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听障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策略

作者: 聂清萍 董吾衍

【摘要】对于听障学生而言,阅读是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其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而书面交流是听障人群和健听人进行交流、回归主流社会的主要方式。由于听障学生完全或部分丧失听力,导致其语言能力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致使他们的阅读能力较健听学生明显低下。基于此,本文从听障高中生自身生理缺陷、学校教育教学、家庭教育这三方面入手,对听障高中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力图探索出有效提高听障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为他们的社会化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听障高中生;阅读能力;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4—0105—04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缺陷,阅读理解能力与健听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听障高中生阅读课本和普通报刊杂志还存在较大困难,他们作为全社会的小众存在,和主流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是书面表达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其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程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培养他们语言能力的主阵地。为此,本文以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高中部6个教学班的90多名听障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出有效提升听障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最终使其回归主流社会。

一、高中听障生阅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听障高中生自身生理缺陷因素分析

阅读是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过程需要人的多种生理器官共同参与完成,比如听觉系统语音的参与、视觉感知、眼睛和大脑之间的传输等[1]。听障学生难以通过语音这一特质去阅读,他们仅限于视觉阅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阅读的宽度和广度,从而降低了阅读质量。

1.阅读速度缓慢。阅读速度是指阅读的快慢程度,指在单位时间内阅读字数的多少,是测量学生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测量阅读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证明,对汉语言文本的阅读,每分钟保持在500字左右是较为良好和正常的状态,这一状态可使读者思维和视觉处于最佳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为检测例文,对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了检测和统计,结果如下。

高中听障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策略0

检测结果显示: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高中部的学生平均阅读速度为432.28字/分,小于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常速的达标值500,理解率为49.52%,大幅度小于正常阅读理解率的70%。不难看出,该校听障高中部学生的阅读速度较正常阅读速度慢了很多,理解率更低,因而阅读效率也更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听障学生自身的生理缺陷,听障学生的障碍主要有先天听觉障碍和后天听觉障碍两种情况,先天听觉障碍的孩子一出生就没有语言环境,在成长过程中对语言的识记和理解会更加困难,导致阅读速度缓慢,后期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相对会更弱;后天听觉障碍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失去语言环境,由于失去语言环境的阶段不同,孩子的语言能力也不同,阅读速度也不同[2]。

2.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欠缺。阅读能力包含认读感知、分析理解、鉴赏评价和运用迁移这四个方面。笔者以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节选)为检测例文,对听障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

高中听障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策略1

检测结果显示: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高中部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较弱。认读感知力是阅读现代文的最基本能力,从检测情况来看,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常用字音记忆模糊不清,词汇积累匮乏,不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认读感知能力较健听初中生有较大差距;不会分析文章内容,不会总结归纳,对基本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辨别不清;分析理解和鉴赏评价能力数值极低,说明该校听障高中学生在这两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和不足,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鉴赏文章,概括能力较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听障高中学生因语言环境缺失导致语言积累贫乏,对书面语言文字的理解较模糊。其次,手语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对书面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听障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主要沟通语言是手语,由于手语不能透彻地将书面语言的意思传递给学生,因而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升缓慢。再次,听障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育教学方面因素分析

1.特殊教育听障高中语文教学和普校高中语文教学缺乏深层融合。从教学内容来看,较听障义务教育段教材而言,难度升级,跨度较大,因而带来两方面的困惑:一是学生方面,教材难度的升级,使学生感觉没有过渡,学习过程中比较茫然,有无所适从感和学习挫败感,学生学习自信心普遍下降;二是教师方面,特殊教育学校听障高中语文教师没有进行普校新教材和新课改的系统培训,教师缺乏新课程理念的理论支撑,对教材吃不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无所适从感和挫败感。

2.听障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较多,学生主体地位不够充分。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在听障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度放大学生听觉障碍这一生理缺陷,教学中不敢轻易放手,一味进行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学生思维激活有限,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三)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听障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贫困,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且缺失严重。

