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刘刚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写作,许多学生都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在过去,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灌输写作知识、技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思维拓展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新时期,广大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以支架理论为引领,优化写作教学,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亲身体验、感受,获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成效。文章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为载体,首先解读了支架理论,然后分析了支架理论的运用价值、路径和注意事项,以期为相关学者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支架理论;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102—03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就支架理论来说,能够为写作教学指明新的方向,对写作教学质量、成效的提高极为有益,值得引发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支架理论概述

支架,可以理解为脚手架,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指为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起到辅助作用的桥梁。支架理论,主要指的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它以学生当前所处的水平为基础,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指导和点拨,辅助学生进行支架的创建,并积极讨论、探索,逐步朝着更高处迈进[1]。

二、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有利于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基于支架理论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在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在支架理论下,教师从最初的说教和灌输中走出来,成为了学生写作道路中的引导者、辅助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支架[2],教师就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问题,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不仅推动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提高,还为学生高质量写作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使教师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给学生创造了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够由最初的被动接受逐步向自主学习、探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更加丰富的写作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学习能力、水平的提升。

3.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支架理论,令原本生硬、乏味的写作课堂呈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充满热情地学习。这样,课堂就不再枯燥、单调,整个氛围会更加融洽,学生积极配合教师,认真参与写作训练。长此下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且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1.创建阅读支架,提供写作素材。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结果,缺乏读的写往往是空洞的,没有写的读也是缺少深度的。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即学生在写作中常常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究其原因,大多是缺乏写作素材,对写作技法的掌握不足,自然也就无法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这个时候,阅读支架的创建就显得尤为关键了。什么是阅读支架呢?其实就是在写作之前,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阅读素材,将其作为写作素材,为后续写作做好铺垫。这样,在素材的支持下,学生在写作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了。以“习作:这儿真美”为例,学生需要运用课堂所学紧扣一个意思,用一段话来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美景,将一个地方的美体现出来。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以家乡为例,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用一些恰当的词语表现出家乡的美。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并未直接引入写作训练,而是在写作训练之前进行阅读支架的创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以往所学,并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展开写作训练,在训练中增强自身审美、语言表达等能力,进而为高质量写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2.构建情境支架,增强写作趣味。以“习作:我的心爱之物”为例,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将自己心爱之物的样子、来历写清楚,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如琦君笔下故乡的桂花雨,冯骥才眼中可爱的珍珠鸟。同学们,你们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呢?是你最喜欢的玩具小熊,还是沙滩上捡到的贝壳……”同时,借助信息化设备展示相关图片,以此构建情境,引发学生对心爱之物的思考,迅速回忆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取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素材、资料。在回忆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图片,包括鲜花、美食、玩具等,使学生对写作主题有更深的理解,能够在短时间内回忆起,并说出自己的心爱之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让学生就“我的心爱之物”这一写作主题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当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的心爱之物进行交流、探讨,并试着用一些词来描述自己的心爱之物。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对选材的体会进行归纳、总结,设置“难点突破”的环节,通过情境构建来指导学生写作,围绕心爱之物的特点将其表达清楚、具体。

3.设计问题支架,激活写作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时期背景下,教师的职责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过去的主宰者逐步演变成一名“顾问”,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支架理论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手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难度、层次不一的问题,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支架。这样,就能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支架,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以此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而且,问题支架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求知识,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以“习作:家乡的风俗”为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介绍家乡的风俗,或是书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当地的民俗呢?”……这样,在问题支架的引领下,学生的思路不再受限,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令作文内容更加充实。

4.展示评改支架,提高写作水平。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评改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写作评改工作的开展,不但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也能够为教师的”教”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支架理论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师要从评改环节入手,积极展示评改支架,助力学生评改写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及时明确自身的长处、短板,有效弥补短板,发扬长处,实现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提高。在评改环节,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方面,紧扣写作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要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令学生获得成就感、喜悦感,意识到评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作文评改中,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写”的效果。

四、支架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1.保证支架数量的适宜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之所以给学生搭建支架,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力支撑,令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实现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支架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的一种方式、手段,倘若教师一味地搭建支架,使得支架数量过多,那么就会压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空间,不利于其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把控支架的数量,并结合学生的真实反映来决定支架的“去留”,让支架教学的功效得以有效发挥。

2.保证支架的逻辑性。支架类型是丰富多样的,较为常用的有问题支架、情境支架等。但是,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各项能力还处于薄弱阶段,尤其是问题理解水平还非常有限。而且,他们常常会受到情绪影响,丧失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时,教师就应当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给学生搭建递进性问题支架,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基础上,帮助其深入理解问题。另外,在搭建问题支架的时候,教师要保证其具有逻辑性,保证问题支架之间存在关联性、条理性,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契合,促进学生知识探索。

3.保证支架的时效性。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阵地,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支架理论的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多关注学生,充分了解其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在其学习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搭建支架,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而言之,将支架理论融入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文本创作的方法、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支架理论的价值和优势,将其融入到写作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效发挥支架的辅助作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写作水平,为学生日后学习和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春苗.支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2021(01):107.

[2]费晓燕.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2(03):44-46.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