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作者: 陈其明【摘要】新课改已经进入深水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凸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旧的教学模式因教法单一,缺乏对学生学习情绪和情感的关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情境教学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现力,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文章从自身教学实践和经验出发,分析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意义、策略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098—04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为今后学习语文打基础,更为学习各门科学文化知识打基础。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基本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热爱母语,树立文化自信,进而更加热爱祖国。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1.教学内容单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弱。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机械地总结出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然后让学生背诵知识要点。这样,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教师只负责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内容,便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同时,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较为依赖教师的讲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没有自主学习意识与独立学习能力。
2.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缺乏趣味性。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注重教师“教”和学生“听”,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为讲述法,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传统课堂上,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若发表不同的见解,就被认为不认真听讲;没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很少有说和读的机会,甚至作文教学中忽略学生亲身体验,存在背诵范文的现象。课堂气氛紧张沉闷,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学生缺乏兴趣。
3.注重知识传授,缺乏情感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大多停留在积累字、词、句、篇上,教师只追求知识点的灌输,缺乏对文本情感的感悟,即缺乏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去感受课文的情感内涵,同时也缺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去感受课文的情感内涵。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心理机能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深入探索知识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自主思考与学习。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古典诗词、寓言故事、小说散文等文章。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朗读法、背诵法、讲述法、讨论法等,在诸多文体和诸多教学方法中,教师针对不同文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情境教学应运而生,它注重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发展规律,具有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1.情境教学能有效激发课堂活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情境教学更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同学生对同一篇课文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会,可以说学习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教材的再创造过程。其次,情境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好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碰撞,更是情感和思想的碰撞,因为语文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2]。
2.情境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育是激活,是唤醒[3]。语文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说教,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如果只是为了识字、写字、背课文、写词语,这样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片面而肤浅的。通常一个角色对话或片段表演,就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情景课堂即教师用多种方法创设的学习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感官,还能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带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课文《田忌赛马》的教学中,仅凭读课文想象画面,学生并不能真切感受到田忌的智慧与谋略,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或实物模型创设赛马时的情境,使课文中以下等马对战上等马、中等马对战下等马、上等马对战中等马的策略一目了然;教师也可创设情境,让学生作为裁判解说比赛,或在比赛后以记者的身份采访田忌和齐威王。这样的情境教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3.情境教学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识记事物时常常表现为形象记忆,注意力会被教学中直观性、形象性的事物所吸引,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情境教学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呈现的是直观、形象的知识点,对突破重难点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课文《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师把瓶子和石子带入课堂,当学生学着乌鸦的样子一颗一颗把石子放进瓶子,看见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时,词语“渐渐”的意思就很明晰,故事中描述的现象也更加一目了然。
4.情境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只有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才能推动语言建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最有效的语言实践平台。比如在课文《景阳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排练和表演课本剧。小学生有崇拜英雄人物的心理,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会细细揣摩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仔细体会酒家和武松对话时的神态和动作。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表演,就启动了自主学习模式,在表演中感受小说的语言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境表演过程中,学生可深刻体会到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片段的精彩,老虎的“扑”“掀”“剪”,武松的“闪”“躲”“抡”“劈”“跳”“揪”“踢”一系列动词运用得精准而且生动。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完成,而且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5.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充满情感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的情绪易波动,很容易被课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同时,复杂的情感也在不断发展中,他们会被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精神所感染,他们情绪的深刻性也正在增加[4]。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恰恰就是关照文本自身的情感,注重调动学生的情绪,既从文本情感出发,又从学生自身情绪出发,让文本情感和学生情感之间相互碰撞,以达一致与升华,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同时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课文《金色的鱼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抗战时期的影像资料还原当时红军过草地的艰难情境,并让学生讲述红色故事,再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一个情境的创设都要有其所创设的目的。例如课一开始的问题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例如创设朗读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语言的美;创设角色表演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情境教学“热”的浪潮下,很容易陷入教学情境堆砌,一节课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无比,但顾此失彼,真正的教学目标没达到。这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
2.要善于挖掘教材与生活中的情境。对于低年级段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课本中的插图为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情境。中高年级段,教师可注重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情境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堂好的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中的情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教学《找春天》一文时,教师可以从身边的春天入手,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春天。再比如学习课文《慈母情深》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和母亲之间发生的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教师也要适时地进入情境,将自己与母亲的经历娓娓道来,让学生感受语言所创设的情境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在低年级段语文课中,教师可创设一些简单的、形象的、直观的图文情境。例如,在《操场上》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操场上,有的同学在……有的同学在……”;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识字卡片,然后同桌之间玩抽卡片游戏、“摘苹果”游戏、“快乐魔方”游戏、“识字大闯关”游戏,小学生对游戏充满着极大的兴趣,游戏的情境能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中高年级段的学生抽象思维逐渐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避免一些简单的、直观的游戏活动,可以用音乐渲染、朗读感悟、语言描述的方法创设情境,以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情感教学[5]。教师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相互沟通、交流、碰撞,产生融合、共鸣,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的学习都处在特定的情境中[5],一堂语文课,自始至终离不开特定的情境,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有的放矢,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入情、悟情、抒情。
1.入情。即教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导入部分至关重要,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要一探究竟,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通常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活动情境、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明明鱼是在水里游的,鱼怎么游到了纸上呢?”抛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2.悟情。即教师使用教学手段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和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常用的情境创设的方法是朗读感悟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扮演体会情境。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悟情部分也是一堂语文课的主体部分,要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不管朗读还是角色扮演,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
3.抒情。走进课文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走出来,并把感悟表达出来,表达的途径即“说”和“写”。悟情是积累,抒情则是输出,课堂阅读过程中的片段化作文教学就是输出的有效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渗透片段化的作文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小学中高年级段课堂阅读过程中,教师最常用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体会情境,例如在课文《猴王出世》中,石猴进入水帘洞的一系列动作与神态的描写很传神,“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课文学到此,教师完全可以停下来,插入片段化作文训练,让学生尝试回忆生活中的经历,使用精准的动词把经历用段话写出来。再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感受了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教师可以让他们仿写自己身边的山水。坚持在阅读中插入片段化的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都会有所进步。
总之,情境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适应新课程理念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能让小学生更喜欢语文课,也能让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表现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多尝试,加以优化,让情境教学这一高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连中国.整本书阅读何以对“人”发生更大的作用[J].人民教育,2022(12):17-21.
[3]王小会,黄姗.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李佳翠.三情相融,以情传情[J].中外教学研究,2012(12):30-32.
[5]乔小花.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融合的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2023(01):09-11.
编辑: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