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读本》与《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的策略
作者: 徐美勤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与《道德与法治》相互呼应,被安排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课时内,由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负责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读本》和《道德与法治》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主题互融,或合并或重组,开展有机建构;在教学方法上要保持课内外相融,明理悟情激趣,开展问题探究;在教学评价上要量质相融,确保评价的全程化和多元化,促进儿童持续个性发展,全面深度发展。多维融合,有效运用,推动育人效果增值,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的课程目标。
关 键 词 小学《读本》 《道德与法治》 融合教学
引用格式 徐美勤.小学《读本》与《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3(05):62-6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在小学阶段共编写小学低年级版和小学高年级版2册,分别在三、五年级使用。《读本》一般被安排进《道德与法治》教学课时,由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担任教学。在有限的课时框架内,若能将《读本》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就能集中教师的育人精力,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适度迁移,更好地实现《读本》进课堂、“思想”进头脑的课程目标。
一、教学内容:主题互融,有机建构
《读本》和《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教学,首先是内容上的相互融合。教学前教师应提前熟悉同一年级的三册教材,如高年级《读本》和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下册。对三册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就会发现,《读本》和《道德与法治》在教学内容、教学主题、育人价值等方面有相容性,因此教学中不可将两套教材割裂使用。以课程编排的“主题”为融合维度,可将《读本》的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使教学内容更为集中,节省出时间用以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1.主题合并,删选内容
如果有时《读本》和《道德与法治》安排的学习内容不完全相同,却有着相同的“主题”,那么就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再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删选。如: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用第九至第十二课共四篇课文介绍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简史。《读本》(小学高年级)第2讲《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主心骨’和‘定海神针’”“打铁还须自身硬”。两部分内容有着相同的主题。梳理两部分的教学内容后发现,《读本》第2讲与《道德与法治》的第11课《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和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从内容上一脉相承,其中以图片及文字的形式呈现了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等重大事件中所取得的成果。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对于“非典”是相对陌生的,所以教学时可以略讲甚至删去相关内容,而是结合学生真实体验,重点说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紧扣育人主题,删选调整教学内容,目的是和学生进一步挖掘这些伟大成就背后的深层原因,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让学生能从思想深处坚定不移地相信党,自发地成为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好少年。
2.主题重组,重构内容
教学时可以将《读本》和《道德与法治》中相类似的主题进行优化重组,然后再对两者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新组合,组成适宜的教学内容。《读本》(小学低年级)第3讲《走进新时代》分为“新时代新生活”和“新时代新征程”两个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新时代,了解新时代、新成就,培养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的意识。尤其是在“新时代新生活”部分,《读本》通过大量图片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这一讲是对新时代、新生活的全面介绍,其中就包括了“交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由于篇幅有限,《读本》主要呈现了西藏拉林公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壮观图片,展现四通八达的交通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崭新风貌。而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则集中介绍我国在交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读本》教学到“交通”这块内容时把《四通八达的交通》这一课的内容融合进去,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感受现代交通给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带来的便捷。这样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
当然,教学主题的“相同”或“相似”也没有严格的界定,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有机建构。
二、教学方法:内外相融,意在适宜
《读本》进教材、进课堂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由于《读本》刚刚进课堂,教师可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读本》的教学中去,切实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助推《读本》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1.运用课内体验,明理悟情激趣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系统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注意运用活动体验,将相对理性的原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亲学生的语言和形式,不断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增强《读本》教学的吸引力。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最常用的活动体验策略可以很好地融入到《读本》教学中去。当然,“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知识、获得某种技能、养成某种习惯,而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1]。
