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智趣题教学初探
作者: 邓娟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思维开发与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开展小学数学智趣题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阐释智趣题教学的相关概念,深入探析小学数学智趣题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究加强小学数学智趣题教学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和益处,总结和创新智趣题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旨在从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优秀的数学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智趣题教学和教研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趣题教学;思维品质;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108—04
随着新时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和理念,转而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智趣题教学不仅可以达到智趣融通的教学效果,还能活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多重教学效果[1]。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智趣题教学,通过智趣题教学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综合素养。
一、智趣题教学相关概念解读
智趣题是智力题和趣味题的合称,指具有趣味性和益智性特点的题目。小学数学智趣题指那些充满趣味性,具有一定启智性、探究性和挑战性,且不需要经过复杂计算,而是凭借巧妙的解题思维和迅捷的解题思路就能快速解决的一类智力题。小学数学智趣题教学旨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数学学习而言,“趣”和“智”都十分重要。“趣”是前提:“趣”指兴趣、乐趣,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乐于探究,才有学习的原动力,才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智”是重点:“智”指数学思想和思维、解答能力、数学素养等,是数学教学和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重点。
二、智趣题教学对小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品质的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数学智趣题的趣味性强,能激发小学生探究数学、寻找解题方法的兴趣。他们在探究题目和寻找解题方法过程中,数学兴趣被激发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调动,数学思维与能力得到培养。比如,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点,设计如下智趣题:一口井7米深,有只青蛙从井底往上爬,白天爬3米,晚上下滑2米。问青蛙第几天能从井底爬出来?
此题一出,很多学生会脱口而出回答“7天爬出”,因为他们经过迅速的计算后,会想当然地认为:青蛙每天最终向上爬了1米,那么7天就会爬出井口。而实际情况并非这样,老师可以用“模拟演示法”在教室地面标画出7米深的井的示意图,让一名学生扮演青蛙模拟爬井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第一天爬:3-2=1(米),井深剩7-1=6(米);第二天爬:3-2=1(米),井深剩6-1=5(米);第三天爬:3-2=1(米),井深剩5-1=4(米);第四天爬:3-2=1(米),井深剩4-1=3(米);第五天爬:3米,3-3=0(米),青蛙出井。本题答案为5天,而不是7天。
这样,教师通过设置贴近教材、难度适中、贴近生活的数学智趣题,激发和调动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爱上数学。
(二)有助于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数学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立足点,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数学智趣题教学正是挖掘、开发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力抓手,教师让学生从思考解答数学智趣题中感受数学的趣味,让学生在做中生智、做中生趣。
1.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是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指人在思考和处理问题过程中能积极迅速地进行反应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的角度、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改变原有的思维过程,及时调整已有的思路,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思考的方向多、过程活、思维技巧适时地转换等方面。
数学智趣题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提升思维品质。比如,在学习了“质数和合数”这一章节的内容后,学生要掌握对合数进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但一些特殊的合数学生可能不够熟悉,因而不知道如何分解,教师就可以巧妙地设计了一些智趣题,帮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题例如下:
有361只羊,最少修建多少个羊圈,才能把羊均匀地关进羊圈里,并且使每个羊圈里的羊一样多?
