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解读与教学路径
作者: 林瑜
摘 要 针对板块式的内容架构,语文园地教学要运用整合、联结的结构化思维方式进行解读并重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化学习目标的制定、真实情境任务的设置、问题支架的介入等教学路径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与迁移,推动语文园地学习从言语积累向言语建构转型。
关 键 词 语文园地;结构化解读;学习目标;情境任务;问题支架
引用格式 林瑜.语文园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解读与教学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5(08):69-71+76.
统编《语文》中的“语文园地”在教材编排和教学功能上已渐趋完善,语文园地教学从单一的知识积累转向知识运用的理念也在众多一线教师中形成共识。然而,由于对语文园地教学内容缺乏结构化的解读和有效教学,语文园地教学仍然存在板块割裂化、知识碎片化、教学浅表化等问题。笔者认为,构建结构化的语文园地教学内容并实施精准教学,是推动语文园地学习从言语积累向言语建构转型的重要路径。
一、整合与联结——语文园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解读
语文教师在对语文园地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需要打通板块内部、板块之间的关节,运用整合与联结的结构化思维方式重构语文园地教学内容,使之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有意义的逻辑知识系统。
1.单一板块的结构化解读
语文园地是由多个互相关联的教学板块组成,其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首先要完成每个板块内容的结构化,即分析板块中每一个知识点,探究这些知识点是怎样关联起来形成知识块的。以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的“交流平台”板块为例,其核心知识是了解明贬实褒的写法,体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这是对 “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 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进一步梳理与探究。板块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摘自课文的三个例句,每个例句中都有一个表面上看似贬义的词语:古怪、架子十足、耀武扬威,实际表达的却是作者对动物的爱。“古怪”的本义是“怪异,而不易亲近”,在课文中实际上带有“有特点、有个性”的意思,正因为如此,才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乐趣,带来别样的感受。同样的,“架子十足”和“耀武扬威”也是明贬实褒的用法。板块的第二部分呈现的是三个学习小伙伴的阅读体会,第一个小伙伴是从阅读中发现明贬实褒的手法以及它的表达效果;第二个小伙伴的话“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就想起妈妈经常跟别人说:我们家那个傻孩子……”由课文中的例句联想到妈妈的类似表达,这是以联系生活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这种写法;第三个小伙伴告诉我们要在实践中运用这种表达方法,提醒我们语言学习最终要从感悟分析落到实践上,方法的习得要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才能形成能力。这又与本单元的另一语文要素“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相契合。通过三个例句,三个小伙伴的对话巧妙地展现了知识学习的三个核心环节:从阅读理解到生活体验,再到创意表达。
因此,“交流平台”教学内容的构建必须完成三个关联。首先是例句与三个学习伙伴阅读体会的关联。理解第一个小伙伴的话,需要回顾关联课文内容,还原古怪、架子十足、耀武扬威这些词语的内涵,这样就形成了概念层面的明贬实褒。以三个例句为原点结合第一个学习伙伴的感悟就能关联到单元课文的其他内容,找到其他类似的表达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明贬实褒的类结构。第二个关联就是在此基础上读第二个学习伙伴的话,去生活中寻找明贬实褒的表达现象,将文本中提炼的结构知识与生活情境关联起来。因为知识只有通过“人”的理解与建构,与“人” 的主体经验相融合,才能激活转变为做事的能力[1]。当知识与生活相联系。除了进一步理解知识,还有方法的运用。最后读第三个小伙伴的话就是引导学生从理解知识到迁移运用层面,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说话和习作当中去。三种关联实现语文知识链接课文内容,再链接到生活,最后指向运用,这就是对“交流平台”这一教学板块内容的结构化解读。
2.多个板块的结构化解读
语文园地教学之所以出现碎片化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将每个板块各自独立起来教:教“交流平台”,就学明贬实褒;教“词句段运用”,就抓词句的积累与仿写;教“日积月累”,就让学生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事实上,语文园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编排不仅体现在板块内,还体现在板块与板块之间,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去主动建构,将几个板块的教学统一整合到一个中心、贯穿到一条主线上来。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词句段运用”(如图1)。
第一题是学习三字俗语。如果只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这就是非结构化的教学,学生的语言得不到训练,思维不会获得发展。仔细观察这些描写动物的三字俗语,会发现上下两行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第一行是褒义的,第二行是贬义的,这就与“交流平台”所涉及的主题联系起来了。“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是体会句子中冒号的用法,再仿写。冒号前概括出动物的特点,冒号之后是用具体的事例解释说明这个特点,表达对动物的情感。“词句段运用”的第三题是学习运用恰当的语气词表达对动物的情感。仔细分析,“词句段运用”的三道题都可以统一到“如何表达对动物情感”这一条主线上来,它不仅与“交流平台”的“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写法相关联,也可以与“日积月累”的“用诗歌来表达对动物的情感”联系起来,这就进一步丰富了对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这一写法的认知。在教学“日积月累”板块时,就可以将诗歌中“蜜蜂”的形象与“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三字俗语“小蜜蜂”的形象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朗读诗句中体会蜜蜂的辛劳,在此基础之上感知“蜜蜂”所代表的形象,并延伸到对劳动者的赞美。这样上下勾连,就会把整个语文园地的教学统一到“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这一主线上来,拎线串珠,上下勾连,扣住了单元语文要素。
二、目标任务与问题支架——语文园地结构化教学路径
