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视域下的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 马克林【摘要】基于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是学生深度学习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将学习任务群设计作为开展单元教学的重要抓手。文章主要从提炼任务群学习目标、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规划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任务群;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4—0091—04
近年来,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被众多学者提出,不少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依托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类经典著作。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印象、提升表达技巧,还能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之优美、情感之丰沛,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1]。基于学习任务群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本文以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为例,探讨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把握素养导向,精心设计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任务群按照三个层次进行了划分,第一层次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即“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次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其中包括实用型文本阅读与交流、文学作品阅读与创意表达、深度阅读与表达等;第三层次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即“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研究教材即可发现,三年级后的语文教材无一例外都在单元开篇的时候设置了“单元导图”,从中可以找到整个单元的主题,因此教师应以素养导向为依据来精心设计单元学习任务群。
如,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要由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这三篇作品组成,都是状物类散文,这些散文的语言通俗易懂,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但老舍和丰子恺用了截然不同的情感表达方法。结合作品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从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名家笔下的动物”。将这三篇同一主题、不同表达方式的课文整合成一个大单元学习任务群,以多个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任务为驱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该单元任务群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2]。根据文本特点,教师应先将单元核心任务分解、细化成一个个具体学习任务,从而创设出一个具有统整性、进阶性以及操作性的教学情境来。对于本单元来说,可设计以下四个任务群:(1)寻找身边可爱的动物;(2)研读名家笔下关于描写动物的作品;(3)提炼名家的情感表达技巧,试着写一写身边的小动物;(4)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动物专题作品探究活动。
二、深入解读课文,设计单元教学内容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在深入解读每篇课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单元教学内容。首先,单元教学内容设计要融合语文教材“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确定单元主题。不仅要体现单元人文主题,还要通过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的有机融合,确保学生能通过教学活动掌握核心知识。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确定上,教师要融合人文主题“可爱的动物,我们的好朋友”与学习任务群“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以及“试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其次,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内容设计要以语文课程知识为中心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只有站在统整的视角,精心构建语文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得益彰的教学内容体系,才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方位提升。基于此,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单元主题出发整合跨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例如,在第四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可适当地引入美术、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创作背景打好基础。最后,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应对各种课内外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教师除了深入研究课本内容和解读教材外,还要统整地选用社会、社区、家庭等各种课外课程资源,将课内知识与课外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对标人文主题“可爱的动物,我们的好朋友”,整理本地有关救助流浪动物、收养流浪动物等系列的时事资料,从多个角度展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从教材文本内容中获得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使学生全面且深入地理解动物的习惯,也能够为学生描写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结合学情,设计教学任务
(一)整体设计,把握好单元整体脉络
学习任务群一般由多个具体学习项目组成,然而当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应从整体的学习任务群进行考量,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本单元教学内容全是散文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并感受散文的魅力,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动物神态刻画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场景呈现等。
1.了解散文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借助课文《猫》,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我国现代散文的起源、发展、类型以及特点,并结合作者老舍在散文方面的建树,介绍我国与老舍同时期的作家,如朱自清、叶圣陶等,并对他们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第二篇课文是《母鸡》,教师应借助这篇课文,让学生知道我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经典作品,并找出其他作家所写的有关动物的散文让学生阅读。
2.抓住语言特色,品味作家的行文技巧。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不同作家笔下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神态、动作以及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应注重对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研读。例如,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白鹅》,教师应通过深入解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课文语言的意味,并试着按照“叫声”“步态”“吃相”等摘录其中经典的词句。同时,教师应广泛搜集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作品,运用对比的阅读策略,研读不同作家是如何描写与表达的,并从中习得写作方法。
3.拓展阅读。课文对学生的散文学习只能起到初步的引导作用,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才能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体会、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多推荐阅读文章和书目,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拓展的内容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也可以是其他作者关于同一主题的散文作品,如韩少功的《生命》、迟子建的《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严文井的《黑色鸟》等,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并试着利用其中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创意表达。