为了解听障高中生家庭教育状况,笔者对学校高中部三个年级的学生家庭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听障高中学生家庭中78.4%的家长仅上过小学,20.3%的家长上过初中,高中以上学历的家长仅占1.3%,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教育观念落后,不主动学习手语,没法和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的学习和青春期叛逆感到无力和无奈。

二、提高高中听障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思考

在长达十几年的听障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索实践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检测、家访等多种方式方法,深入了解并分析梳理了听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尝试并探索出改善策略。

(一)结合听障高中生自身特点,引导其正视自身听觉障碍的客观存在,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研究发现,大部分听障学生存在较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否定意识,突出表现在与健听人的交往和学习过程中,这与他们自身的生理缺陷有很大关系。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对不同个体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和援助,针对个体差异提出恰当期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认可,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二)结合听障课堂的特点,重视口语、书面语、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等的综合沟通作用,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听障学生而言,手语是他们的主流语言,是他们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高效地使用手语,对听障学生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手势语和肢体语言的使用,能更好地帮助听障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和体会,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对于存在不同程度残余听力和接受过专业语言训练的学生来说,口语交流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语言,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融入主流社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合理恰当的表情语言,也能促进学生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结合特殊教育自身特点,探索适合高中听障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重视听障高中阶段的词汇教学。听障学生不能完全将文字与事物进行对应联系,其原因主要是听障学生因手语的局限性,对词汇的认知与理解具有片面性、机械性,即便到了高中,听障学生的词汇积累依然不足以支撑其对教材内容的充分理解,由于听障学生缺失语音识记和理解,很多听障高中生对生词的理解都不够准确,甚至理解完全错误,对于学过的词语,在不同语境里他们的理解也是不够准确的,特别是对虚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成语、俗语、歇后语等理解困难。因此,即便是高中阶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高度重视听障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与理解教学,帮助听障高中生更好地进行阅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阅读水平和阅读效率。

2.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文本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给其恰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听障高中生思维直接简单,形象思维居多,无法像健听学生一样调动各种感官,融入各种生活阅历和体验来融会贯通地进行阅读理解。受生理缺陷影响,对较高难度的教材,他们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并尽可能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笔者根据多年的听障高中语文教学经验,按照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分类,并结合听障高中生的普遍阅读能力,把阅读材料分为:低难度阅读材料、中难度阅读材料和高难度阅读材料。当然,难易程度没有明确标准,因学生个体阅读水平不同而不同,同一篇阅读材料对不同学生而言可能难度也不同,同一篇文章,阅读的层次不同而选择的阅读方法也不同。

(四)结合高中听障段语文教学特点,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活动,促进和普校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发展

如前所述,听障高中在教材上和普校高中进行了融合,但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还没有深入融合,教师缺乏对普校教材和教学理念的系统培训,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因而,学校要加大力度,多措并举,积极联系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促进听障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所谓“走出去”,即让听障高中语文教师走出特殊教育学校,进入普校语文课堂听课观摩,和普校语文教师座谈交流。“请进来”则是邀请普校高中语文教师、专家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对听障高中语文课堂听课评课,对听障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指导,开展讲座并进行理论培训,对听障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建构,和普校建立融合的长效机制,以普促特,真正实现融合教育,使特殊教育与普校教育同步发展。

(五)结合听障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力争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不可或缺。由于听障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边远山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母文化程度较低,有一部分家长甚至没上过学,对听障学生的教育认识不够,加上父母不会手语,和孩子沟通交流非常有限,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特殊教育学校要规范科学地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长培训班,及时宣传国家特殊教育政策,传达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重大举措,让家长充分了解国家特殊教育形势和学校教育教学动态,并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孩子共同成长。

总之,听障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一直是困扰听障教育的一个重大难题,在融合教育发展的今天,期待普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的先进理念能融合听障学生的阅读教学之中,为听障高中学生的阅读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从而真正提高听障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阅读基础。

参考文献

[1]穆昕.听觉障碍中学生汉语阅读理解模式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05):57.

[2]袁茵,穆昕.美国听觉障碍者阅读研究热点问题回顾[J].中国特殊教育,2004(05):68.

[3]杨飞燕.听障高中生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及其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特普融合背景下提高听障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Z142)

编辑:赵玉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