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研究
作者: 任玉琴【摘要】开展群文阅读的关键点,在于做好文本组织工作,合理地组文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群文阅读积极性,还能优化群文的内容和结构,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文章重点分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优势,指出了文本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群文阅读目标和学生学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提出了研究文本组织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提升组文的水准,提高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实施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文本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060—0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是一种基于多文本的阅读活动,群文的选择和组织,并不是简单的文章堆砌,而是要将存在内在联系的文章,进行结构化的处理与组合,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受益最大化。因此,在改进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高对文本组织的重视程度,立足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群文阅读需求,认真分析教材课文,开拓教材内外优质的文本资源,精心地组织文本,使群文内容的安排更加合理,从而助推语文群文阅读的高效开展。
一、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优势
1.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群文阅读的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群文阅读是一种较为陌生的学习模式,它与传统单篇阅读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文本的数量有所增加,学生的认知思维和阅读能力都处在发展时期,面对骤然增多的文本数量,学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对群文阅读滋生畏难情绪。文本组织是开展群文阅读的首要步骤,教师科学、恰当地组文,能够使群文篇章更有吸引力,反之,假若教师引入的文章平淡、乏味,抑或是组文思路比较盲目,那么学生阅读群文的动机也会被削弱,做好文本组织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群文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参照教材中的主课文,分析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兴趣需求,选择难易适中、题材有趣的文本,与主课文组成群文,使群文篇章映入学生的眼帘,点燃他们的自主阅读热情,化解因篇幅数量增加而引发的抵触情绪,从而为群文阅读教学打造良好的开端[1]。
2.能够扩大学生群文阅读探究的空间。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文本组织的第二个优势,就是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探究空间。首先,教师可以延展自身的组文思路,从教材课文的作者、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整合教材内外的文章,巧妙地进行组合与搭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群文之间的异同之处,使学生的探究方向呈放射状,思维的发散更加多元,从而达到拓展阅读空间的目的;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组织思路,设计相对应的群文阅读探究任务,例如问题研讨、写作训练等等,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借助科学的文本组织,打破群文阅读探究空间的局限性。
二、存在的问题
从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现状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点:第一,文本组织有结构而无重构。部分教师在实施文本组织时,比较看重选文的结构化,通常会以体裁、作者、主题等作为组文标准,这种方式虽然符合群文阅读的结构化要求,但是只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忽略了对文本内容的整合与重构,比如,教师将主题相近的几篇文章,构成一组群文,但是每篇文章的难易程度参差不齐,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这组群文就达不到内容重构的要求,形式结构和内容重构不统一,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文本组织有同质而无异质。科学的文本组织,应该做到同质与异质兼顾,也就是说在所选的文本中,既要有相同点、也要有不同点,目前大部分教师过于追求同质化的文本组织,群文的语言、写法、中心思想等,无明显的差异,学生通过单篇阅读就能够获取很多知识经验,这种文本组织方式,束缚了学生阅读视野和思维的拓展,很难充分地发挥群文阅读真正的价值。
三、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策略
1.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进行文本组织。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自然也是文本组织的参照主体。对于文本组织来说,教师所选择的文本,必须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确保群文篇章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诱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为此,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工作时,应该紧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喜爱的文章体裁,以及自身心理特点和认知情况,结合教材课文的内容,开拓有趣有味的文本资源,与教材课文有机组合。初中生普遍喜爱故事类文本,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选用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进行文本组织,使群文篇章的趣味成分更加浓郁,满足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需求,从而实现精准组文,为群文阅读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2]。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的群文阅读中,课文是安徒生创作的一篇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方法,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赞扬了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童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本形式,教师在实施文本组织时,就可以引入我国作家任溶溶所创作的童话故事——《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这篇童话同样采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营造出轻松、幽默的气氛,传达出勤能补拙的深刻道理,十分符合学生的“胃口”。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分别为学生展示与《皇帝的新装》和《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有关的动画或插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群文的阅读欲望,随后,教师引出群文阅读议题:“同学们,这是两篇情节非常精彩的童话故事,请大家合作阅读群文,共同分析两篇故事分别写了什么,阐释了什么道理?”学生合作探究后反馈:《皇帝的新装》讲述了皇帝穿了一件所有人都看不见的衣服,但是没有人敢说真话,最后是一个小孩一语道破真相,讽刺了统治阶级愚蠢、虚伪、腐朽的本质,颂扬了纯真的童心和敢说真话的勇气;《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讲述了泰焦傲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表演,以及甄用工虚心好学和努力,最后成为优秀杂技演员的故事,告诉我们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教师追问:“两篇童话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写作手法相同,故事的主题,都表达出对真善美和优良品德的赞美。”这样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文本组织,学生不仅感知到中外童话的奇趣,而且充满热情地完成群文阅读任务。
