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平台支持下的STEAM教育应用研究
作者: 武小龙【摘要】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借助国家职业教育平台更好地促进STEAM教育应用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对STEAM教育的关键环节进行解析,构建基于国家职业教育平台支撑下的STEAM教育应用模式,并从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效果等方面,对STEAM教育应用模式进行实践探究,为一线高中教师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国家职业教育平台;STEAM教育;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090—04
STEAM教育作为技术创新的驱动力,能够为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比重;不仅如此,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2]。可以说,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目前,普通高中STEAM教育多以项目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方式开展[3],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撑,但我国STEAM教育课程资源相对比较匮乏[4],因此,如何有效获取和整合资源成为STEAM教育应用的关键。国家职业教育平台作为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成果,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其规模化、开放化的数字资源,改善目前STEAM教育“关注科学与数学、不重视技术与工程学科”的现状[5]。在此,笔者从STEAM教育的关键环节、国家职业教育平台支撑STEAM教育开展的可行性、模式构建与案例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和总结普通高中STEAM教育相关经验。
一、高中STAEM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STEAM教育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撑,注重学科联结
目前,很多STEAM教育资源可以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但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STEAM课程资源支撑体系,导致学生在STEAM课程中出现情境体验不足、数字技术支持不够、自我学习效能减弱等问题。加之学生面临高考压力,没有大量时间进行深层次实践与探究,无法建立学科知识联结,难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可见,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融合并通过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创新学生思维,实现学科联结。在STEAM课程中,如果教学资源不足,还容易出现学生作品创新点不足、资源与学生的能力需求和认知发展不匹配、教师搜集资源和主题设计花费大量时间却效果不佳等问题。可见,充实的学科课程基础知识是开展STEAM教育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的课程体系建立在严格分科的基础上,比较重视知识与技能习得,各类平台的分学科备课资源较多,部分跨学科资源由于学校软硬件基础、学情不同,往往很难得到有效运用。
(二)STEM需要综合性实验环境,强调问题解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等人认为,STEAM最核心的本质是跨学科,通过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相互关联,跨越学科界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STEAM教育强调学生利用跨学科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以及收集、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相关表现。STEAM项目需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超出知识储备的内容,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优质的STEAM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多角度分析与思考项目,从而建构问题解决的知识体系。同时,还需要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实验环境,实验技术不局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应包含机械结构、能源工程、动力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内容。
(三)STEAM教育强调学科融合,突出主题情境
STEM教育是多学科知识与技术的融合,使学生在现有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与技能。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课程中,涉及的STEAM主题及项目范围有限,一旦知识脱离问题情境,则难以支撑STEAM教育[7]。STEAM课程特征鲜明,对科任教师的知识储备、理论建构、动手能力和教学模式有一定的要求。普通高中专职从事STAEM教育的教师数量较少,一般由校内的物理、化学或者技术等学科教师兼任,跨学科教学的能力不强。
二、国家职业教育平台支持下的STEAM教育应用模式设计
在STEAM教育应用方面,有研究者提出STEAM——工作坊学习应用模式[8]、基于统整实践的STEAM学习模式[9]等,尽管研究者构建的立足点不同,但都体现出STEAM教育注重多元融合创新的特点,要求学习者主动学习,关注素养和能力发展。本研究根据STEAM教育的内涵特质和价值取向,基于项目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理论,以“做中学”为建构途径,提出国家职业教育平台支撑下的STEAM教育应用模式,该应用模式以协同教学、主题教学为整合方式,以国家职业教育平台的所有课程资源为支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角度,完成实践探究、数据分析、方案设计、工程建模、制作开发等跨学科项目。
三、国家职业教育平台支持下的STEAM教育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效果
本研究以国家职业教育平台为支撑,开发“逆风小车”“智能辅助机器人”“未来校园”这三个STEAM课程主题校本课程,旨在通过平台资源学习与体验环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编写程序及调试机器人等,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通过构思设计、迭代优化等操作,锻炼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制作技能;通过设计构思、建模设计、模型制作等,培养学生对艺术与美的感知能力;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模拟与计算等操作,提升学生的数学与技术应用能力。笔者在某省级示范性高中进行了一学期共计20个课时的实践研究,实验对象为35名高一学生,项目的实施由1名物理教师与1名技术教师组成,学生根据主题自主组成学习小组。逆风小车项目对应的STEAM知识有影响小车行驶的因素(S)、机械结构设计能力(T)、传动与齿轮(E)、稳定结构(A)、阻力和摩擦力计算(M)。课程目标为探究逆风小车的原理;动手制作质量轻、速度快的逆风小车;增强问题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所用到的国家职业教育平台资源有《空气动力学基础与飞行原理》《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力学与结构》等。智能辅助机器人项目对应的STEAM知识有传感器原理及使用(S),材料加工、建模等(T),电机、摩擦力、避障(E),机器人整体设计(A),传动比、笛卡尔坐标系应用、PID比例等(M)。课程目标为,了解常见智能机器人的控制原理、构造系统等相关知识;掌握机器人模型制作;对智能小车编程,实现如巡线、避障等功能;利用机器人辅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用到的国家职业教育平台资源有《电机控制和转速测量(智能小车设计与制作)》《电子组装工艺》《高等数学》《Python程序设计》等。未来校园项目对应的STEAM知识有开源硬件的原理和使用(S),材料选择与使用(T)模型的设计、制作、实现(E),排版和制作海报(A),利用调查软件进行功能调查(M)。课程目标,为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未来校园的功能;按照设计图完成功能模块方案撰写、绘制设计图;掌握开源硬件的电子模块并实现相关功能;培养利用开源硬件搭建校园设计原型的能力。所用到的国家职业教育平台资源有《AutoCAD绘制建筑施工图》《环境生态学》《艺术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环境工程技术》等。
