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竞赛式教学法探究

作者: 孙志辉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小学英语课程必须遵照的原则之一,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已经成为判断教学课堂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准。竞赛式教学法以问题或任务为串联课堂的素材,在统一设置的竞赛目标引领下,使学生不断突破学习效率的上限,继而在主动探究中完成学习目标,这无疑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观意愿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导权。文本结合一线实践经验,对竞赛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展开讨论,旨在为读者提供思路。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竞赛式教学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4—0113—04

竞赛式教学法是一种以竞赛为主要流程的趣味教学手段,在改善课堂氛围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并且在小学教育阶段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欢迎[1]。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竞赛式教学法的学生参与度更高,教学内容开放性更强,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与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在积极心态的引领下踊跃回答问题,能够专注地完成学习任务,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由于英语学科天然带有社交属性,竞赛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适应力极强,能够衍生出多元化的竞赛情境,而且会不断为课堂创造新的吸引点。

一、设计答题类竞赛,巩固基础知识

答题类竞赛是竞赛式教学法最常见的实施形式,通常由教师在限定时间内向学生提问,以积分排名的方式统计竞赛结果;此外,答题类竞赛以简单问题为主,倾向于使用大多数学生稍加思考便能得出正确答案的题目,用在有来有往的一问一答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2]。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首次系统地参与英语学习,亟需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助其快速掌握基础知识,而答题类竞赛能够以充满趣味的方式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引导其在竞赛中查漏补缺,及时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点。因此,竞赛式教学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英语课程的基础教学环节,作为增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效果的手段。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的教学中,教材以“手影表演”与“猜动物”相结合的方式介绍表示动物的单词,引出相关的发音练习,对于刚接触英语学习的小学生来说趣味十足。在设计答题类竞赛时,本着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原则,英语教师继续以“动物”为交流话题,采用“描述动物特征”的方式设置问题,一点一点地揭露动物的特征,要求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参与竞赛。如在描述“cat”时,教师先对其进行比较模糊的描述。如,“It’s cute!”或“Most of you like it!”等,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再给出具体的描述,如使用“It has pointy ears.”与“It is good at climbing.”等描述外观与能力的语句,缩小学生的猜测范围。在不断抛出更具体、明确的描述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抢答,一旦有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教师便要给回答正确的学生记录积分,并切入下一道问题。抢答结束后,教师统计班级学生的积分情况,对排名靠前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可以设置“最快答出正确答案”等额外奖项,进一步扩大奖励的范围,使所有参与竞赛的学生都能产生获得感。通过这种方式,在简单的问答式竞赛中,教师使用题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回顾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单词的发音与对应的汉语意思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了解了如何用英语描述各种动物,积累了大量基础知识。

二、设计讲解类竞赛,落实生本理念

英语同其他语言类学科一样,以文字、语法为基础架构,围绕需求延伸出具体的语言表述内容,又在历史发展中遗留下独具特色的文化,小学生如果想要充分地掌握英语技能,必须要以基础知识学习为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阶段性积累[3]。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记忆与背诵基础知识时,使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仅没能起到应有的教学引导效果,反而使得学生将基础知识积累与枯燥重复的机械背诵与抄写联系起来,不愿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事实上,英语基础知识的积累应当建立于理解知识之上,学生一旦掌握了知识之间或显性或隐性的联系,便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理解知识应用技巧。因此,在使用竞赛式教学法时,英语教师不妨设计讲解类的竞赛活动,指导学生转换角色,在“扮演教师”的过程中从“接收知识”转变为“传递知识”。在准备讲解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断加深,同样能够巩固记忆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 4 Where is My Car?”的教学结束后,讲解类竞赛活动则可以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其再次思考所学内容的有效手段。在讲解类竞赛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对竞赛情境进行铺垫,以“小小讲师”等主题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新的身份产生期待,愿意转换至教师进行“备课”。其次,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讲解的内容,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梳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从头学习新的知识,以此确保竞赛活动能够顺利地推进下去。在“Where is My Car?”的学习中,学生通过“It’s in my bag.”“It’s on the desk.”与“It’s under the chair.”等表述,初步理解了“in”“on”与“under”的用法,但尚不具备系统讲解三者区别的能力;基于此种状况,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备赛的过程中,就可以将“in”“on”与“under”的区别与用法作为话题基础,帮助学生理解背后的原理,从语法角度深入学习,从而保障在扮演“小小讲师”的过程中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能够正确地回答“学生”的提问。在讲解类竞赛的展示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信程度、语言表达流利程度,以及对提问的应对情况评判及其参赛表现,对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鼓励,做好竞赛的收尾工作。通过组织讲解类竞赛,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不仅为其深入钻研知识内容提供了动力,还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设计朗读类竞赛,提高口语能力

