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作者: 何彦亭【摘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青少年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孕育母体,是培育和践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切入点和突破口。本土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运用本土红色文化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立足于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利用庆阳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出了一系列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从而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提升道德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家国情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本土红色文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019—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刻在国家和民族灵魂深处的印记。红色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红色文化是思想引领和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成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应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地域特色,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土红色文化。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做好传承与发扬,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科学引导,进而有效提升育人水平。甘肃省庆阳市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属于红色圣地。通过开展庆阳本土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教师可立足地区特色,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模式,让本土红色文化成为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秀资源。
一、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三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想观念易发生变化,学校要抓住这一教育的关键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本土红色文化要融入青少年的成长之中,让他们从家乡的革命文化中汲取坚持不懈、团结友善、热爱祖国的精神力量,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针对当前庆阳市存在学校对本土红色文化利用不充分、教育方式单一和青少年对本土红色文化了解不深的问题,教学一线的教师有必要探索出一条本土红色文化的教育路径。
庆阳本土红色文化具有内容丰富、品质独特、时间跨度长、空间分布广、区域集中、生态环境脆弱而顽强等突出特点[1]。在红色文化主题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庆阳本土红色文化的优势,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思政课堂,开展一系列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的优秀道德素养,树立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观,提高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从而促进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助于实现教育改革和创新,探索符合新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师要用好红色文化,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用本土红色文化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在新时期,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向学生介绍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驱动下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因此,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良好的实践能力。在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对价值观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不仅懂得“是什么”,更要懂得“如何去做”[2]。如,在“文明镇原”“文明庆阳”等行动中,青少年首先需要理解文明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文明有礼、如何才能做到文明有礼;其次要在行动中展示文明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文明有礼、尊重他人、团结友爱,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2.积极的家国情怀。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要内容,教师要重视学生爱国情怀的发展,让学生从热爱学校,热爱家庭开始,做到诚实守信、公平公正。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繁荣发展联系起来,不断增强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让学生树立起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而不懈努力的目标。
3.独立自主的观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历史的重任需要他们有独立自主的品格。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观念,让青少年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意志力和行动力,从而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3]。
三、用本土红色文化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1.沉浸式体验本土红色文化。庆阳地区有着众多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青少年了解本土红色文化、发扬本土红色文化提供路径。在教育中,教师要重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基地的教育价值,并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到文化基地参观,促使他们积极进行本土红色文化的探索和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爱国、爱家、爱人民等良好品质。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组织学生参观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南梁革命纪念馆等,带领学生了解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讲解老一辈革命家为这片土地的蓬勃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在参观之前,教师可布置一项任务:请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革命故事,并尝试着为革命英雄写评语;还可搜集纪念馆的信息,试着写出简单的导游词。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瞻仰、献花、朗诵、分享等活动,从而让学生体会家乡的红色文化,感受革命英雄的伟大和生活的幸福,促使学生产生感恩、爱国的情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突破限制,到红色文化基地中亲身观察、分析、体验,从而传承和发扬本土红色文化,升华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丰富文化传播方式。青少年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教师要避免使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避免导致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产生厌烦的情绪,而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教师可以从丰富红色文化传播方式这一角度入手,运用新媒体资源与实物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庆阳特色的本土红色文化,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从而实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4]。
例如,在向学生讲述庆阳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辅助讲述,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体验中体会故事所蕴含的情感。此外,教师要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特色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服务或社会实践,在亲身体验中受到红色思想的洗礼。
在引导学生探索本土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对活动式教学手段的使用,让学生可以在活动实践中展现自己对本土红色文化的独特理解,感受到本土红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庆阳本土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3.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课程思政的理念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出课堂教学这一育人主阵地的价值,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积极开展教育实践,将学科教学和蕴含庆阳红色文化基因的思政课,以融合教学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庆阳红色文化,改善学科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历,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挖掘当地的红色歌谣、英雄事迹,让学生尝试着将自己了解的事编写成诗歌或故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绘制绘本,让学生试着使用简单生动的绘画方式将当地的革命故事描述出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当地的革命历史出发,引导学生去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成长的故事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级主题演讲活动,试着让他们写出一份演讲稿,并且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以更具感染力的演讲方式展示,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自主强化对庆阳本土红色文化传承的思考,感受革命英雄的伟大。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后组织学生开展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由全班学生欣赏和评价,从而构建出更加和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兼具趣味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手段,协调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平,提升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4.推进家校有效合作。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让庆阳本土红色文化可以真正地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一股重要力量,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合作,充分释放出家庭教育的活力,让家长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来,提升教育的效果。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家长的主体意识,鼓励家长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树立开展优秀家风家规的活动,探索更多有效的家庭教育路径;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帮助家长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家长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教育”就是“说教”,采取向孩子提要求、让孩子完成任务等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对教育产生逆反的情绪。教师要加强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使用微课、线上家长课堂、家访等手段,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庆阳本土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之间的关系,让家长掌握一些更加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从而提升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和家长一起开展多样化的庆阳本土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如让家长带领孩子前往革命基地参观,家长陪伴孩子观看红色电影,讲述和践行自己的优秀家风等,从而在改善亲子关系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实践等多元化的体验中感受其中的精神力量,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落实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教师要正确认识庆阳本土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结合对青少年认知规律的了解,探索更加有效的文化培育路径,让庆阳本土红色文化成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指路灯,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筑牢家国情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月兰,傅悦.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特点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2016(02):18-20.
[2]唐冉.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北京市、山东省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德育,2023(07):44-48.
[3]黄景鹃.新时代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的路径研究——以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为视角[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06):115-117.
[4]席东成.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红色文化的运用——以庆阳市为例[J].甘肃教育,2022(23):23-26.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用庆阳红色文化培育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ZX105)
编辑: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