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姚蔚娜【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实践应重视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强化课程教学的思想性,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而“长征文化”是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有必要将“长征文化”作为重要抓手,落实新课标的育人理念。基于此,文章论述了长征文化的内涵及育人价值,并就长征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长征文化;教学渗透;基础;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4—0102—03
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铭记历史,肩负复兴使命,积极发扬红色精神,然而反思当代中学生的表现却差强人意。长征文化是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小学生应了解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仅知晓红军长征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但对于长征过程中的各个时间节点、路线、性质等内容知之甚微。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尝试性地将长征文化引入语文教学之中,致力于帮助中学生更深层地了解长征,刷新中学生对长征的认知,从而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解读长征文化,奠定渗透基础
作为学科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对长征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长征文化的渗透效果,所以,全面解读长征文化应是教师将长征文化渗透于学科教学实践中的首要步骤。在日常育人工作中,教师可以从长征文化的内涵和育人功能两个层面进行解读。
(一)长征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且存在广狭之异,所以长征文化的内涵同样存在广狭之别。从广义的层面看,长征文化主要指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历史过程、精神成果等的总和,而在狭义的层面上,长征文化则是指与红军长征相关的精神成果以及精神要素的总和[1]。如果单纯地从广狭之别的维度分析长征文化的内涵,则稍显管中窥豹。所以对长征文化内涵的解读,还应从不同的范畴上进一步剖析。时空范畴上,长征文化记录了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在时间(1934.10-1936.10)和空间(江西瑞金—甘肃会宁)上不断推进的过程。迄今为止,长征文化一直存在着持续且深远的影响。主体范畴上,长征文化的主体为中共党员、红军官兵等,是最早的长征文化主体,多年来,诸多理论研究者、文化宣传者也可以被称为长征文化的主体,所以长征文化的主体范畴较为宽泛,可以将长征文化视为一个全民文化。本质范畴上,长征文化背后的伟大远征不仅是政治灵魂、革命信念,还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二)长征文化的育人功能
长征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具备以下育人功能:其一,历史记忆功能。长征文化源于历史且与历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对于学生而言,长征文化具备历史记忆功能。教师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渗透长征文化,能够凭借长征文化的历史记忆功能纠正学生对长征的错误认知,以此达到正本清源的育人目的。其二,形象塑造功能。长征文化塑造了诸多相关主体形象,如,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红军官兵的英勇顽强、军民的团结一心等,基于此,长征中出现的诸多英雄事迹也是当代中学生走好“新长征”的榜样[2]。
二、筛选长征文化,甄选教育资源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且初步接触了中国近代史,但学生对于革命、政治层面上重大事件的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同时对革命文化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在日常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会主动地学习革命文化。所以,选取中学生易于理解的长征文化,是增强长征文化育人功效的关键和重要抓手。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长征文化的筛选,并将之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翻阅近代史书籍,将红军长征过境天水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并作为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前往甘肃省天水市红色旅游景点,如,“甘谷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将纪念馆中所陈展的实物、图片、资料拍摄下来,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与天水长征文化相关的视频、信息,将其作为教学渗透资源。
三、呈现长征文化,实施渗透策略
长征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长征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所以,教师要将长征文化积极渗透至不同的课型之中,包括阅读课、写作课、综合学习课以及口语交际课,以增强长征文化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长征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型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教师可以选择与长征相关的内容作为天水长征文化呈现的载体。例如,《红星照耀中国》属典型的新闻纪实作品,该书向学生讲解了长征的路线以及长征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全书内容。同时,采取读书交流的方式将埃德加·斯诺在书中所记载的长征重大事件总结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第五次反围剿”这一时间节点作为天水长征文化的渗透点,选取一名革命烈士的事迹以重拾红军在天水的长征记忆。
如,长眠于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镇娘娘坝村东面牡丹山上的红2方面军第6军16师师长张辉,以微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张辉师长在娘娘坝镇战斗牺牲的经过:“张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担任红2方面军第6军16师师长。由张辉师长率领的红6军16师作为先头部队率先到达天水秦州李子园,为保证后续大部队顺利通过娘娘坝,张辉师长率领一个连夜袭娘娘坝,因身负重伤光荣牺牲。”通过此种方式,学生既能了解红军长征的重大事件,也能了解红军长征的细节故事,深化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如果说红军长征中毛泽东是最伟大的领袖,如红星一般照耀着中国,那么张辉师长的英雄本色则照亮了后续大部队前行的路,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共产党员的信念以及先烈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所作出的牺牲。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长征文化
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比较大,教师也可以尝试在写作教学中渗透长征文化,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将天水长征文化融入写作素材之中。天水长征文化不仅适用于革命主题的作文,还可以作为其他话题的写作支撑,如道德、理想信念、青春等主题均可使用。学生可以引用天水长征故事、天水长征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等佐证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
2.将天水长征文化融入到写作之中。优秀的写作命题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指明方向,若教师能够基于天水长征文化精妙地构思,不仅能够达到革命文化教学渗透的目的,还能够强化学生应用革命素材编撰文章的能力。在“新闻写作”一课中,在本节课程开展之前学生已经在本单元学习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等课文,掌握了新闻结构与新闻要素等基础知识。那么,教师则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天水长征文化为题要求班级学生结合天水长征文化拟定新闻标题,撰写新闻导语、主体、背景以及结语[3]。如,新闻标题的拟定要求“简洁、醒目”,学生可以将新闻标题拟定为“红军长征在天水”“红军过境天水”等,在掌握新闻写作技巧的同时,不断了解长征文化。
(三)在综合学习中渗透长征文化
梳理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可知,一个学期内教师需要开展2-3节综合性学习课型教学,在综合性学习课型“天下国家”一课中,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天下国家”的内涵,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课堂教学主要以交流爱国人士的故事、名言等为主。教师可以将天水红军长征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应用故事教学法,鼓励学生化身为战事解说员,向班级学生娓娓道出红军路过天水的整个过程,并设置可供学生交流的问题,使学生透过天水红军长征文化理解天下家国的内涵。
(四)在口语交际中渗透长征文化
虽然口语交际课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比较小,但教师仍旧可以将该课型作为渗透长征文化的一个途径。例如,在口语交际课“讲述”一课中,本节课要求中学生能够语言生动、内容具体地讲述自己的见闻。那么,为达成长征文化的教学渗透目标,于新课开展前教师可以布置“搜集天水长征故事”的导学任务,允许学生将所搜集的故事资源抄录至笔记本中,而后于课堂教学中讲述出来。教师要传授学生讲述见闻的技巧,并在学生讲述天水长征故事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所讲述的内容是否重点突出、条理清晰[4]。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将天水长征文化相关资料分发给班级学生,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资源基础。
综上所述,长征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备可行性,教师在日后的渗透实践中仍需重视把握教材内容与长征文化之间的相关性,还应把握长征文化渗透的时机。此外,在课程教学中渗透长征文化有助于刷新、完善学生对长征的认知,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也能够实现一线教育人员对广大中学生“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的这一希冀。
参考文献
[1]汪树祥.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08):106-108.
[2]刘维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7):61-62.
[3]冯慧萍.长征途中的文化建设——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二单元《老山界》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1(32):48-50.
[4]陈显平.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J].课外语文,2016(11):118+149.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