理教师在单元讲解结束后,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大多数学生在单元总结时只能说出一些课本中的概念,一些学生虽然能够将单元内容复述出来,但是复述内容杂乱无序,没有内在逻辑。而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将教材单元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找出来,并可以迅速理清不同地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构建系统的地理大概念。

三、新高考背景下开展高中地理单元整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为了能够将单元整合教学的效果发挥至最大,高中地理授课教师除了需要掌握该教学理念的内涵,更要明白如何运用该理念开展教学。

(一)授课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很多高中学生反映地理课程十分枯燥、无趣,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教学形式下授课教师只是进行理论讲解,并未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案例,这导致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无法真正“落地”,即使遇到实际问题也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因此,新高考背景下授课教师还需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科学化的教学情境,从而大大提升单元整合教学的质量。由于学生需要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授课教师可以将单元整体教学理念融入情境教学模式中,让学生不仅能够构建系统的脉络图,更能够根据脉络图不同分支的地理知识要点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外,授课教师除了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融入适宜的生活化情境之外,更需要利用课前环节以及课后环节来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生活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区位选择”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常见情境融入课堂内容中。笔者会鼓励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查阅相关新闻资料,了解当前我国不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运用的新型理念与技术。学生可以选择去当地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中了解新政策下我国产业的发展形势,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在课中环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新旧动能互相转换”的新型生产理念。由于学生对相关理念有了基础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花费较多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如何运用该理念发展不同的产业。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一大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通过新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以往城市的交通发展情况,以及为了能够彻底解决城市拥堵的问题,各地积极发展交通产业,为新旧动能转化理念保驾护航的情况。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实际案例,能够切实感受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深度思考哪些产业还能够为新旧动能的转化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此时学生就需要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对该问题进行探究。由此看来,生活化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对交通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自主思考。本节内容中授课教师主要是通过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带领学生学习“区位选择”这一主题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该概念有深度的理解。

(二)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导入单元整合内容

在单元整合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主题内容。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更能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层探究。

例如,在讲解“地球表面形态”单元整合内容时,授课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对真实生活的实践经验作为教学切入点,该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更能降低学生对未知事物的陌生感。笔者在为学生讲解“地球上的水”一课时,就设计了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答。第一,大家是否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有哪些类型呢?第二,不同的水资源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第三,不同类型的水资源间是否存在着关联?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大多能够快速答出这些生活化问题。地球中的水资源主要包含海洋水资源与陆地水资源,但由于水具备流动的特征,因此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资源可以循环。此时授课教师就可以引出本节内容,为学生讲解“水循环”的相关概念,并在黑板上或新媒体设备中为学生展示海洋与陆地的水循环动态图,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授课教师还需要着重为学生讲解水循环的重要意义,该内容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该知识点进行小组探究,根据教材内容以及生活经验来总结水循环的几大意义,最终在讨论结束后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生活经验,并将这些现象与教材知识进行结合。比如,很多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河流中的水在流动时可以将泥沙冲刷走,最终改变当地的地表形态,由该现象可以得出水循环可以改变地表形态。又比如,水资源不仅具备流动性的特征,更是能够吸收热量、转移热量,由此得出水循环能够缓解各地热量不均的问题。总的来说,授课教师在利用生活经验为学生讲解水循环知识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专注度与参与度,还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要点强化理解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从而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整合成为一张系统的脉络图。

例如,在讲解“地球表面形态”单元整合内容时,授课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该主题下所有知识的本质,并熟练使用已学知识来强化理解。以其下设的“海水的性质”知识为例,学生已经在之前的课堂或者其他学科中学过了一些相关概念,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旧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在课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海水温度性质时,教材中提到同一纬度下,海水温度的变化较大,陆地中水资源温度的变化幅度却比较小。如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要点呢?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学过的比热容引入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该要点的深层含义。另外,在课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海水盐度性质时,教材中提到对于大洋以及外海来说,温度越高,那么其水中的盐度就会越高。如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要点呢?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学过的溶解度引入教学中,由于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氯化镁以及氯化钠,二者的溶解度就与温度间存在正向关系。在高中地理课程中,海水性质这一知识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记忆,更需要提升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

(四)运用地理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单元知识体系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生活化情境虽然能够使学生对周边生活的地理元素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却难以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还需要借助多元化实践活动来丰富单元整合教学的内容。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大概念下的所有细化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学习与巩固,并最终形成综合技能。经过调查发现,以往地理教师主要是在课堂讲解结束后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从而使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知识间的联系。该环节主要在课堂内完成,虽然能够向学生有效展示不同地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但是整体过程十分无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来为其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内容。

例如,在讲解“土壤的形成”时,就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下学习。该方式能够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深度挖掘该部分内容的内涵。在观察土壤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了解土壤的质地、颜色以及剖面构造等内容。纯理论讲解会使学生感到十分枯燥,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来观察当地的土壤特征,带领学生在多点进行取样,并对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土壤颜色进行记录与探究,分析不同深度土壤的颜色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用手指或者其他工具来对土壤进行研磨,探究不同变量下土壤的质地变化。在当地图书馆查阅,对当地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问,观察当地土壤剖面结构,并根据上述数据来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分析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土壤的形成”时,也可以在基础知识讲解后为学生安排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入乡村,向农民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如何养护土壤,如何提升土壤的肥力,并最终根据多方信息总结土壤养护的方式,汇总成实践报告。

又比如,在设计“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实践活动时,授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指导学生对校园的环境与植物间的关系进行调研,并对观察到的记录进行分析与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该部分内容。由此看来,授课教师需要利用课下时间带领学生来到户外,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发现,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形成完善的地理核心素养,授课教师就需要根据新高考政策要求,对地理教材中的单元内容进行科学重构、系统整合,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开阔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综合技能。授课教师可以运用四大策略开展单元整合教学,第一,授课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第二,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导入单元整合内容;第三,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要点来强化理解;第四,运用地理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如此,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更能实现知识的跃迁。

参考文献

[1]王丽,郑鹏飞.地理学科大概念下的单元整合教学构型——以“地表形态的演化”为例[J].地理教学,2022(08):20-22.

[2]何雪梅,梅国红.基于思维进阶的高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以“土壤”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9):41-44.

[3]张伟斌,刘平江.选考地理主题单元微专题设计及其深度教学——以“工程建设”主题单元整合为例[J].地理教学,2021(15):49-52.

[4]张素娟,刘一明.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整合设计——以“宇宙中的地球与地球运动”单元为例[J].地理教学,2020(16):04-08.

[5]戴建波.整体性视角下的“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基于综合思维培养的地理教学探索[J].地理教学,2018(24):09-12.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高考背景下学科备考一体化建设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22]GHB1096)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