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路径

作者: 汪维

【摘要】人地协调观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地理素养,对初中生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意义重大。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教师观念、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增强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健全评价方式,这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存在问题;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067—04

当前,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旱涝灾害等环境问题,不断提示着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初中地理教学可以将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传递给学生,并通过实践体验,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从而达到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使整个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一、人地协调观的内涵认知

人地协调观是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的最为基本的一种认识和观念,表现在人的生活生产活动中。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不加节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就需要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来规范和制约人们的行为。人地协调观作为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将人地协调观转换为初中生良好的素养,需要教师立足学生基本学情,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助力中学生对人地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要想合理把握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对人地关系的分析是第一位的。人地关系,顾名思义就是“人”与“地”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对“人”的影响,“人”是在“地”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人”的自然性是在“地”上塑成的,“人”来自于“地”,“人”也是“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地”在塑造了“人”的同时,“人”也在改造着“地”,发明创造了“地”上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挖掘了原本没有显现的东西,变换着“地”的基本形态和样貌。从以上两点可知,“地”和“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断出现人的“地化”和地的“人化”现象。

人地关系是人地协调观内涵最为核心的部分,厘清人地关系,将为我们理解人地协调观作好铺垫。人地协调观,通俗地讲就是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系统化认识,具体来讲就是为了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方面采用的系统化观念。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问题分析

1.存在重知识轻观念的教学观。一段时间以来,唯分数论在教育教学一线大行其道,重高分率、重升学率、重知识讲解等理念充斥着课堂教学。同样,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也受到“唯分数论英雄”观念的影响,教师重考点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教化和引导。虽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但部分教师仅仅见于教案而流于形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也有相似的情况。部分老师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时间紧、任务重,一堂课仅有四十分钟,而其中含有的知识容量非常大,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基本知识都无法详细解读,更遑论对人地协调观的有效渗透。

2.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程度不够。教学方法是一节课顺利开展的具体措施和技巧,针对教学内容特征和重难点所需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人地协调观念从概念上来说只是一个观念,但对于学生来说却需要进行准确表达,这是将内在认识变成外在表达的一个过程。”[1]教学方法就如同工具,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地表达,从而达到提升教学实效的目的。虽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生态文明对人们当下及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但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落实力度不够的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取和使用上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尤其是在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方面,仍然大多采用比较陈旧的教育方法,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使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有效触动学生的内心,进而推动人地协调观进课本、进课堂、进头脑。想要改善这一现状,就需要甄选和采用更加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3.对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及时。就目前人地协调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挖掘的程度来看,所使用和发掘的教学资源仍然比较陈旧传统,当前课程资源的获取主要来自教材和日常生活。初中地理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更新速度也比较慢,“学生容易对一些复杂的地理概念与理论产生厌烦感,进而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2],对此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好奇心不强。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也存在着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数量极其庞大,内容非常繁杂,但与地理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参差不齐,这就需要一线教师进一步加工,对其进行选择、归类和整理,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一线教师可以依据所教学生的基本学情、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在网络中获取和挖掘课程资源,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具有便捷性、实时性和丰富性,相比于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例证和素材,网络中的教学资源更符合中学生求新爱奇的认知特点,筛选和整理也比较便捷,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地进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但实际上,部分教师更多的是借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很少及时从其他途径获取课程资源。

4.评价方式不完善。教育教学具有教书和育人两种基本的功能,教书的主要任务是传递知识、答疑解惑,育人则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养成和发展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观念的转变,素养的提升。相对于教书而言,育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具有潜在性,无法用定量的方式进行判定,所以,对学生的价值观评价比较困难。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会受到诸如成长经历、学习环境、同伴朋友、家庭背景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不可或缺,因此必须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与完善,将抽象的素养分层分类,将其指标化、具体化,详细且清楚地把握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动态和形成,并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进行评价。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教书方面虽已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但在育人层面,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依然缺失,由此造成的评价方式的不合理,必然造成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效度不够。

上述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探寻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才能使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更加高效。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实践路径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能让学生正确看待人地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情和认知规律,探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路径。

1.增强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正确认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能够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使课堂教学平衡发展。只有教师对人地协调观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提高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改变“重知识轻观念”的现状。要增强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第一,教师要积极学习人地协调观的相关理论。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的领悟深度,很大程度决定着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理解的程度,只有一线教师对人地协调观学深悟透,躬身践行,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才能使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第二,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一线教师人地协调观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学论坛和学术报告,邀请地理专业的专家学者为地理教师全面系统地讲解人地协调观,解读人地协调观的相关理论知识,夯实一线教师人地协调观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给予初中地理教师学习人地协调观的时间、场所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在绩效和评估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鼓励一线教师在学习人地协调观上下狠功夫。

2.借助新兴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连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重要纽带。能增强教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一定是适应学生思想动态和认知需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但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地理教师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从课前至课后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过程的参与率不高,抬头率不高,注意力也不集中,严重影响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因此,创新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十分迫切。第一,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学情这个基本点,围绕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摒弃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将生活当中遇到的地理问题与课堂学习有效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第二,借助AR技术,创新教学方法。AR技术是一种以逼真的视、听、触为一体的虚拟动画技术,通过传感设备让学生沉浸环境中,“带领学生对地理问题展开实践探究,让他们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并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深化理论认知,从而提高对人地关系的理解”[4],增强真实体验感,增强对学生的冲击感,以达到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目的。第三,引入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将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等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人地关系知识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感。

3.立足师、生、校,开发地理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就是为了使学生对理论性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所选择的具象化的材料。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是国家课程开发还是地方课程开发,都离不开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将抽象的人地协调关系具体化,促进学生观念意识的改变,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广阔空间。初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通过对学生素质状况的了解和分析,把握学生的素质水平,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选择“学生化”的课程资源。第二,从教师自身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利用教师优势开发一些地理课程资源,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进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第三,从学校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借助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硬件设施,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自主选择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供资源支持。

4.健全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引导着教师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倾向。但是,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对人地协调观的形成状况评价指向不明,由此造成对学生人地协调观考查上的缺位。要改善这种现状,健全形式多元、目标一元的人地协调观评价模式十分必要。第一,加强对评价方式的创新研究。在学术界,专家学者需要从多角度对人地协调观的评价方式进行深层次理论研究,在理论层面创新,提供多维的评价方案和思路,为一线教师的实践作出指导,为具体的考评作理论支撑。另外,一线教师应加大对人地协调观评价模式的思考和运用力度,对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检验和试错,并不断地反馈和纠正,增强人地协调观评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第二,一线教师对实践经验作出归纳和总结。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一对一,与学生面对面,实践经验丰富,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有机会观察人地协调观在学生行为上的表现,对学生的素养发展情况跟踪评价,对教学实践进行归纳和解析,构建科学的人地协调观评价体系。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是新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科学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如此才能使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更加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蒋田南.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思考[J].中学课程资源,2020(12):47-48.

[2]郭京红.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素养落地途径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9):77-79.

[3]徐瑾.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3(05):10-12.

[4]王红梅,王文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11):116-119.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