(一)教学活动开展(以未来校园为例)
1.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改变》,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情境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任务要求,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应用群体和场景角度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给校园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体验,通过小组讨论和查阅国家职业教育平台的课程资源,进行资料分析与设计思考。
2.任务分解,调查研究。在此阶段,教师围绕相关创新进阶活动,进一步明确任务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平均分成3至4人小组,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围绕各组选定的主题,针对研究背景、研究目标、要解决的问题,结合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罗列关键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如小组在设计“自动测温”这一功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考虑如何将控制板、传感器、电源等开源硬件进行组合,实现自动测温功能,可以提供模型设计原图,让学生修改,实现对模打印等。
3.设计制作,迭代改进。在此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源硬件和3D打印机、3D建模软件、思维导图软件等,引导学生将想法快速呈现出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探索。学生按照设计模型,通过建模,完成任务攻关、硬件装配、程序调试、诊断测试等,通过对比任务要求,不断试错、迭代改进。如有小组设计“自动垃圾桶”,项目完成后,还要对垃圾桶的自动开关、位置感测、语音提醒、容量提示等进行测试,不断改进,设计最优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引,实时观察学生的操作,要求学生记录工程笔记,用于评测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4.展示作品,交流评价。作品完成后,集中演示,验证应用效果,倾听反馈与建议。学生需要准备好演示文稿,介绍项目的设计方案、创新点、国家职业平台资源使用情况等。而教师从STEAM设计视角出发,针对各小组的作品设计,提出改进建议,进行点评。之后,学生回顾项目活动的过程与感受,完成项目报告及评价量表。
5.迁移应用,总结提升。此次项目活动要求学生掌握智能设计的原理,促使学生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发展,在分析问题、收集资料、方案设计和问题解决的同时,重新整合知识,通过迁移运用,体现STEAM教育价值。
(二)应用效果分析
1.实践效果分析。此次STEAM课程由2名教师协同教学,根据课程主题,轮流主讲。课后经过了解,两位教师均认为项目学习是STEAM课程教学的好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讲“智能辅助机器人”主题的教师表示,项目难度较大,但学生完成得较好。借助国家职业教育平台实训中心的VR课程,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有小组完成了利用手势遥控机器人机械臂抓取物体的任务,学生的信息获取、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主讲“未来校园”主题的教师认为,项目贴近学生实际,涉及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生态建设、智能设计等学科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实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可见,课程学习中,尽管学生的水平有差距,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Arduino,但是学习能力很强,从最基础的功能入手,按照任务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很快能掌握基础知识;而有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可选择的主题相对更复杂,实践效果也较好。两名教师均表示,各小组的方案水平和作品超出预期。
2.学生调查结果分析。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采集学生基础数据、过程数据和项目工程笔记,从跨学科思维、资源应用、技能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等维度了解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有所提升,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学生对国家职业教育平台的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运用,有95%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围绕“是否愿意继续参与STEAM课程学习”的问题,92%的学生希望继续参与,并非常认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围绕“学习过程中印象最深的环节”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示是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通过STEAM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均有所提升。此外,通过师生交流和课堂观察可知,学生对借助国家职业教育平台资源参与STEAM项目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用计算机建模、用3D打印机打印模型、编程、测试等过程。
基于国家职业教育平台开展STEAM教育,贴合当前我国STEAM教育的现状,为教师融合多学科知识,开发与整合STEAM课程提供资源支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未来,研究团队将重点围绕国家职业教育平台的技术与工程课程,拓展学科实践范围,扩宽STEAM教学共同体,积极探索适合我国STEAM教育实施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董泽华.试论我国中小学实施STEAM课程的困境与对策[J].全球教育展望,2016(12):36-42.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 370857.html,2019-12-27.
[3]高云峰,师保国.跨学科创新视角下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4):47-53.
[4]范文翔,张一春.STEAM教育:发展、内涵与可能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18(03):99-105.
[5]赵冉,郑旭东.智能时代何以发展K-12学生的技术与工程素养[J].现代教育技术,2022(06):89-97.
[6]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04):13-22.
[7]李学书.STEAM跨学科课程:整合理念、模式构建及问题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9(10):59-72.
[8]李王伟,徐晓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存在的STEAM教育:路径何为[J].电化教育研究,2018(09):28-36.
[9]袁磊,郑开玲,张志.STEAM教育:问题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0(03):51-57.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STEM教改实验专项资助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的STEM教育校本教研机制研究——以西北师大附中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立项号:GS[2021]GH? BZX101)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