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吴树业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义重大。在现实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评价方式等因素的束缚。鉴于此,需要转变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教学评价,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意识;存在问题;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120—04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支撑,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学有所获,问题意识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高中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需要学生开展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得学科知识和素养,而学生的问题意识恰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开端。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因素,为此,要明确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并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才能使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加优化合理。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开启探究学习的先导条件,对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高中地理是一门充满奇妙的学科,能带领学生领略世界的许多未知领域,富有激情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畅游在地理知识的海洋。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核心,教师的“教”起启发和辅助作用,教师的“教”始终要围绕着学生的“学”来展开,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有成效,前提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困惑和疑问,通过学习能获得需要的知识,满足相应的需求。课堂上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解决课堂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能获得教师和同伴的认可,如此便提升了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有利于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问题意识的培养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以问题意识引导课堂,是基于青少年好奇心强、乐于探究的认知特征所采取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意识牵动学生,才能有效地把握住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动态,才能抓住时机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反,如果教师无法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兴趣点,这样会封闭学生的思维,磨灭学生的求知欲,致使学生学习惰性的产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不仅在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关键的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保质期”,而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能让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与时俱进而不被时代所淘汰。课堂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塑造学生认知和思维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来看,问题意识是每个学生所具备的,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能力,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激活自己的问题意识,形成好问问题、多问问题、深问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懂得人类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体,引导学生用全面、系统、协调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存环境。通过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打开学生眼界,打破思维惯性,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义重大,能够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来看,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有许多掣肘因素,影响程度较深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束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一直以来是教师承担的主要责任,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也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尊师重道的理念和教育权威就在师生关系中开始产生。这种理念在现在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极端化的权威也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阻碍。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权威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可或缺,有助于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和管理学生纪律,但极端的教师权威无形之中会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师生之间的隔阂,造成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造成师生之间交流的障碍。另外,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不平等的师生地位衍生出来的不合理的师生关系,会使部分学生畏惧发言和交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是迎合性回答,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不会主动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分享在课堂中。

(二)教学方法比较滞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充分说明了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这个观点也被大多数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而在运用的过程中却存在问题。目前部分高中地理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没有做出与时俱进的改进和突破,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推动作用,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被消磨,极大地影响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大多数地理教师采用的凯洛夫的“复习—导入—讲授—巩固—作业”的五段式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程式化,虽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整体规范,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三)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相对较低

学科思维能力是学生在一般思维能力基础上,结合学科知识和学习特点形成的特有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教材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从大气运动、水循环到人地关系,再到城市化进程、生态农业和工业转型,都体现出高中地理的难度有所提升,知识点也逐渐复杂。在此情况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以识记为主,缺乏有效的思考,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生自然产生不了有效的问题。另外,高中地理还融合了部分计算型问题,考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时空思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此,教师和学生都需转变观念,在地理学习中,既要识记基础知识,更要开展深度学习,训练学科思维能力,学生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四)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评价方式是教学机制中的“隐形指挥棒”,在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判断学生学科水平最重要的依据。考试成绩虽然体现着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一定程度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但这一考评方式只注重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形成合理评价,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随心所欲,在临近考试时才突击恶补,长此以往,应付考试成了学生的唯一任务,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泯灭,对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能力也趋于下降。

上述问题严重阻碍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亟须探寻破解之法。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探析

(一)转变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不仅体现着教与学的关系,也体现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学习氛围。高中生学习任务重,承受的学业压力大,学生在课堂中不想交流、不想发言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教师思考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扮演好新时代教师这一角色,将课堂变成学生的主场,“教师做好课堂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将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1]。教师在不影响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应该放下架子,营造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批判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中善于思考、敢于表达、乐于交流,如此才能在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互动中得到肯定和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不屈于权威,敢问“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将形成深究问题的思维习惯,使问题意识的种子在头脑中生根发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当中,才会产生有效的问题[2]。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适应学生的认知特征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法宝。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学生的需求。高中地理知识面覆盖广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地理教师可以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问教学法,结合AR技术将自然环境展示出来,引出教学问题,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分析和交流,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顺应这条思路引出新内容、新概念、新结论。另外,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疑”。所谓设疑,就是在授课之前,教师先行设置1~3个问题,通过提出的问题借题发挥,既引出所要讲解的要点,又启发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能力。教师在设疑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和艺术,设疑问题要得当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层次,将所要设置的问题确定在学生的真正疑点之上,再采用AR技术再现地理场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三)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其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过程,但探究需要问题的介入[3]。疑问是思考的起始,也是学习的开端,更是探究的动力,教师要充分鼓励和尊重学生的提问,并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敢于“求新求异”,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知识的“新大陆”。

1.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始终要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要位置,给学生创设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从而积极投入探究活动中,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积极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鼓励促进而不是强迫执行,鼓励学生潜下心来真观察、真思考、真研究,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问题绝不急于解答,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绝不急于参与,给学生多一点证明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突破难题的快乐,让学生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掌握地理知识,培养问题意识。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高中地理课程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事实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产生问题。

2.将校内校外相结合。在校内,要积极营造学习地理的氛围,如在教室墙面张贴地图,图书角增添地理科普书籍。积极投入建设地理实验室,备齐实验所需的仪器物品。在校外,要有地理实践基地,可与农场、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合作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体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

(四)改进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以往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往往是通过考试来呈现,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不注重学习过程,只重视考试成绩。因此,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考试的操练上,而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投入不足,也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考前抱佛脚的现象,致使学生缺乏地理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学习的各环节进行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让学生要学、乐学、会学。教师应更多地尝试使用思维结构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过程性评价,设计能够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情境,引导学生作出回答,检测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思维能力状况,如在讲到哥本哈根的城区布局时,可问学生为什么哥本哈根会形成“手型”的城市布局,这一问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结构,即学生思维的关联程度如何,是否能够说出形成这种城市布局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开展思维结构评价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是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把平时学生学习的关键表现纳入最终成绩,以此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有效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魏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03-04.

[2]张俊飞.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基于对地理教学中问题的思考[J].名师在线,2018(09):48-49.

[3]刘小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5(S2):246-247.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