2.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中心进行文本组织。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编排特点来看,课文主要是以单元的形式来编排的,每个单元中包含2-5篇课文,课文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且中心思想都是指向单元主题,具有非常鲜明的共性特征。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材的文章选录和编排形式,为教师组织文本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中心,是一种科学、便捷的文本组织方式,因此,教师在组文过程中,不必舍近求远,而是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资源优势,遵循单元整合的思路,根据单元内每篇文本的篇幅,以及学生当下的阅读能力和接受能力,选择单元中的全部课文,或者是其中的2-3篇,组织成主题突出、题材相似的群文,带领学生对群文的主题思想展开解读,从而强化文本之间的联系,锻炼学生挖掘群文思想内涵的能力[3]。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教材的第四单元中,单元主题是“民风民俗”,《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口技》这五篇文章,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人文色彩,蕴含着浓郁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元素,由于单元内的文本数量较多,教师在基于单元主题进行文本组织时,可以先把《社戏》和《安塞腰鼓》搭配在一起,构成人文主题突出的群文结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社戏》和《安塞腰鼓》的内容,播放相关的视频素材,同时发布群文阅读任务:同学们,请大家细读群文,探讨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学生阅读并交流后汇报:《社戏》采用的是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描绘出水乡特色,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和灵活多变的句式,表现出西北汉子的阳刚之美,以及冲破束缚的强烈愿望。教师:在群文阅读中大家获得哪些收获?学生: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样以单元整合的方式进行文本组织,学生就能深入地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以教材课文的作者为中心进行文本组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名家创作的文章,如鲁迅、朱自清、老舍、郭沫若等等,众所周知,每一位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即使是同一作者笔下的不同文章,会在文本体裁、描写对象等方面存在区别,但是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写作方式上,仍然存在该作者特有的意蕴和笔法。在实施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工作时,教师应该以教材课文的作者为中心向外辐射,收集作者的其他代表作,或者是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优秀作品,遵循“1+X”的文本组织原则,将收集到的文本与教材主课文组织到一起,构成数量在2-3篇的群文篇章。在阅读中,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文章之间的共性,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同作者的文风,建立深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培育学生阅读名家之作的意识[4]。
例如,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春》和八年级上册中的《背影》,都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教师在实施文本组织时,可以把这两篇课文整理成群文。在课堂阅读中,教师从群文的作者出发,指导学生先熟读群文,再探究两篇文章的情感主旨和语言风格。教师立足情感的角度设问:“同学们,朱自清先生所创作的这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区别?”学生品味后回答:“《春》表达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以及对春日美景的赞美之情;《背影》表达出父子之间的深情厚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无尽怀念。”接下来,教师从语言的角度提问:“阅读完这两篇美文,大家认为朱自清的文风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有学生回答:“我认为朱自清的文风是清新自然的,比如《春》中写小草的片段,作者运用了‘偷偷地’‘钻’等字眼,非常清新、生动、传神,使春草的生命力跃然纸上。”还有学生回答:“朱自清的文风是简洁明了、富有真情实感的,比如《背影》中对父亲穿戴的描写,作者运用‘黑’‘深青’等简单的色彩词汇,就表现出家境不好,以及父亲在守孝期间沉重、压抑的情绪,让人不禁感到心情沉郁……”这样通过以作者为中心进行文本组织,学生就能总体把握朱自清先生的文风,增强对群文的阅读理解效果。
4.以课文的写作特色为中心进行文本组织。开展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扩展学生的语言积累,带领学生认识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方式,通过群文阅读,去带动学生语言赏析和写作能力的发展。不同的文章,在语言运用和写作特色等方面,是各有千秋的,比如记叙文的写作特色是谋篇布局合理,语言精炼含蓄、感染力十足,散文的写作特色是文理自然、不拘一格,此外,作者为了凸显写作特色,还会运用各种修辞和表现手法。因此,课文的写作特色,是教师实施文本组织的主要切入点,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主课文的写作特色,围绕结构、语言、修辞等要素,从课外选用具有相同写作特色的文本,同教材课文组成群文,引导学生赏析群文的语言,从不同的文章中,学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写作技法,从而兼顾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实现高质量的文本组织[5]。
例如,在教材郑振铎的《猫》一课的群文阅读中,课文以“猫”为描写对象,运用朴实的语言,以及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写出猫的可爱有趣,表达了对猫亡失的心酸之情,在基于课文的写作特色进行文本组织时,教师可以选用课外文本《父亲的玳瑁》,“玳瑁”也是一只猫,课外选文的作者王鲁彦,同样运用传神的修辞笔法,写出猫的灵性,以及父亲与猫之间的和谐互动。在群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找出两篇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并谈谈作者的写作妙处,学生立即赏析群文的写作特色,有学生发言:《猫》中写花白小猫的部分,“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猫如同人类一样的忧郁性格,形象地刻画出猫懒洋洋的习性。还有学生反馈:在《父亲的玳瑁》一文中,作者善用比喻,如“洁净的白毛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就把猫的毛色比喻成“云霞”,生动地描绘出一只白黄相间的“玳瑁猫”……教师:群文中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总结:使猫的形象和性格具体可感,表现了猫是一种有感情、通人性的动物。这样依据课文的写作特色实施文本组织,学生就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手法。
总之,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做好文本组织,不仅能够唤醒学生参与群文阅读的期待,也能从根本上扩大学生的阅读探究空间,直接决定着群文阅读的实践效率,以及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质量。现阶段文本组织的主要问题,是有结构而无重构、有同质而无异质,教师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教材课文的特点,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教材的单元主题,以及课文的作者、写作特色等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文本组织,从而提升组文的有效性,驱动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石宇.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文本的选择与组元对策析谈[J].考试周刊,2023(10):16-20.
[2]雷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组文策略浅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2(02):30-32+41.
[3]马海珺.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组合选文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21(14):08-09.
[4]魏哮燕.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组文方法初探[J].课外语文,2020(33):82-83.
[5]王伟德.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组文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2019(02):07.
编辑:阎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