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策略研究
作者: 王发威【摘要】“双减”政策着力于降低学生学习负担和杜绝课后学科辅导班,对学生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为有效落地“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应运而生。文章结合课后延时服务实践,探讨了强化教育部门管理、端正服务理念,形成服务共识、共同参与延时服务,设计具体课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制定评价机制、提升延时服务质量等四个服务策略,旨在促进课后延时服务的高效实施,推进“双减”政策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双减”;学校管理;课后延时服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044—04
“双减”政策的实施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不少省市地区逐渐结合当地实际、在上级指导下推出课后延时服务。课后延时服务是“双减”政策实施的配套政策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后延时辅导的方案,辅导学生家庭作业、降低家庭辅导压力和负担,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成长和选择的机会。课后延时服务推出以来受到家长、学生、学校的广泛认可,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家校共建、教师、学生疏导工作,进一步推动课后延时服务顺利实施。
一、强化教育部门管理,端正服务理念
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大政策宣传的范围,在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和家长中,形成一种逐步改变政策的认知偏差。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要明确其地位和性质,并根据相关的文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关的管理办法,建立相关的专业机构;加强对延时服务的监管和引导,增强延时服务观念。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的延时服务工作进行监督,让学校能够主动履行好自己延时服务的主体责任,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工作方案,并将其付诸实施。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定期对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进行检查,加强对其的指导与监管,帮助学校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1]。
二、形成服务共识,共同参与延时服务
1.形成家长共识,成为延时服务的后盾。“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小学生作业负担明显降低,课后学科辅导班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家长担心孩子放学后无人管、学生作业无人辅导、学生只玩游戏不学习,所以他们质疑“双减”政策的初衷。这就要求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围绕“双减”政策与课后延时服务建立共识。
例如,甘肃省某小学在课后延时服务方面,为了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共识,学校和家长之间开展了多元化的沟通举措。其中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学校启动三次家长会互动模式。在每个学期第一个月先后召开两次家长会,主要介绍课后延时服务政策,详细说明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并提出设计初衷。第一次家长会是以介绍为主,学生家长在会上通常只会有少量的意见,绝大部分学生家长表现出要“想一想”。第二次家长会的主题是“家长座谈”以学校回答问题为主。家长就课后延时服务的相关问题与学校方面进行了沟通。第三次家长会则是由家委会组织,学校、家长共同参与,一般放在学期末,主要沟通实施一学期后延时服务的情况、家长反馈情况及后续调整策略等。家长与学校的互动与沟通促进了课后延时服务的有序推进,不同地区的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家长的实际情况来采取措施,以统一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共识。
2.形成教师共识,成为延时服务的主力。教师是延时服务中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延时服务开展与推进中的重要一环。小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但是部分教师对课后延时服务态度并不明确,参与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认为,小学日常教学工作已经足够繁重,增加课后延时服务会导致自身工作量加倍。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做好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工作,形成教师工作共识。
一方面,要做好课后延时服务费用说明,学生延时服务应充分遵循公益性、服务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回报性,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另一方面,学校在补贴基础上应从教师责任、社会责任多角度做好教师沟通工作,包括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初衷、目的,对小学生成长的意义进行广泛说明,同时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做针对性解决,确保绝大部分教师都愿意参与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并主动开展教学工作。
3.形成学生共识,成为延时服务的受益者。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自主能力不足,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参加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强,甚至出现逆反情绪[3]。基于小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应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引导工作,形成学生共识,促进学生享受课后延时服务。对此,学校在学生延时服务培养方案制定了“观摩学习+自主选择”的思路。观摩学习定于每学期的前两周,此时小学生虽然了解了课后服务内容,但对于课后服务提供的内容以及自己是否感兴趣并不确定,因此提供了两周观摩学习的机会。前两周学生可以不参与具体的延时服务课程,而是观摩课程,如观摩美术课后服务课,可以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术课后服务课,之后再决定是否参加。通过观摩学习的方式逐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喜欢的方向和内容;自主选择是通过两周观摩学习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最终确定课程,学校也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对课后服务的课程进行调整,如美术课学生选择比较多,需要在课后服务增加课时、增大班级容量,通过调整的方式提升课后服务的针对性、实施的有效性,助力学生发展。
此外,在学生自主选择后,学校可以制订月度调研计划,即每个月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课后服务的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将作为课后延时服务活动课质量评价的依据。对满意度占比低于90%的课程进行调整,必要时更换课后服务教师,确保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