《读本》(小学低年级)第6讲《做新时代的好少年》第一部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金句开篇,用“穿衣服扣扣子”作比,通俗易懂地阐述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但是这样的人生哲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一试扣错第一粒扣子的效果,教师因势引导学生明白人生起步阶段形成正确价值观就如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需要从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铭记于心,体现于行[2]。《读本》(小学高年级)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虽然《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有法律法规知识的渗透,但小学生对“法律”比较陌生,教师教学这一讲时可以模拟法院法庭,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树立规则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2.挖掘课外资源,开展问题探究
《读本》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相互融合要重视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问题解决式的探究学习,实现课内与课外的链接。问题解决式的探究学习就是综合利用好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使学生直面社会真实问题,通过查阅报刊、观看新闻、上网搜索资料,尤其是通过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地方特色资源信息,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周边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生活,学会综合性地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
《读本》(小学高年级)第9讲《“蛋糕”做大了同时要分好》,在教学时可以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才能兼顾‘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为大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解决问题——
A组的研究问题:脱贫攻坚。研究内容:脱贫攻坚的实施原因及实施效果;我省、我市甚至我区在脱贫攻坚中所做的努力;搜集并讲述脱贫攻坚的故事;设想我们可以为脱贫攻坚做点什么。
B组的研究问题:民生问题。研究内容:调查整理我区居民最关心的民生项目;了解社区的“防疫措施”及效果;进行“双减”政策的满意度调查。
C组的研究问题:共享共荣。研究内容:借助家长资源,走访调查周边企业,了解其发展历程,尤其是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了解身边的家人朋友、亲戚街坊中通过自身努力拥有出彩人生的事例;调查身边的同龄人拥有怎样的梦想。
依托地方资源的挖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共享理念、劳动观念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了更切己的关切。
三、教学评价:量质相融,指向发展
评价是为了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高明的评价应该是无痕的。《读本》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评价不仅是为了检测学习的结果,它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有趣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认识,逐步形成对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信和自觉。
1.评价全程化,定性与量化相结合促进儿童持续个性发展
《读本》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单采用试卷量化评价的模式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关注整个学习过程,让评价伴随教学的全过程。终结性评价要有,形成性评价更是不可或缺,要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如《读本》(小学高年级)第4讲《唯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分组从不同维度开展研究活动。研究活动既是学习过程,也是评价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为了取得研究成果是否愿意付出努力,当活动遇到困难时,是否有正向的态度去解决,在活动中是否有主动参与的合作精神。研究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该珍视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在过程性的活动评价之余,还可以安排诊断性测试,比如在某一讲或整册《读本》学完之后进行一次测试,可书面,可口答。最终,将在全程中所积累的定性与量化结果综合起来,形成对学生的个体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且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增值效果,因此能激励学生更持续化个性化地发展。
2.评价多元化,开放与综合相结合促进儿童全面深度发展
德育课程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3]。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学生、家长、社会及有关人士可共同参与评价;其次是评价方式的多元:日常观察、调查问卷、访谈对话、作品分析等均可采用。
《读本》(小学高年级)每一讲的标题都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这些“金句”语言凝练,意义明确,很有启发性,可以进行关于学习“金句”的知识竞赛、朗诵会等。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围绕《读本》中的《我们的中国梦》《伟大的事业始于梦想》可以进行“梦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习《我爱你中国》《一心跟着共产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后可以结合德育活动,开展唱红歌比赛;围绕《走进新时代》《唯有改革才有出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可以进行图片展;围绕《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强国必须强军》《统一是历史大势》等可以进行电子报展示;可以观看影视作品、“金句”原著,写写感受;还可以实地参观寻访撰写调查报告等等。
每一讲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具体学习内容提出适切的评价要求,让学生明晰评价标准,在边学习边评价的过程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真正实现读原文、悟原理、明使命、见行动的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读本》注重系统性与学段针对性、严谨性与学生适宜性的紧密结合,体系完整,呈螺旋上升状。教学时可以前后联系,尤其是在五年级时可以进行对比教学,考查学生学习的增量。《读本》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科融合,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生动有趣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
参考文献
[1] 贾美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教学建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09):14-20.
[2] 吴玉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低年级)编写设计及教学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9):4-8+70.
[3] 吉海荣.小学《读本》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J].教学与管理,2022(05):60-62.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