4.表演。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散文中的语言、场景等进行动物表演。表演可将动物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突出重点,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对于单节课程内容的教学解读,只是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细小部分,在整合多节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尽管单节语文课是任务群的一部分,但其依旧是一个教学整体,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单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突出核心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在突出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该单元的三篇课文看似相互独立,实则联系紧密,这正是它们能构成学习任务群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找准脉络,通过创设一个震慑整个单元的任务群情境,将三篇课文串联起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每篇课文的特点,应将其特点梳理出来,帮助学生欣赏不同文章的情感之美、表达之美以及思想之美。
(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师应联系真实的生活情境、生活现象设计教学,用一个个有挑战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生的语文求知欲、探索欲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在趣味化的教学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本单元课文都是在写动物,大部分小学生都很喜欢小动物,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动物却知之甚少。所以,笔者特安排了一个以“寻找身边可爱的小动物”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知并近距离接触动物。学生既可以让家长带自己去动物园观察动物,也可以随家长一起去附近的农村与动物来一次近距离接触,并以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特点等为主题写一篇随笔。
(四)综合提升,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小学语文课程属于语言类课程,培养学生理解优美作品的能力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作品深层次思考的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4]。在本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借用散文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兴趣,还要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对课文、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这时候语文教师不宜再设置复杂的教学环节,应运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例如,进行角色表演,通过还原动物的“一颦一笑”来深度阅读、理解作品。相对于其他教学活动形式,表演的趣味性较强,表演活动也更符合小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教师应结合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布置趣味性的写作任务。可从这两方面入手去设计写作任务:一是要求学生评析散文作品。这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评估,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手法,独立进行状物类散文作品的创作。
(五)拓展综合性实践,实现知识迁移
在设计小学语文学习活动时,教师应遵循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的原则,从而实现知识迁移。教师应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整合教材知识以及课内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去洞察作家不同的写作角度、写作思路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等到这一单元知识学完后,可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举办读书分享交流会,师生共同讨论该研读哪些作品以及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一方面,要做好专题阅读准备工作。笔者曾针对本单元教学情况列出一个阅读清单:一是向学生推荐同一作家写动物的不同作品。如,学完了老舍的《猫》后,推荐学生阅读他的《小动物们》;学习完《白鹅》后,再向学生推荐丰子恺的《阿咪》《白象》等散文作品。二是建议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如,冯骥才的《珍珠鸟》、郑振铎的《燕子》、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
另一方面,要做好专题交流会成果展示的准备工作。先要做“专题交流会”主持稿和“动物专题”手抄报,然后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笔记,接下来从学生作品中选出美文并配图或配乐朗读。在这些子任务驱动下,学生三到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基于任务群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活动。这种基于任务群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契合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及跨学科学习,还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以及运用的领域,能够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名家笔下动物表达情感的方法,从而促使他们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实现能力迁移。
四、立足以评促学,规划单元学习评价
首先,引入多元化评价。一方面,要对照学习任务群的任务内容、要求,在设计学生语言素养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提升、鉴赏能力提升及文化理解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评价设计;另一方面,应通过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来确保学生语文学习“兼听则明”。例如,在本单元的评价体系中加入学生间散文朗诵、文学赏析以及练笔写作等环节的互评,并制订出具体的评价标准,那么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便能循矩而行,通过评价深化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熟悉作者的写作技巧。
其次,要完善评价体系的建设。教师应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紧密联结起来,构建科学的单元教学评价体系。如,可设计诊断性评价内容,预测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后知识内化状态以及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实现“以学定教”;注重在师生、生生间开展过程性评价活动,为学生任务群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注重终结性评价内容的设计,考量评价信息是否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阶状态。
总之,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工程,教师不仅要深入解读教材,对单元中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整合、比较和分析,突出每篇课文的特点,还要创设教学情境,实现自主学习。然而,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突出每一课核心知识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作品进行解析,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应用分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3(01):141-143.
[2]周新.基于学习任务群,落实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C].北京: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445-447.
[3]周婷婷.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六年级单元教学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2(10):60-62.
[4]何捷.“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认识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04):39-43.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