361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合数,学生乍一看,361不能被2、3、5、7、9、11、13等质因数分解,因而一时难以求解。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多角度灵活思考:哪些数的乘积等于361?有没有哪些相同数的乘积等于361?学生受到启发,很快想到了20×2=400,那么361很有可能就是19×2,果然,通过计算验证,学生马上发现19×19=361,这样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2.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维包含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广度即横向思维能力,指思维面的大小,即从不同方向、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或是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分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深度即纵向思维能力,指思维的深刻程度。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做数学智趣题,训练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有一种病毒经过1秒钟,裂变成2个,再过1秒钟,又裂变成4个。这样,把一个病毒放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直到充满为止,一共用了1分钟。如果一开始时,将2个这样的病毒放在该容器里,请问充满容器需要多长时间呢?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放入2个病毒,就相当于放入1个病毒时经过第1秒的时间省去了,所以时间就是59秒。数学的魅力就是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如果学生对于这道题只是忙于列算式计算,没有经过深度的思考,那么解答本题很有难度。这也正是数学智趣题的魅力所在。
(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在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进行智趣题训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比如,学生在解答一道智趣题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或者解题瓶颈,他们就会进一步深化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以此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适时穿插、讲解一些数学历史知识、中外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原理故事等,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宽了知识面。
例如,在给低年级学生教“100以内的加法”一课时,教师可以插入“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巧解1+2+…+100”的故事,然后先让学生用传统方法算一算1+2+…+10的结果。当学生算出1+ 2+…+10=55时,教师再将这一连加算式写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算式,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现算式中1+9、2+8、3+7、4+6的和都等于10,凑出4个10,加上最后的一个10,总共5个10,再加上中间的一个5,答案是55。这时,教师再进一步推广到计算1+2+…+100的结果,同理可得到50个100的和,再加上中间一个数50,结果自然是5050。最后教师结合故事总结出自然数连加的一般算法。这样的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其感受到少年高斯的聪明与智慧,又发现和总结出自然数连加的规律,培养了解题技巧,提升数学能力与素养。
三、小学数学智趣题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智趣题教学与训练,从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发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培养和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一)创设智趣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智趣题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更好地提升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促使学生提升数学思维和课堂学习效率[2]。在教学中时,教师要依托教材内容,创设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戳中小学生的兴趣点,引爆其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灵感,轻松解决问题。
例如,讲解“分数除法应用题”内容后,教师可以适时设计一些智趣题创设教学情境,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现以数学智趣题“阿凡提分羊”的故事为例予以阐述:

这类题充满趣味性、智慧性和挑战性,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激情,同时又利于创设出浓厚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兴趣,逐步产生学数学、探究数学奥秘的习惯。
(二)组织趣味教学活动,激发数学智慧
在智趣题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变讲台为舞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要设计和组织智趣题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活思维,产生灵感,激发数学智慧。现以用“抬脚法”巧解“鸡兔同笼”问题予以阐述:
笼子里关着鸡和兔,从上面看共有10个头,从下面看共有30只脚,请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属于有一定难度的智趣题,要运用特殊的方法才能巧妙解答。教学中,教师不妨运用现场组织模拟活动的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解答。第一步,选部分学生模拟鸡和兔,模拟兔子的同学则手脚并用爬在地上,先凑出30只脚,再凑出10个头;第二步,抬脚。所有的“鸡”和“兔”同时抬起两只脚,让模拟兔子的同学站起来,模拟鸡的同学两只脚抬起,就没有了脚,只能坐在凳子上;第三步,数脚。这时,老师让同学们观察,剩下的是谁的脚,数数有多少只脚。学生发现剩下的全是兔子的两只脚,有10只,则得出兔子是5只,从而算出鸡是5只。
趣味数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使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激发智慧。
(三)深挖智趣题教学内容,提升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智趣题教学,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索和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服务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弄清楚数学教材内容的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以智趣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可积极利用新媒体资源,进一步挖掘、搜集和探究内容丰富、趣味性更强的数学智趣题,并整理成智趣题库。题库内容可按年级分类,成为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课堂上,教师还要拓展答题形式,可以分为自主探究、生生探究、小组间互动、班级间竞赛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和解答数学智趣题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激发数学兴趣,培养挑战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激发数学智慧的基础上,充分达到以趣激趣,以智激智,智趣融通的教学效果[3]。
总之,小学智趣题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总结新方法新题型,精心打造智趣题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智趣题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从“知”到“智”的飞跃,让学生在智趣探究中启智、生智、长智、益智,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4],让学生感悟数学之智,理解思维之妙,师生共同践行在充满智趣的数学王国之中。
参考文献
[1]顾师洁.小学数学智趣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11):12.
[2]张秀丽,张路.小学数学智趣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4):111-112
[3]苏来栩.智趣课堂显张力,思维灵动提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9(11):15-16.
[4]孙方友.追求智趣共生的小学数学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19(11)(上旬):82-83.
编辑: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