小学英语新课标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这四个维度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其中,语言能力被划分为口语交际与书面语交流两个方面,使得听说能力训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显著提升[4]。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口语交际长期遭到忽视,导致英语课程的实用性大打折扣,许多学生在积累了多年的学习经验后,仍然无法应对简单的英语交际场合,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因此,竞赛式教学法理应结合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合理的赛制下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相关能力。朗读类竞赛以学生朗读文本素材的流畅度为评分依据,同时将学生能否准确掌握发音与语言节奏作为参考,并且提供了良好的听说练习机会。小学生在备赛阶段通过反复练习口语表达内容,一方面有效提升了英语口语表达的语感,另一方面锻炼了口语交际的胆量,为后续的口语交际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上册“Unit 6 In a Nature Park”的教学中,朗读类竞赛的选择可围绕单元主题中的“Nature”展开,教师提前收集课内外阅读素材中符合主题的内容,挑选其中富有生动性与趣味性的部分,用作朗读类竞赛的文本。“In a Nature Park”单元向学生呈现了大量美好的自然景观,以“Look! There is a big white bird in the sky!”与“There are many pretty fish in the river.”为导入,带领学生了解自然景观主题下各类事物的描述方式,其中要穿插趣味性故事情节。围绕教材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在自然气息强烈的背景音乐陪伴下,练习朗读精心挑选的素材,评价标准既有发音是否准确,轻重读是否正确,朗读是否流畅等内容,也包括情感是否到位,是否跟随音乐节奏调整语速,以及是否搭配适宜的肢体动作等,使朗读类竞赛具备丰富的评价标准。在备赛过程中,评价标准成为学生练习的依据,其在竞赛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调整朗读状态,尽量使自己的发音、语气与情感符合高分标准,进而获得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提升。通过组织朗读类竞赛,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口语练习途径,这种方式区别于简单的模仿与对话,给予学生自主体会与思考的空间,使其在充分的准备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提高。

四、设计探究类竞赛,鼓励合作学习

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探究类学习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得到普及,各式各样的探究型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应用中积累英语运用经验,很好地实现了综合学习。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课后场景下的英语学习中,探究类学习活动的比重越来越高,书面练习不再是巩固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竞赛式教学法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此种趋势[5]。因此,竞赛式教学法可以与探究类学习活动相结合,以特色鲜明的探究主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打造真实感较强的英语交流环境,为英语教学的提质增效提供动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上册“Unit 4 I Have a Pen Pal”的教学中,由于六年级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学习经验,在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方面具备基础能力,能够较好地完成各类场景下的自主学习,英语教师可顺势组织探究类竞赛活动,并布置长期的探索任务,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合作。“I Have a Pen Pal”单元以“Pen Pal”为话题对象,向学生介绍了“如何介绍某个人物的综合状况”,如教材以“This is my pen pal Peter.He’s from New Zealand.”“He likes doing kungfu and swimming.”与“He lives on a farm.”等语句分别介绍了笔友“Peter”的生活环境与兴趣爱好等信息。在“I Have a Pen Pal”单元相关的探究类竞赛中,“观察与总结某个人物”可以作为探究主题,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所选人物,并对信息进行总结,出具探究报告,在竞赛中与其他小组进行比拼。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征得被观察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对其采访与观察,并且观察行为只能存在于公共场合,避免侵犯他人的隐私。通过本次探究类竞赛,学生以实地走访与自主观察的方式完成备赛任务,并在合作讨论中整理被观察对象的各项信息,结合教材使用的表达方式完成探究报告,同时多项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而在竞赛的评比环节中,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与总结能力都可以作为评分标准,教师以学生的综合表现作为排名依据,选出评分最高的小组给予奖励,并整理其探究成果作为展示素材,从而鼓励其他小组学习他们。

五、设计写作类竞赛,引导深度表达

在任何一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写作通常都会被认为是难度最高的一项内容,英语也不例外。在小学教育阶段,英语写作教学以“写话”为起点,逐步过渡到“写文章”,引导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能力,从简单的模仿演变为独立的创作,使其最终掌握完备的英语写作技能[6]。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写作类竞赛能够不时为写作练习注入新鲜血液,用氛围热烈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获取更好成绩”的期盼下深入钻研写作主题与要求,从而打磨出一篇表达流畅且颇具深度的英语作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册“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的“Read and Write”板块,机器人“Robin”分别介绍了自己喜欢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原因,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四季之美;于是,在写作类竞赛中,教师可以借用教材给出的话题内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最喜欢的季节,以及喜欢的原因完成写作练习,并在竞赛活动中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比。在写作阶段,学生先挑选最喜欢的季节,并根据该季节的景色特征收集素材,完成写作任务,得到诸如“I like spring because there are beautiful flowers everywhere.”与“I like winter because I can play in the snow!”等准确描述四季景色之美的句子;与此同时,学生也要仿照教材的展示形式,将作文中景色描写对应的具体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搭配花海、雪地的照片等。随后,在竞赛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电子白板逐个展示学生作品,组织班级学生完整地阅读作品,并以学生投票的方式为各个作品打分,最终按照分数高低确定竞赛排名。通过参与写作类竞赛活动,学生先是精心准备作品,用心打磨作品内容,再在热烈的竞赛氛围中完成评比,收获他人的评价与认可,能够有效提升写作能力与创作热情,从而养成以英语写作记录真实情感的习惯。

综上所述,竞赛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求调整竞赛方式,让竞赛的氛围遍布英语课程的各个阶段。从基础知识积累到阅读与写作素养的提升,不同教学环节所需的竞赛内容不尽相同,简短、明快的竞赛流程适合于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巩固,而时间跨度较广的竞赛流程则适用于综合能力的提升训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深刻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吕娟红.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2(28)):162-163.

[2]包玉凤.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2(08):127-129.

[3]王金玉.趣味课堂理念下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22(09):82-84.

[4]陈慧萍.创设情境,让小学英语教学“活”起来[J].江西教育,2022(24):74-75.

[5]贾慧.巧用趣味游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生(上旬刊),2022(07):115-117.

[6]魏燕.教育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新课程,2022(18):78-79.

编辑:赵玉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