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生活元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王燕

【摘要】文章以新课标为引领,分析生活元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基本原则,从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等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元素。通过本文研究,引导初中数学教师重视生活元素的应用,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落实新课标精神。

【关键词】新课标;生活元素;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4—0109—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数学课程目标作出了明确说明:“要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注重对学生‘四基’和‘四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态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朝着创新、应用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新课标为初中数学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但在现阶段,从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依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材,轻拓展”的问题[1],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不强,在面对生活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难以做到活学活用,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新课标引领下实现生活元素与教学的深层次融合,是数学教师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于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背景下生活元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主体性原则。新课标强调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需要扮演辅助和引导的角色。因此,立足于新课标背景之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元素时,需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参与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生活化教学体验机会,引导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总结。由此可见,在新课标引领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元素时,需要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对生活问题透彻而全面地了解,基于生活实践,获得相应的经验与感悟,探究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关联性,使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实效性原则。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生活元素构建生活化数学教学模式,需要坚持实效性原则,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教材特点、教学目标、课程要求、学生认知基础、情感态度及学习能力等。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之上,妥善处理好生活元素与初中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确保引入的生活元素与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能有效衔接。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可以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难度,促使学生深度思考,使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实效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深度性[2]。同时,可以实现生活元素与初中数学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学生情感、知识、能力深层次融合发展。

3.实践性原则。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活化元素的应用,使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深度进一步拓展,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教师不仅要对生活化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还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当中,打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实践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体验。在面对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此外,教师还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精选和设计,增强生活化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新课标背景下生活元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生活中蕴含诸多数学知识,这些可以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资源。因此,立足新课标视域下,教师应对新课标透彻研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将其与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深层次融合。依托生活现象有效引导,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如教师可借助“篮球运动员打篮球时运动轨迹抛物线”“超市打折促销的优惠活动”等生活化场景,引导学生学知识。通过教师有效筛选生活化教学元素,可以不断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概率”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剪刀石头布”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进行PK,根据竞赛结果排名。随后,让学生猜测前五名学生中谁获得第一名的可能性更大,并简要阐述理由。通过这一生活化游戏活动的开展,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新课标精神为引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初中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为切入点,创设具备生活化特征的课堂教学情境,贯彻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为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效条件。教师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将数学课程的抽象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降低,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数学思维,强化数学学习体验。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数学学习需求,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讲解前,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老师计划买一台电脑,昨天去了电脑城,选中了一台19寸即48.26厘米的电脑,长为42.06厘米,宽为23.66厘米。你们能从现有的数据中发现什么规律吗?这三个数值之间有何关系?”由于学生尚未接触勾股定理,对勾股定理相关数学知识并不了解,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有效解答。因此,教师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我用寸对电脑大小进行描述,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它和勾股定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映了哪种数学现象呢?”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提问、点拨,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前,教师应注重收集丰富的生活化元素,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进行优化设计,使学生能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化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得到启发,更好地发散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立足于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有效运用生动的生活案例,对具体的授课情境进行优化,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积极思考,趣味探究,深入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实现趣味教学与生活教学的深层次融合[3]。

3.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中可以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以新课标为引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生活实际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能深层次思考和学习。

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轴对称图形”知识点设计数学手抄报,开展“动动手,画一画”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手抄报内容进行创作。创作完成后,公开评选班级内的优秀作品并展示。不仅如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校园和生活场所内的轴对称图形,通过拍照、绘画等方式记录相关内容,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通过这些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立足于新课标背景,教师在授课中需要积极开发和拓展生活化教育载体,组织开展以数学学科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植根现实生活,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深刻掌握基础数学知识,领悟相关学习技能,全面提高数学综合探究能力,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为了达成相关目标,教师还应强化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运用,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数学知识,了解趣味的数学故事,探索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发掘生活素材,并能根据学情合理用好生活素材,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践调研,将真实的生活案例和问题情景作为教育资源[4],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和开展生活化数学活动。

4.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作业具备延伸和巩固的双重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上已学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对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及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标以“双减”精神为引领,提倡提质增效,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使作业的教育功效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这就需要教师以新课标为引领,明确“双减”政策关于课后作业的新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开展各种类型的生活化实践活动。

同时,增强课后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通过完成生活化课后作业,可以有效观察现实生活当中的数学现象,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现象及生活问题的实际解决。这样,学生在夯实所学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数据搜集与整理”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和布置主题为“统计调查班内学生最喜欢的食物”的生活化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大家最喜欢的食物有哪些,了解大家每日蔬菜、水果、肉类、豆类等食物的摄入量。调查结束后,对调查结果归纳、整理,制作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得出调查结果。通过这一生活化课后作业的设计,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强化了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还有利于强化学生健康饮食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由此而见,生活与数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优化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需要找到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融合点,有效搜集更具直观性和真实性的教育素材。以此为基准创设作业情景,引领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以及生活常识,深入探索与分析相关作业问题,进而有效巩固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作业实践与探索能力,实现“减负”与“增效”协同并行。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有效应用生活元素,不仅可以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化数学活动经验,体现出新课标精神。因此,作为教师,应立足新课标视域,坚持主体性、实效性、实践性原则,重视生活元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现有的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创新,通过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设计生活化课后作业等途径,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朱彦军.结合生活学以致用——基于生活视角的初中数学教学[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2):37-39.

[2]孙齐超.引导初中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谈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03):82-83.

[3]卞启飞.“生活化教学”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1(39):174.

[4]高贞寿.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以苏科版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5):16-17.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