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故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张巧霞【摘要】文章结合民族地区幼儿园实际,积极探索游戏故事在幼儿园实施的有效途径。借助游戏故事这种重要媒介引导教师深层次了解幼儿、把握幼儿身心发展过程,尊重和理解幼儿表现、反思自身教育行为,同时利用游戏故事的表征激励幼儿主动参与学习、进行深度游戏,实现教师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故事;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1—0124—04
幼儿游戏故事是指幼儿在深度游戏后,教师引导幼儿将游戏中的行为和过程通过绘画、语言等不同形式进行的一种表征,是幼儿表达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以及自身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
游戏故事的意义与价值就是让教师相信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表达者。通过游戏故事鼓励每一名幼儿做独一无二的自己,让幼儿表现内心真实的想法,让同伴、家长、教师都能听到儿童最真实的声音,让幼儿在每一次的表征表达中看到最美的自己。教师通过游戏故事,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学习行为,欣赏幼儿的游戏表现,从而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同时,也强调教师要看见幼儿的每一个瞬间、看见幼儿的每一次尝试并通过积极适宜的支持成就幼儿的最美当下。
一、开展游戏故事的背景现状
笔者所在园所身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幼儿占幼儿总数80%以上,绝大多数幼儿使用临夏方言交流,个别幼儿还存在不会听说汉语而只用藏语的现象,部分幼儿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表达、不愿与陌生人交流的现象,而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缺乏运用普通话的社会环境。合作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全市有藏、汉、回等18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55%,平时人们的日常用语是临夏方言或藏族,这使幼儿缺乏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社会环境。以笔者所在园所为例,小班幼儿入园前在家中完全用方言进行日常交流的有80%,其中讲藏语的为57%。二是缺乏运用普通话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幼儿最早的老师,父母的言行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幼儿家长平时使用临夏方言和藏语交流,使幼儿没有学说普通话的家庭环境。三是在幼儿园中幼儿缺乏话语权。由于长期受小学化倾向的影响,幼儿园的各类活动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小学化倾向,教师一味地按照预设开展活动,在学习生活中没有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致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缺乏决策权和话语权。同时,当幼儿由于语言障碍表现出不够自信或不善于表达时,教师更多地认为与幼儿自身的家庭环境有关,缺乏对这方面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究。
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课程观、教育观,助推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走向规范科学的前提下,怎样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自信心与汉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积极良好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难题。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指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征表达,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教育部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中要求:“要大力推进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幼儿园教师在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的同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讲普通话、用普通话,营造普通话交流互动的园所环境。”2022年2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后,我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组织开展游戏故事不仅可以提升游戏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汉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助推“童语同音”计划顺利实施。因此我们认为游戏故事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促进良好的师幼互动,实现教师幼儿共同成长。
二、开展游戏故事的实践价值
1.游戏故事对教师的影响。在安吉幼儿园课程中,有一个环节叫“课程故事”,即儿童通过绘画的方式,对游戏经历进行回顾、反思、叙述和表达,这是安吉幼儿教育理念关键词“反思”的一种体现[1]。通过对安吉游戏“课程故事”的研究,笔者发现通过课程故事这种形式的教育叙事,可以倒逼教师通过回顾自己的教育历程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使得幼儿园保育教育走向规范和科学化。
2.游戏故事对幼儿的影响。由于游戏故事包含了幼儿内心想法、情绪情感、想象等方方面面,涉及多个发展领域和各个学科的知识经验,是幼儿在一次次的记录描绘对比中完善自己的认知,是逐步实现经验的自我建构过程。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好的游戏故事除了有幼儿深度参与的游戏或感兴趣的事物外,还要具备以下两个要素:一是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引发游戏故事的基础。教师要能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的爱好,同时,对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感兴趣,在游戏中宽容地对待幼儿的过失、允许鼓励反复试错,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找准恰当的介入时机等[2]。总之,只有良好的师幼关系才能让幼儿有安全感,才会让幼儿有表达的欲望和勇气。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学会观察每一位幼儿、欣赏每一位幼儿、支持每一位幼儿方面要用心用力,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游戏观、教育观与价值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游戏故事需要建立在真实的游戏当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了其学习主要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感官认识。进行游戏的过程就是幼儿积极探索、认知世界的过程,是幼儿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目标为幼儿创设适宜、丰富的环境和空间,提供安全、真实、生活化的活动材料,促进幼儿自主、自由地探索与学习[3]。在此背景下,我们对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通过游戏故事来倒逼教师学会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兴趣并积极支持幼儿的行为。
三、游戏故事的实施途径
