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学校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
作者: 王俊槐【摘要】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特殊地带的城乡接合部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教育已经成为影响该地区发展的重点问题。文章结合金昌市第二中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城乡接合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进一步提高城乡接合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学校;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031—04
城乡接合部是指城市(城镇)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接合地、城乡交错带。城乡接合部学校是指靠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学校,这一区域的学校由于教育群体、人文环境、经济条件、软硬件设施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性,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关注城乡接合部的教育问题,对推动该区域工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金昌市第二中学为例,探讨了城乡接合部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一、城乡接合部学校教育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级各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乡接合部的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人口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的趋势。城乡接合部人员复杂,生活习惯、教育程度、思想观念、经济条件等都有明显差异,诸多因素造成城乡接合部地区复杂的社会人文环境。同时,城乡接合部学校的教育状况受当地经济的影响,硬件设施比偏远农村好,但与城市学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之受经济、教育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薄弱,存在厌学情绪,心理素质较差,思想品德方面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金昌市第二中学的学生家长部分在外打工,孩子要么跟着祖辈一起生活,要么住校或者校外租住,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产生了自卑心理,且警惕性较高、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容易对周边的人产生敌意,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城乡接合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配置落后。教育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就硬件而言,由于地处城乡交界处,与城市相比,经济状况差,再加之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大多城乡接合部学校的校舍陈旧、教育设备老化。就软件而言,主要指师资力量。这些区域的学校由于条件、待遇等问题,新老师“不进来”、好老师“留不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再加之受学校经费制约,教科研以及课程培训等都落实不到位,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一些新理念、新做法难以贯穿教学实践中,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可见,教学资源配置落后、不合理,是制约城乡接合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1]。
2.学校生源不稳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城乡接合部,由于教育质量低于城市,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很多小学生或初中生都转向城市学校,进而升入优质资源中学,导致城乡接合部高中生源严重流失,生源的流失对城乡接合部学校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流失严重,使得教师编制问题一直难以落实,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进一步加重了教师流失。生源严重流失的大背景下,一些学习能力较差、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在城乡接合部学校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学校,导致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3.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要改变城乡接合部教育现状,学校必须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同时理顺目前教育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全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经调查发现,城乡接合部学校校外优秀教师“不愿意来”、校内优秀教师“留不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较差。目前城乡接合部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办学条件改善较慢,教师个人收入与城市学校教师相比有明显差距,这也成为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首要因素。二是教师年龄和学科结构不均衡。由于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年轻教师更愿意到城市学校发展,所以申请调入的教师大部分年龄偏大,且部分学科专业与学校所缺不相符,导致学科总体结构不均衡,这也是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3]。三是教师培训资源缺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传递者,是智慧的化身。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很多新观念、新理论、新做法、新经验层出不穷,且能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然而,目前城乡接合部学校受办学经费的制约,学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远远不够。四是教科研活动成效低。目前,城乡接合部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这部分教师对教研缺乏热情,年轻教师身兼数职,缺乏教研时间和精力,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难以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解决,科研能力普遍较差,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4]。五是教师流失问题严重。在城乡接合部,由于周边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信息环境闭塞,区域财政紧张,造成了学校教育设施落后,办公条件较差,教师待遇较低,教师的收入和工作量形成较大反差,整个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城乡接合部学校发展路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城乡教育一体化,只有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均衡。这就要求城乡接合部学校要结合目前教育现状,确定有针对性的举措,使得城乡接合部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1.发挥政府职能,统筹规划,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城乡接合部学校所在地政府应该加强对学校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确保学校规模,并保障硬件、软件的现代化[5]。其次,评优选先和待遇提升应向城乡接合部学校倾斜。接合部学校往往经济条件差、待遇低,要想吸引校外“优秀老师”、留得住校内“好老师”,政府部门还需要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不仅要从待遇上给予保障,还要在职称评定、评优选先等方面予以倾斜。再次,实行轮岗和城乡结对制度,平衡教师资源。实施教师轮岗制度和城乡结对制度,实行跨学校及跨区域流动,改善教育资源结构,优化学校教师队伍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薄弱学校学科建设。