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我管理素养培育的家庭教育研究

作者: 刘目勇

本期话题:适应“双减”,家庭教育更须走出误区

策划/朱福昌

“双减”政策的实施实现了校内外的双重减负,减轻了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现路径,但也不可避免增加了家长的压力,使家长出现了焦虑情绪。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高中阶段是养成自我管理习惯的关键时期,当前,高中生家庭教育在自我管理素养培育方面存在误区。本期针对这两个问题的出现,精选两篇文章阐述的观点与策略供读者参考。

[摘    要]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高中阶段是养成自我管理习惯的关键时期,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当前,高中生家庭教育在自我管理素养培育方面存在误区,本文通过多年针对性调查、数据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几种办法。

[关键词]高中生;自我管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孩子挖掘出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管理,形成优良的习惯,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是一名优秀人才的基本品质之一。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的各个学段,家庭教育活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对自己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人生历程中,由于生理、心理、智力的发展,高中阶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因为该阶段不仅是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知识与能力,更是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的黄金时期。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滞后于自身已接近成人的生理和智力水平。这种发展的失衡,使他们情绪化程度高, 缺乏坚强的意志,对压力和挫折的抵抗力不足, 情感甚至脆弱的不堪一击。面对时代飞速发展和激烈人才竞争带来的学习压力,由于形成了与他们个性化、独立诉求的矛盾,易于形成高中生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管理的逆反。为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与家庭应培养他们的主体性,教会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一、现状分析

当前,家庭教育在自我管理素养培育方面存在严重误区。相当比例的家长把家庭任务定位于满足孩子衣、食、住、行等生活的需要,至于学习、思想教育等都是学校的事。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家孩子也要有,别人家孩子没有的,孩子有要求也要尽可能满足。也就是说,在家长们的心目中,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欲就行了,缺乏了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的概念,更弱化了家庭教育本来也具有育人功能的意识。再加上独生子女问题,很多父母既不愿意给孩子立规矩,更不懂得如何给孩子定规矩。没有了任何规矩和约束,家庭教育成为一种没有原则的“物欲”满足,至于为人处事,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中的那些老规矩,更濒于失传的境地。结果是孩子不知道尊重他人,不遵守法律法规,不敬畏生命,不珍惜成长的机会,不懂得合理规划人生、科学安排学习与生活,缺失健康的心理、担当意识和责任感,出现了奇特的“巨婴”现象,使学校的教育效能大大降低甚至丧失。一个自我管理素养低的人,其成长与成功之路也会充满坎坷。这对于孩子及家庭来说,不仅孩子不能成为家长期待的人物,甚至可能是悲剧。

二、研究价值

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很多,内容烦琐,若无重点,则眉毛胡子一把抓,难以厘清关系。本文从高中生核心素养中选择自我管理素养这一要素,以高中生自我管理素养培育的家庭教育为题进行研究,期望能达到管中窥豹、以点带面的效果,即通过这一要素的研究以及该要素如何影响其他要素的研究。

第一,拓宽以往家庭教育研究的视角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研究,一是打破以往关注学生成绩及一般表现的视野,总结出新时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高中学生自我管理素养培育方面家庭及家校合作教育在认识、理念、方法等方面存在的新问题,探索出针对有效的新形式和新途径、新策略和新方法。二是通过研究,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提升研究能力和实践拓展水平,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科学有效地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破解教育的新难题,创新教育策略与方法,建立一支家校共育专业化队伍。

第二,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行动指南。一是向家长传递先进的、科学的新时代家庭教育理论,提升家庭教育的理论水平,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二是搭建家庭、社会与学校组成的立体互通的教育平台,通过培训、交流,改进或优化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策略,帮助家长针对性地解决当下学生发展存在的问题,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易于操作进而为建立家庭教育行动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三是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共同的愿景,树立共同的目标,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有效化解当前的家校矛盾,提高学校教育的效能。这样,将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保证了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具体内容及方法