1.借助生活环节开展游戏故事。从幼儿晨间入园的一刻开始,教师可积极为幼儿创造游戏故事表征的环境。小班可结合“礼仪教育”主题,引导幼儿从简单的晨检问好礼仪、进餐礼仪入手,让幼儿渐渐从不敢交流到主动问好过渡;大班在开展“我要上小学了”这个主题时,可以在活动室门口创设签到区,投放桌椅、钟表、签到簿、铅笔等,要求每一位幼儿入园后签到,同时选择想要参加的游戏区域,在后续的早餐环节将入园时间和想要进行的游戏与全班小朋友分享,鼓励幼儿表达的同时培养计划意识。各班教师可利用每日的“甜蜜午点”环节,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画出本周吃过的或者想要吃的水果拼盘和多样糕点,并与教师和同伴分享,还要要求幼儿喝水时记录每天喝水的量与次数并与同伴分享。通过各种互动,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也锻炼其普通话的表达与分享能力。
2.紧扣主题活动,开展游戏故事。游戏故事的产生需要真实有趣的游戏环境,只有在感兴趣的“真游戏”中才会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和探究。因此教师在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必须丰富而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围绕大班“小学我来啦”这个主题,积极开展“我理想中的小学”“走进小学”“走进图书馆”“特色社团”“向红领巾献礼”等多个与小学生活有关的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幼儿用绘画、彩泥、搭建等多种方式进行游戏故事,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讲述自己眼里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的不同。通过这样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探究,支持幼儿深度学习。中班可开展“我是小小兵”主题下的“小兵练本领”活动,教师与幼儿用滚筒、攀爬垫、梯子、轮胎架、轮胎、木桩、纸箱、绳索等材料创设出小兵训练场。在遇到挑战时,教师让幼儿通过同伴间交流合作来解决。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绘画游戏故事,鼓励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发生的故事进行表达与分享,在支持幼儿有效学习、积极建构经验的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依托亲子活动,开展游戏故事。家庭和幼儿园是儿童生活和成长的主要空间,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是实施游戏故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4]。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游戏故事中来,即利用节假日逛超市、郊游、旅游、访亲会友等活动鼓励幼儿用绘画、视频等形式将有趣的经历记录下来,返园时分享给老师和小伙伴。再如,在“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节庆活动时,幼儿园邀请家长来园参加亲子活动,鼓励幼儿进行游戏故事的分享,家长通过参与游戏故事亲身感受孩子的变化。在随机抽取的家长访谈对象中,家长一致表示,游戏故事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沟通与表达、社会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引导幼儿获得独立、认真、自信的品质[5]。
在近一年的游戏故事实践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有不同的发展,大班幼儿更加愿意主动与人分享游戏故事,表现得更加大胆自信;中班幼儿在绘画水平与大胆交流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小班幼儿也乐于用普通话主动问候和大胆交流;教师通过参与幼儿的游戏故事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真游戏”的教育价值,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实现了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四、开展游戏故事的保障措施
1.深入调研,解决难题。在游戏故事实施前期,园长、业务园长深入各班级与教师交流,了解一线教师对游戏故事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如了解是否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是否因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汉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绘画水平发展不均衡、表征表达意愿不强烈、一日生活安排时间碎片化而无法保证游戏故事时间,游戏故事下幼儿的观察该如何进行、游戏故事与园本教研该如何有效融合等等,在全面调研后召开教研组长会议,集思广益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开展游戏故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交流研讨解决,并组织开展游戏故事优秀案例竞赛,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推进教师发展的动力。
2.结合实际,创新做法。在前期的调研成果基础上,园内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整,对原有的幼儿一日作息时间和幼儿评价、观察记录、教研模式进行整合。还修改了幼儿一日作息安排表,将原有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整合,把整理、如厕、喝水环节都统一纳入主题活动环节中;同时,坚持理论支撑,教研先行,本着教研的真实性、对话的深刻性、成果的可操作性原则,提炼出“训-导-研-赛”教研模式,通过专题的理论学习解决教师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
3.专业引领,提高素养。开展游戏故事的实践活动,理论知识的同步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因而幼儿园购买网络App学习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引导教师一边提升个人专业理论知识,一边实践探索,缩短学习创新的周期。这样可以帮助教师逐渐转变理念,在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故事的同时,关注每一位幼儿,发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在链接、对话、共同生活中与儿童建立尊重、平等、友爱的关系,觉察幼儿力量[6]。
总之,游戏故事是鼓励教师走进游戏、走进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价值观、游戏观的过程,是合理权衡游戏中的放与收的过程,也是让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游戏陪伴儿童快乐成长的过程。同时,作为幼儿自主游戏活动探索的第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围绕“解读幼儿游戏,讲好游戏故事”开展持续深入的实践探索。让民族地区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体验大胆表征,获得经验,让教师在游戏中读懂幼儿、学会反思,让家长在游戏中感受孩子的成长,实现教师、幼儿和家长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丁秀华.基于“人本理念”优化幼儿园管理实践[J].名师在线,2020(16):90-91.
[2]周嘉航,曹照洁.“双减”背景下学前教育“去小学化”问题研究[J].成才之路,2023(06):57-60.
[3]廖丹萍,蒋雅萍.基于“尊重、自主、开放、真实”原则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与探索[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7(09):06-09.
[4]李姗泽,刘月倩.论儿童游戏中理想师幼关系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06):01-06.
[5]朱玲,陈曼.乡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23-28.
[6]杨婷婷.自媒体时代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困境与对策[J].好家长,2022(12):26-27.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