最后,强化宣传教育,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当地政府部门要为学校配备充足的教师资源,构建行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配置。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城乡接合部学校的教育影响力,缩小办学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资力量。第一,对现有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一是教师配置。目前,城乡接合部学校教师普遍老龄化,中青年教师占比较小。为了合理做好教师资源配置,学校就要合理对现有教师综合考量,包括年龄、学历、经验、学科等各方面的因素,确保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做到青中老不断层发展。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不仅要有计划地选派相关教师参加省、市县培训,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还可以专题讲座、校内“传、帮、带”等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岗位职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三是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技能。四是实施名师工程。通过教学竞赛、教学经验交流会、优秀教学设计等教研活动,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建设,发掘、培养各学科骨干教师苗子,培养名师,扩大学科带头人比例,促进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整体提升。五是培养教研意识,加强教研团队建设。教研工作是学校教学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学习、交流经验的方式。对此,学校要强化制度建设,确保组织制度规范、结构精良,成员师德高尚、学术精深,并能有效发挥他们的功能。每周有固定时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更高一级的课题项目。最后,邀请名师专家传授教研方法、经验心得等,提升教师的教研意识和能力。第二,建立学区内教师轮岗制度。目前,城区学校教师资源相对充裕,城乡接合部学校教师紧张。在学区内调配轮岗,是最大化合理利用教师资源的手段,能很大程度上缩小城乡接合部学校与城区学校教育资源的差距,同时能够解决优秀教师扎堆城区学校的教育现状,也能让接合部的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第三,采取一切措施,改变现有教师待遇和工作环境较差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同时以情感、情怀吸引校外优秀教师加入,从而更好地稳定城乡接合部学校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
3.注重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要逐步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互动,开展小班化教学。在进一步提高教师观念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确保学生全面参与其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比如,选用“导案导学—问题引导—活动探究—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时,先给学生出示导学案,鼓励学生带着任务自学。之后,梳理自学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共性问题,然后再做针对性的讲解。这一过程中,要以难度逐渐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为引领,让学生在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得出假设。之后分小组交流讨论,验证假设的正确性,进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沉浸式地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以及重要价值,还感受了知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逐步形成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的学习方式。
4.密切联系家长,使家长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升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源发地,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状况、家庭教育重视程度及水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面对生活在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家长普遍不重视教育的现状,学校更应该积极和家长沟通联系,让他们不仅从内心深处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要积极配合学校教师,为孩子的成长助力。此外,还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比如,金昌市第二中学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委员会制定家校合作的相关章程,完善“家校共育”体制,把“家校共育”落到实处。同时,倡导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合作,在彼此的交流和互动中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感染,相互渗透,形成家校共识,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尤其要重视沟通渠道的畅通,可通过甘肃智慧教育平台、企业微信、班级群等平台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和问题,及时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如此,通过家校无缝衔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才能加强沟通交流,培养良好的合作基础,实现家校共育,合作共赢。此外,还要成立家长学校,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成长。每年秋季入校后,便会成立家长学校,对高一新生家长定期培训。从家庭教育、文化育人理念、家庭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德育建设等诸多方面对家长进行培训,以期提升家长的综合素质,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改善家庭育人环境,为家校共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学校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多途径、多手段营造家校共育环境。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全体家长的积极参与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家长和学生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形成了和谐民主的关系,为家校共育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家长学校提高全体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综上,城乡接合部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特殊的人文环境、生源等各种问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要精准把脉,针对性采取措施,同时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学区、学生家长共同发力,使得城乡接合部学校突破瓶颈,走上发展快车道。
参考文献
[1]黄晨,孟令旸,李丹.城乡接合部学校家庭教育的信息化普及[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33):38-41.
[2]陈伟珊.城乡接合部普通高中学生问题行为转化个案研究——以揭阳市Y中学为例[D].广州:广州大学,2022.
[3]李艳.城乡接合部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实证研究——以J区两所中学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22.
[4]王玥琳,施国庆.精准扶贫框架下的“后脱贫时代”:中国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防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1(08):01-09.
[5]严积艳.“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研究——以广西城乡结合部B小学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