(一)家长方面

1.情绪管理

父母情绪的自我管理。家长的负面情绪包括焦虑、虚荣心、任性、急躁、抱怨等。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相对于单纯地说教,对于子女教育而言,效果天壤之别。每一个父母均要在日常活动中要以身示范,为孩子做出榜样。做到言出必行、诚实守信、干净整洁、礼貌待人。往往处在社会中的我们经常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生活中的压力让我们很是疲惫, 不经意中,一些负能量的情绪发泄,如威胁、谩骂、责备、问罪、警告、挖苦等一些行为,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甚至迁移到孩子身上。看似无意,却把孩子置于消极的负面情绪“场”中,受到难以消除的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与此相反,家长对自身情绪科学合理管控,不仅有利于自身健康和家庭和睦,更会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正能量“场”,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常用的方法有多种,一是情绪转移法。有时候,家长在工作中或人际交往中遇到了挫折, 当不良情绪积累到一定难以控制的程度,在和孩子相处时,孩子的某些言行可能成为自己不良情绪爆发的导火索,会不自觉地拿孩子撒气,给孩子带来不良伤害。这种情绪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而化解,家长在去见孩子前先将坏情绪释放,尽最大努力把不良的情绪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情绪。二是运动法。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两组抑郁症患者,一组服药,一组运动。运动这一组每天都要运动一小时,坚持了三个月以后,发现服药组的效果和运动组效果一样;再继续坚持两个月,结果发现服药组的效果不如运动组的效果,尤其是户外运动。这样也说明了运动会使人心情愉快,是缓解和转变情绪的一个可行的方法。三是环境转移法(旅行法)。成人每周需要工作五天休息两天,孩子上学除了每周的例休外,还有寒暑假。这是因为适当地改变环境有利于改变心情,使人变得轻松,新的一周或新学期工作学习更有劲。周末家长可以带孩子郊外徒步看看美丽的风景,寒暑假带孩子旅行,根据家庭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环境转移方式。四是暂时搁置法。当我们和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注意暂时搁置,可以暂时避开冲突的现场。家长要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耐心地等到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五是深呼吸法(肌肉放松法)。比如,打坐、太极拳、瑜伽,都是在练呼吸和肌肉放松。在发脾气的时候,首先是呼吸紊乱,呼吸急促,这时,我们可以先做深呼吸。在平时也可以多做这些训练,让自己情绪平稳。六是理性思维。有一些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导致产生非理性的情绪,比如,消极心态、过度责备、过度期待、过度完美等。家长们面对困难和逆境时,要学会积极高效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激励,尽快从低落不良的情绪中跳出来。

指导与锻炼孩子自我认识与教育能力,提高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家长通过自我管理,保持好的心态与情绪,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孩子,成为孩子的表率,还要在了解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孩子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此时的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逆反现象,反抗、否定、自我、偏执、易怒、脆弱是其基本特征,这种心理现象是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因为学生人生、社会经验的不足,认识的局限性,使其在遇到挫折和困苦时难以自我排解,在无法得到外来积极干预的状况下,极易打破心理极限而出现崩溃现象,进而出现对来自父母、师长的要求和教育极端排斥的言行倾向。这种逆向倾向的出现,是因为伴随成长而带来的自我要求,在父母、学校、师长制定的规则面前,孩子往往是比较抵制的,甚至是故意背道而驰的,父母与师长需要从自我调整开始,指导孩子学会情绪的自我管理,尽快和孩子一起度过这个困难期。

2.目标管理

把孩子的目标定位为家庭目标,这样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在努力的道路上始终有家人的鼓励和帮助。做父母的都期望孩子拥有成功的人生,但是只有期望是不够的,父母和老师一样也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规划和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