1.学习目标的结构化
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指出:“教师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关注预期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2]语文园地教学趋于浅表化的一个核心缘由,在于教学目标的泛化与模糊。传统教学往往局限于梳理、背记、抄写等低阶认知活动,未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更遑论结构化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鉴于语文园地独特的模块化结构特征,实施结构化教学的首要前提在于明确并结构化学习目标。
制定语文园地结构化学习目标的过程,应始于对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深度剖析,从中提炼出统领全局的大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受大概念引领的具体知识块,据此构建语文园地学习的总体目标,并细化为一系列既指向总体目标又相互紧密关联的分块目标。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与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系统整合与必要拓展,以确保它们能够构成一个逻辑清晰、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有效支撑结构化教学的实施。
子目标的设定应紧密围绕并服务于总目标,或是积累丰富的言语表达范式,或是探索并发现写作中的现象与规律(见表1)。这些子目标需明确体现学习的进阶性,确保它们不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成长。在此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个人经验,为整个学习过程提供先验性的理性指导。
2.任务情境的结构化
知识结构包括系统结构和应用结构。系统结构体现的是学科知识自身内在的发展顺序和层次关系;应用结构说明的是知识与事物的联系,以及知识与人的关系[3]。在语文园地中同样蕴含着这样的双重知识结构特性,它们通过教材这一载体,隐性地承载着课程设计与教学理念。语文园地教学的核心使命之一,在于引领学生将那些看似零散、跳跃的知识点整合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这要求我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任务,实现知识的链接拓展与迁移应用,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内涵的同时,也能准确把握其外延边界,从而促进知识的深度加工与广度拓展。
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应促使学生建立知识与个人生活经验的桥梁,鼓励他们积极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当前的生活情境中,以此促进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迁移。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逐层深入、学以致用的情境任务,推动教学结构向更加动态、实用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双重进阶。
如在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教学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主题情境任务“萌宠奇缘分享会”。此主题情境任务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任务,旨在有机整合各个板块,统一于核心任务之中(见表2)。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而践行“用语文来做事”的教学理念。
3.问题支架的结构化
语文园地的学习目标不只是理解静态的知识,关键在于如何在概括与提炼知识的基础上,由学习静态知识向动态语用实践转化,进而构建系统的认知结构,并展现思维结构化的深度进程[4]。这一转化过程中,结构化思维扮演着核心角色,它推动着知识从理论向应用的跨越,以及言语积累向言语建构的升级。语用能力的培养并非自然天成,而是需要精心的教学引导,问题支架的介入,正是实现这一转型不可或缺的桥梁。它能够在抽象概念与具体生活情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促使学生思维的结构化,能够将语言现象这一静态知识转变为可操作、可实践的言语支架,使语用实践变得流畅自然[5]。
如本单元“交流平台”的教学,当学生在阅读例句后,察觉到作者虽运用的是表面看似贬义的词汇,实则字里行间却藏着对它们的爱。怎么将这种写法与自身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呢?教师设计运用问题支架,引导学生经历从知识理解到运用的全过程(见表3)。
语文园地各板块学习内容之间总是存在着逻辑关联或是意义关联[6]。由前述案例可以明确,当教学围绕一个核心主问题展开时,它为学习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而随着一系列子问题的逐步展开,学生探究的逐渐深入,有效地展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进阶,最终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
从对概念的基本理解到实际运用,从回归文本到联系生活实际,再到个人经验的联结,这一系列过程要求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内化。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构建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当学生对概念达到深刻理解后,最终需落实到迁移与应用上,实现对核心概念理解的内化与迁移,从而完成学生认知过程的闭环,这才是语文园地教学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胡春梅,吴欣歆.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知识观转型与教学变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4,25(03):64-69.
[2] 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4.
[3] 任丹凤.论教材的知识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02):5-8.
[4] 郭永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11):17-23.
[5] 吴勇.将“基础练习课”上成“语用实践课”——对统编教材“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探索[J].语文建设,2021(14):24-28.
[6] 翁乾明.知识结构化:一种面向未来的能力[J].福建教育,2023(24):5-8.
[责任编辑:陈国庆]
*该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常规课题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结构化教学研究”(FJJKXX24-16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