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探索
作者: 张毅【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新内容的讲解应该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提高学生应用生活经验构建物理知识体系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作为新课改的一种趋势,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方面有更大的优势。文章通过背景提出、理论依据、研究的内容及意义,分别从课前活动、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三个层面提出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背景;理论依据;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4—0121—05
一、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背景提出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新版本中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极力强调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体现出“从实际生活走向物理学科,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价值[1]。这就说明物理课堂教学需要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熟练地应用到生活,通过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体验初中物理的学科价值。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密不可分。在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只注重课本理论讲解,却忽视联系生活实际,由于学生为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做了大量的重复练习,导致学生的物理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抽象内容层面,为了考试而学习物理,学生很难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理解所学物理知识,更难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2]。长此以往,学生逐渐丧失物理学习兴趣。所以,生活化教学有效融入初中物理教学过程迫在眉睫,一方面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另一方面迎合新课改的要求。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本文阐释的将日常生活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模式不谋而合,是实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理论支撑。
首先,从学习环境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应立足特定环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迁移建构。初中物理学习环境的构建,对学生获取物理新知识至关重要。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人公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取是由学习者自身通过信息的处理、知识的迁移以及人与人的互相沟通而建构的。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学习的组织者,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将日常生活素材有效融入物理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
最后,从学生本身而言,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生活已经给予学生一定的体验和经验,物理新知识的获取,需要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逐步融合,以便形成更完善的知识认知体系,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要实现学生生活经验和初中物理知识的融合,教师在讲解物理新知识时,必须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从学生认知角度来看,初中物理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应用、总结,构建新的物理知识体系。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必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3]。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首先,从教育的环境来看,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乌托邦”,而是连接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生活的桥梁,学校应该组织学生间接或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现实生活。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在课堂上构建有效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取。
其次,在师生关系上,杜威强调应该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共同参与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相关结论,应用物理结论解释现实生活问题。而且杜威非常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他认为教育不只是教授新知识,更是教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处理师生关系,优化思维方式,有助于初中物理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造生活。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其核心思想强调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物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涉及学生的衣食住行,实际生活中无处不有。把日常生活现象应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以教育促生活,以生活丰富教育,不仅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更着眼于学生成长,实现学生终身发展。既符合教育规律,又对初中物理教学起到了指导作用。
三、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笔者结合多年物理教学经验,以建构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实际案例为佐证,从课前活动、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三个层面优化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分析、总结初中物理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初中物理课堂回归学生现实生活,并完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内容及策略[4]。
当下传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讲解,教学氛围僵化,学生缺乏物理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低下,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体验生活的过程,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缺失。传统的物理教学必须加大力度改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向学生讲解物理知识点时,让学生能够从现实层面认识并理解理论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感知生活中的物理,遇到问题时也能够及时地结合课堂所学,作出联想并给予解释。
四、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课前活动生活化
