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听说读写”教学探索

作者: 杨建萍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语文教学方式,从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进行组织和设计,培养学生用心倾听、生动言说、动情朗读、潜心叙写的能力,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文章在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创设倾听情境、设置有趣话题、拓宽阅读范围、布置贴切写作主题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听说读写;作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4—0095—04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各项基本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和延时服务的有限时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就需要教师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进行探索,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在多重语文学习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表述能力。

一、“听说读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基础性,还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训练是儿童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其特殊的地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进行强调和讲解[2]。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还不成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在各年级的知识衔接,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积极地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提高思维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听说读写”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一个明显弊端,即轻“语”重“文”现象,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轻“听说”重“读写”。这种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语言表述或者说是口头表达能力。究其原因,可以从“教”和“学”两方面分析。

(一)教师方面

一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惯性思维,将“听说”作为教学“软指标”,视“读写”为教学“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更加侧重于读写,一定程度上忽略和轻视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二是部分教师主观上是想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兼顾,但由于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所限,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所取得的效果就不明显,教学成效大打折扣。三是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拓宽路径,着力在文章的结构、作者、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等方面下功夫,加强了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不自觉弱化了对学生“听说”方面的训练。

(二)学生方面

一是胆小内敛不敢说。教师提问时,不少学生因为胆小内敛,一站起来回答问题就紧张脸红,回答问题也过度紧张,要么低头不语,要么支支吾吾。二是知识匮乏不会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运用能力还在发展阶段,在课堂或是课文学习过程中,面对不懂的知识或是提问,很容易手足无措,导致回答问题不精准。三是性格使然不爱说。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按时完成课堂训练,但因为天生不爱表达等因素,不管是主动回答问题还是教师点名回答,都表现出不爱说话或是回答不积极的态度,也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三、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倾听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陷入疲惫状态,出现犯困打瞌睡、思想走神、做小动作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养成乐于听、善于听的好习惯,教会学生听得进去、听得懂的方法。

1.创设“听”的情境。通俗地讲就是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从最简单和最传统的字词听写、课堂知识点讲解、课文示范朗读等方面入手,做好完整系统的课程设计和课堂管理,促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认真听、悉心听。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时,教师伴着古典音乐《天幻箫音》范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然后说说听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教师深情的范读,能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程程都是长相思”的荡气回肠中。有的学生说“我听到了寒风呼啸”,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纳兰性德爬山涉水”,还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夜里因为思念亲人偷偷流泪”……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在畅所欲言中体悟诗人既想保家卫国,又思念亲人的复杂愁绪。

2.激发“听”的兴趣。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最原始、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总策划”,也是“总导演”。教师要在课前设计好各教学环节,更要在课堂中把握好各环节,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时候用耳朵听、什么时候用嘴巴说、什么时候听老师讲、什么时候和同学交流等,把“听”的要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3.创新“听”的方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上课爱做小动作,教师可以把倾听的习惯、要求及方法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引导学生乐于听、善于听、听得进、听得懂。比如,“眼睛认真看,耳朵注意听,一心不二用,做个好学生。”“谁的眼睛亮?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最响亮?”学生一边唱儿歌,一边做动作,不仅集中了注意力,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倾听。还可以采用学生喜爱的活动进行“听”的训练。比如,“小小传话员”,每隔一米站一个学生,第一个学生对第二个学生说一句话,然后依次传给最后一个学生,最后一个学生再将这句话传给第一位学生,如果传达正确,可以获得“小小传话员”的奖章,以此来鼓励学生认真听、用心听。

(二)设置有趣的话题,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如果教师只是依靠自己的威严来震慑课堂,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3],进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为了给学生提供说话交流的机会,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说话训练语境。

1.启发引导。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说话、踊跃发言。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战象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十分感人。这时学生已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教师乘机引导:“同学们,你们谁能想象一下嘎羧当时的内心感受?”有的学生说:“‘久久凝望’也许是它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有的说:“‘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有的说:“‘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这一刻,学生的思维就好像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由此派生出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衍生同类问题不同表达方式的语境效果。

2.交流互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情,在课堂中要给出学生感兴趣的交流话题,引导和鼓励学生敢说、善说。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梳理主要人物关系,然后在小组内讲述自己了解到的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小学生对诸葛亮的故事都比较感兴趣,自然会认真地阅读课文内容,但要运用说话的技巧讲述故事,难度是比较大的。对于这种情况,可以用开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讲故事,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通过学生的讲述,教师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能说、会说。

3.评价练习。在进行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课教学时,先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把文本读懂读透,接着进行“笔评”,就是对阅读中有触动的词语、句子作批注,并不断修改批注语言到自我满意为止,再将评价语以诵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有了“批注”的先行准备,自是不怕说了;有了“修改”的基础,更是不怕说不好了;有了诵读的降低要求,也就不怕说不顺了。如此,不仅让学生有了思维语言表达的转化过程,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能实现即兴评价。

(三)拓宽阅读的范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实际,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调动学生展开阅读学习时,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并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拓宽学习视野,养成喜欢阅读、经常阅读的好习惯。

1.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提出一些常规化的基本要求后,应该通过课堂互动、平时谈心等途径,掌握学生的阅读取向,分门别类地予以引导,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如,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每天给学生讲故事。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学习有多忙,总会愿意抽出时间来阅读。

2.推荐图书,让学生自觉“读”。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史记》《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各类名著的章节,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教材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名著,感受阅读的乐趣。如,《惊弓之鸟》是《战国策》中有名的成语故事,由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战国策》中类似的成语故事,如《马价十倍》《安步当车》《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3.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读”。阅读是一个积少成多、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将阅读方法的指导融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能随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有效进行。如,指导学生潜心阅读,并建立一本自己的“阅读银行存单”,引导学生总结感悟,把自己的读书感悟集中起来。还可以利用“双减”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设置阅读特色课程,建立阅读评价体系,动态监控阅读质量,同时也帮助教师深入挖掘阅读教学不足之处,同时根据学生评价,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总结。

(四)选择贴切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弱,写相对于听、说、读而言是复杂的,按照逻辑区分,侧重于取材、立意和构思,起步于起草、加工和修改,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应布置一些贴切的作文题,教会学生写的方法,激发学生写的潜能,加强写的练习,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教会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来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灵感受世间的美好。如,外出游玩时,要能领略大山的雄伟、体会大海的磅礴;出去漫步时,要留心路边花草的渺小与伟大;立足窗边时,要对生活进行思考与遐想;同学生病时,要回味前去慰问时的心境与情怀。

2.激发学生潜能。教师要立足于挖掘学生潜力,通过正面鼓励、合理引导,创建良好、宽松的写作环境。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时,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邻居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们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故事续写,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加强平时练笔。在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要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作业模式,要“精打细算”“精雕细琢”,按照“一生一策”的教学思路,探索完善“课堂规定动作+课后自选动作”相结合的新路径,探求日记、周记、作文等常规“作业”向多文种、多题材形式的转变,可以是诗歌、散文、记叙文等“百花齐放”的多种形态,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多样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总之,“双减”政策的终极意义理应是“减负提质”,也就是说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效率,聚焦“听说读写”关键要素,把这些能力均衡地、有联系地培养起来,给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留白”,打好“组合拳”,做好“加减法”,达到质效同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安洪.夯实听说读写,提高课堂效率[J].小学教学参考,2018(10):49-50.

[2]鲍桂花.多点启动,打开语文“练能”通道[J].小学教学参考,2021(06):57-58.

[3]腾详生.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01):87-88.

编辑:张慧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