三、设计具体课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1.学科课堂设计,强调作业辅导。学科课堂设计是课后延时服务的第一节课,以作业辅导为主、部分学科开展拓展为辅,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课后延时服务中学科课堂设计需要按照不同年级小学生分类指导,以低年级和中高年级作为区分,合理进行辅导。例如,数学学科中,低年级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中学科课堂设计应尊重低年级无纸质版作业“双减”目标,开展学科互动、拓展类学习,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建立学科学习兴趣。具体活动设计为:数学课本大声读,数学知识手势舞,竖式计算小练笔,口算闯关,易错点单独辅导,数学文化、生活中的数学等,以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中高年级课后延时服务以作业辅导为主,部分学科拓展为辅。辅导作业应发挥教师“一拖多”思路,即一名学科老师可以辅导多个学科而不限于单一学科,辅导学科作业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4]。
2.活动课堂设计,注重多元选择。活动课堂设计是延时服务见实效的关键。活动课堂设计一般是课后延时服务第二节课,以实现学生多元发展为主。活动课设计应坚持多元发展,尽可能为小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助力学生能力提升。
同时,活动课堂设计要注重多元选择,既强调类别多样也强调内容多样:首先是类别多样。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提供服务类别应坚持多样化。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发展初期,提供服务内容多是以体育活动、美术活动、音乐活动为主,开展课后服务以本校老师为主,但随着课后延时服务的发展,类别多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的呼声。多类别应引进更多资源并符合学生、家长预期,如部分家长对书法呼声较高,学校可以与有能力、有资质开展少儿书法的机构合作,引入书法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并对全体学生开放。部分家长对舞蹈呼声较高,学校可以与有资质的舞蹈机构开展合作,为小学生提供民族舞等多种舞蹈形式;其次是内容多样化。以小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为例,课后延时服务初期小学体育课设置项目少而且多以教师组织为主,不符合课后延时服务的初衷,随着项目推进体育延时服务可以提供足球、篮球、跳绳等多个项目内容,而且保障所有学生体育运动器材满足学生需要,从而实现内容多样化目标。例如,舞蹈延时服务。学校可以引入舞蹈课并非只有一种舞蹈课型,而是分为民族舞、拉丁舞等多个课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后,课后延时服务多元选择应重视摸底工作。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内容较多,是否满足开课条件、是否会出现器材不够等情况都需要实际考虑,对此,应做好摸底工作,每日发放课后服务选择表,以班级为单位填写。回收表格后要根据学生选择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课后延时服务活动课内容,确保所有课程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确保学生课后延时服务有足够的器材。总之,活动课设计应突出多元选择,体现课后延时服务价值,在活动中根据学生选择调整、优化课后延时服务方案,满足学生发展需要[5]。又如,书法延时服务,笔者认为初期美术延时服务是由本校美术老师提供的书法培训,教师开展书法指导能力有限而且还承担着其他美术项目指导。基于延时服务实际情况,学校可通过与本地区有资质的书法单位合作,邀请书法协会会员定期到学校开展书法课,每周至少保障一次书法课。课前让学生报名是否参加(填写报名表),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参与热情,通过与书法协会会员协商决定是否增加课时,从一周一次改为一周两次或三次,以满足学生书法延时服务的积极性。其他如音乐课、体育课等内容都可以采用以上类似方案,先保证课后延时服务正常开课,然后根据学生反馈逐步调整并加深学校和机构的合作能力。
四、制订评价机制,提升延时服务质量
1.评价服务内容,提升延时服务能力。服务内容是延时服务中的关键要素,做好评价服务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延时服务能力。就目前而言,课后延时服务提供多种服务内容,包括学科教育活动内容、活动课内容,这些都需要建立起活动内容评价机制,提升延时服务能力和水平。评价活动内容应坚持“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思路,真正对课后延时服务起到监督评价作用。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广泛交流、沟通,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多个监督小组,参与到学校提供的各类课后延时服务当中。例如,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监督小组建设,吸引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教育行政部门、社区、法制校长等都加入进来,共同做好监督与评价,评价服务内容要做好全面、均衡和科学。
2.评价活动课程,制定准入退出体系。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可内容多样,但服务过程中一部分课程的实施质量并不高,如果放任不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课后服务体验感,还会降低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的满意度,甚至引发部分家长的不满。基于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的特殊性,学校应制定完善的准入退出体系标准,对提供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要机构进行审核,不断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
例如,某小学在本学期开始两周的延时服务中引入语文整本书阅读栏目。由学生自荐或教师推荐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兴趣探究。两周之后,不少学生反馈整本书阅读难度较大,很多内容无法读下去,而且理解得不够深入。后续通过学生调研、家长反馈等方式,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之后,教师就可以申请将语文整本书阅读栏目退出课后延时服务。此外,学校需要与提供课后延时服务的机构加强沟通,针对其提供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不断优化课后延时服务能力,让更多机构参与其中,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
总之,“双减”背景下,课后延时服务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延时服务配套政策实施应建立在家长、学生、老师统一共识的基础上,通过思想统一方式奠定课后延时服务基础,通过思想统一推动课后延时服务。课后延时服务发展是动态成长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高质量思路,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同时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努力打造特色小学课后延时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珍.“双减”背景下小学开展体育特色课后延时服务的实践——以花样跳绳特色课后延时服务为例[J].成才,2022(22):59-61.
[2]王迎琪,郝春东.基于家长满意度视角浅谈H市课后延时服务提升策略——以H市N区小学为例[J].当代教研论丛,2022(07):109-113.
[3]李莉莎.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小学编程社团“先看后做再学后创新”教学模式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12):111.
[4]伍强,曹瑞.“双减”政策下,在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兴趣课程建设初探[J].新课程,2022(17):120.
[5]李名,王玉雯.新课标背景下的郑州市小学便民服务研究——以午餐配送、课后延时服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0):108-110.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