1.学生课前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像一朵花,是从生活的土壤中孕育生长出来的,所以生活中许多现象都可以应用物理知识进行解决,如果将这些具体生活中体现的物理现象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不到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那么对于这些内容的应用将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生活并不缺物理,缺少的是物理的思维和眼光,当这种思维模式被建立起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物理思维就会被逐渐完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就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如果学生养成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去洞察世界的习惯,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模式都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比如,在对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的学习中,在生活中经常会有升华和凝华的物理现象,如,在冬天,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就会发生一种凝华现象,房间的玻璃窗上就会凝结起一层冰花,这种物理现象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所以对该章节的物理知识进行教学时,就可以用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举例,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思维。
2.学生课前体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师提前布置物理的预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去研究,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认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之下,会发现许多物理知识学生都能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得到,但是学生并不能够理解其中的原理。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要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思考这些现象与哪些物理知识有联系,从而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在体验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后,想要在课堂上去了解原理,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凝固和汽化”这一课的教学前,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与这一课相关的现象,并在课堂上作为生活事例来讲解。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会发现,冬天将刚洗完的没有拧干水的衣服晾在外面,衣服上的水没有被晒干,反而冻结成了冰块。学生在这一刻,便会联想到这一现象与即将学习的内容是否有关联?有些学生会发现,在烧开水时,如果不盖上盖子,会有大量的气体冒出来,并且一直烧水,会发现锅里的水变少了。许多学生都有观察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原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1.了解学生生活状态,以此为情境进行创设。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应用和实践时,要先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只有将学生身边亲身经历或者亲自观察过的物理现象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将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如果所引用的生活现象不是学生真实生活的状态,那么生活中物理现象在物理学科中的应用性就会大打折扣,因为物理教学对生活中生活现象的应用基础是学生对这种物理现象的认知,学生熟悉整个物理现象的过程,开展该方面的学习和教学时就会比较轻松,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会较高。所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部分生活物理现象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为基础进行创设[5]。
比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在海边的同学可能更容易看到彩虹的现象,而生活在广袤沙漠当中的学生,受限于地理因素,可能更容易看到海市蜃楼,这种截然不同的地理差异就制约着生活中不同物理现象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因此,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条件、地区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将这些综合性的因素体现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将学生身边耳熟能详、亲身经历的物理现象和生活情境转化为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学习的事例进行分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应用学生生活事例,以此为知识点讲解基础。为了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活事例作为讲解的基础。在课堂开始时,先用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再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让深奥的物理知识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上对生活实际现象的解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选取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为课堂讲解的案例展示。
例如,在“压力与压强”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许多生活事例作为讲解基础。在课堂开始时,教师用PPT为学生展示坦克,学生在看到PPT上的坦克时会对这一课的学习内容产生疑惑,向教师发出提问“压力、压强与坦克有什么联系呢?”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学习这一课。在教师讲解完课堂知识后,让学生回答课堂开始的疑问并向学生提问:“PPT上所展示的坦克为什么要用宽的履带?”学生在学习了这一节知识后,便知道履带做宽是因为坦克的重量过大,宽的履带增加了受力面积,能够减少坦克在地面上的压强。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在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教学原则之下,为学生带来物理实验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的物理学习体验。虽然说教师在讲解时,用生活事例作为了讲解基础,但是有些学生虽然能了解到这些现象,但是却不知道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一旦有了探究欲望,就想要对这些现象进行实际的操作来了解物理原理。因此,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为学生带来有实际操作性的物理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做物理实验启发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摩擦起电”这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开始前,教师让女同学准备塑料梳子和木头梳子,邀请几名学生在讲台上开展物理实验。教师让一名女学生用塑料梳子反复梳头,另一名女学生用木头梳子梳头。在女学生梳完头后,将梳子与桌面上那些细小的碎纸屑进行接触,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就会看到塑料梳子会吸附许多小碎片,但是木头梳子并没有。在实验结束以后,教师为学生带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探究意愿,对于摩擦起电这一课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课后巩固生活化
1.凸显物理知识实际应用。在教学完成以后,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在遇见相应的现象时能够及时联想到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去增强意识,而是让学生明白更多的生活道理,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在遇到生活中与物理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这一问题,便能够很轻松地完成一些事情。并且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更要在课后与生活紧密联系,将知识的运用和复习有机结合。所以在教学之后,学生一定要学会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例如,在“杠杆的原理”这一课教学以后,教师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考查学生是否在生活中运用了杠杆原理,可以设置一个课堂提问的小环节,让学生增强对杠杆原理的了解。有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在家庭中的修理器具,像老虎钳、开瓶器等都是省力杠杆,而平时用到的筷子、镊子这些都属于费力杠杆。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在运用的时候也会更轻松。有的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杠杆原理去拧螺丝,学生发现在拧螺丝时用长的一边虽然可以拧上,但是用短的一边可以更轻松地将螺丝拧紧。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地运用了杠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