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许珍祥【摘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热点。就历史学科而言,探究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重要课题。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中,以中外历史进程为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凸显历史时空观念;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涵;纵横联系、点线面三位一体,增强知识的系统性、结构化;对比分析、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系统思维,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思维;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112—0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发布后,教师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尤其重要。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2],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习惯于历史知识的传统讲授,引导学生反复背诵历史知识,常常进行刷题训练,导致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历史基础知识薄弱、能力素养发展不足,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结合历史教学实践,笔者针对初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现状,以历史发展进程为线索,有效整合历史知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中外历史进程为线索,凸显历史时空观念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历史知识传授,强化学生对中外历史进程、发展特征的总体把握。中外历史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点连线,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点”指具体的历史事件,“线”是历史发展的线索,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呈现知识内容。每个历史事件都是在具体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下发生的,构建历史时空框架,能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对此,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思考,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没有清楚认识历史事件,对历史知识脉络缺乏清晰梳理,基本的知识点没有掌握。因此,教师应以时间为线索,讲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系统地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知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具备历史时空观念,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学习历史知识。由于历史事件具有时序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构建时间框架,如编制时间轴、大事年表、时间示意图等,弄清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按先后顺序理清历史事件。再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运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对历史发展有整体认识,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避免时序混乱,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封建制度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汉唐宋元不断完善,走向繁盛,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逐渐僵化,被新制度取代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的特定事件。通过学习,学生的时空观念增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准确、客观,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定认识,学会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明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先进的历史人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涵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应先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教材资源,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依据可信的史料了解历史,从而以史料为依据,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认知,掌握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融入特定情境分析历史问题。按教学计划,学生最先接触的是古代史,距今十分遥远,再加上没有学习经验,很难理解相关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教学资源,以直观、易于理解的多样化方式开展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模型等,创设历史情境;利用当地的博物馆、图书馆、历史遗址等,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补充史料、文献材料,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解释历史问题,分析主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此外,可以举办历史人物故事会,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学会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开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溯源”活动,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探讨这些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再如,近代的史料资源比较丰富,更贴近学生生活,如历史报刊、历史论著、历史影片、历史遗址、历史照片等资源较丰富,教师用好这些资源,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唱革命歌曲、参观革命遗址、观看革命影视作品、举办革命故事会……感受革命历史的发展,弘扬革命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之,教师对历史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将学习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历史,弄清历史表象背后的历史真相,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点线面三位一体,纵横联系,有效整合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涵盖古今中外,内容较多,教师需要突出核心要点,通过重点内容的突破,以点带面,点线面三位一体,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整体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纵横对比,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了解历史发展的联系。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仅掌握零碎的知识点,则难以理解相关知识,难以学好历史。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完一段历史后进行系统复习,注意知识点、线、面的结合,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点”是历史基本知识,例如美国南北战争,可以抓住5件大事: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军队挑起战争;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南方军队投降,战争结束;林肯遇刺。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经过、内在联系,能很好地掌握这一历史事件。“线”是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中国近代史学习抓住3条基本线索: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救国之路的探索;中国人民的抗争。这3条线索构成中国近代史的面,众多点、线、面构成了初中历史总体知识。学生整合点、线、面展开复习,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能较系统全面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整体学习效果较好。
纵横联系,也是学好历史的好方法。“纵”是按时间顺序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中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如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由甲骨文到铭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由刀耕火种到牛耕生产,再到机器生产……古今对比,学生可以了解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古今联系,学史明理。“横”是从空间上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如清朝时为加强边疆管理,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因地制宜设置管理机构。学生可以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关联点,多角度解读历史。总之,纵横对比,时空结合,能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深化教材内容的关联性,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可以促使学生强化记忆,形成较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通史意识,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可以中外历史对比,从背景、事件经过、性质、历史影响等方面比较,分析原因,从中得到启示,以史为鉴,解决实际问题。
四、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希望能探索这个世界。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对或错的评价,否则会扼杀学生探索的天性。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和探索欲。在历史学习中,教师应转变育人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1.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发现问题,探究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例如围绕“弱国无外交”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启发学生认识到,强与弱是相对的,弱可以变强;弱国不应该无外交。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友好往来,和平相处,共同发展。通过学习、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看待历史问题更深入、更全面。长此以往,学生变得敢于提问,勇于探索知识。
2.转换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回答有些问题难以抓住关键,对此,教师可以将问题分解,使问题具体化,启发学生分层作答。例如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全面、客观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可以一题多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美洲、非洲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面对具体化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相关历史问题,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探索生活与历史的联系,鉴古知今,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家国情怀。
五、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锻炼思维能力,形成新的知识迁移,获取新的认识。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比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太平天国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前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当时的农民已接受了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有许多新兴市民阶层投身革命,成为领导核心,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后者则认为,当时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参加起义的都是旧式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只是旧农民革命的延续。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认同的观点去探究学习,广泛搜集材料,运用事实论证。也可以反驳另一种观点,通过有力的事实说明观点。再如,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有两种不同认识。有的人认为从战国时期开始,有的人认为从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搜集资料,寻找论据,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合作,探究、分析、论证相关知识,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实,形成科学结论,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总之,历史学习具有拓宽学生历史视野、锻炼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功能。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学历史、讲历史,辩证地看待历史文化,充满人文情怀地去探究历史、关注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从而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1.
[2]陈莉莉.邮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2.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