高中生生涯规划目标管理。SMART法则非常适合用于高中生的目标管理。选校生涯规划教育平台认为要做好目标管理就必须设定一个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要制定一个可操作性的目标,可以使用心理学中制定目标的SMART法则。这一法则认为,只有具备了SMART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才能称之为一个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具体性——S (Specific)。目标一定要具体,比如,“我要提高化学成绩”,这只是一个愿望,但是如果对自己说“我要把化学成绩从20分提高到40分”,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可测量性—M(Measurable)。目标一定要可以测量,只有可以测量的目标才能使目标的实施变得有效。可实现性——A(Achievable)。目标可以非常远大,也可以很有挑战性,但是必须具有可实现性,否则目标就是一场空想。现实性——R(Realistic)。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不能漫无边际地设定,要根据客观现实条件设定目标,这样的目标才具有真实的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具有了可操作性和适切性。T(Time-bound)——时限性。目标一经设定,就必须同时设定目标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这样才会让个体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有较强的行动力。

3.时间管理

让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尽量减少无计划、无节制、无意义地使用时间。在安排活动时,要分清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可做可不做。要按事情的重要性程度来选择活动,确保每天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时间观念。帮助孩子认识时间利用与做事效率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时间管理能力形成的前提。对此,家长首先要通过观察孩子的时间利用情况,为其建立时间日志,收集和记录孩子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帮助孩子建立和明确时间观念。建立和记录的过程要尽量仔细且系统,从而为你今后的训练提供准确数据。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一周的记录过程中要归纳总结,以便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其次,通过一周的记录和观察,我们需要对孩子们的每日活动进行评估划分。然后我们就可以对划分好的日常活动进行排序,简单来说,就是确定不同事情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对事情重要性的认知是孩子们管理时间的主要依据,也是让孩子们确立时间观念的重要步骤。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可以取得更好的收获。特别注意的是,指导孩子管理时间,要注意“作”与“息”要协调安排各项学习、锻炼、工作等活动,只能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交替有序地进行,可能有效地提高做事的效率,保障健康成长。

做事速度。做事速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事的效率和时间管理能力的高低。为训练孩子做事的速度,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作一张任务清单。这个任务清单包含四个方面:孩子要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实际使用的时间,经过总结后得出完成任务需要的标准时间,孩子完成任务后节省下来的时间。这里的重点就是怎样使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如果孩子能用比往常更快的速度提前完成任务,节省下来的时间,就是孩子的自主时间。这个时间要交给孩子自由支配。

做事的准确性。做事准确可以避免做无用功,是保障时间利用效率的重要条件。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做事的准确性,可以采用目标分解法。目标分解法就是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就像是爬楼梯一样,带着孩子层层而上。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会让孩子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而每一个小的成就,都会强化完成下一个目标及总目标的动机,这样,未来爬上顶峰的大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管理方法。时间管理能力的形成,其实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通过研究,有人发现了一种习惯养成的方法——21天法则: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通常需要21天的正确重复练习。基于此,为了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时间管理利用能力,先利用三周的时间来训练孩子提高管理时间的能力,三周结束时家长要跟随孩子一起进行回顾和总结,对前三周训练内容进行改善和提高。家长可制定一张具有惩戒性质的与红星表对应的黑星表。这一做法非常有必要,因为黑星表的作用不仅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鞭策和警示,对于家长来说更是及时总结,纠察自己在实施过程中的偏颇与错误,可以说是整个时间管理方法的自检和杀毒。

(二)班级管理方面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的不能仅靠家庭教育,也是学生成长重要平台的学校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甚至后者的作用远大于前者。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班级管理实践活动,需要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探索创建自我管理型班级的方法。

1.注重文化建设,打造共同价值观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创设适合学生自我管理素养养成的班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环境,让学生参与文化建设中来,使学生作为“受体”接受管理文化熏陶的同时,成为管理文化建设的“主体”。班主任要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需要秉持“人人有才,因势育才,一个学生,一面旗帜”的育人理念,主张每个学生都是有尊严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让成才成为班级的共同追求,形成班级共同价值观,就会产生班级的共同目标,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