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实施中家长焦虑的表现及解决策略

作者: 刘昱莹

[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实现了校内外的双重减负,减轻了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现路径,但也不可避免会增加家长的压力,使家长出现了焦虑情绪。从家长焦虑成因看,主要源于家长对子女升学的重视,对职业教育缺乏认可,缺乏家庭教育能力。从家长焦虑的表现看,体现在增加子女学习负担,寻求不当教育途径,忽视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为缓解以上问题带来的家长焦虑,可采取以下做法:完善课后服务机制,消除家长的教育偏见,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长焦虑;义务教育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并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目的是要从校内外双重减轻学生负担,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减轻学生压力:一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二是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三是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政策的实施切实减轻了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现路径,但也不可避免增加了家长的压力。传统教育中,作业和补习是家长确保学生保持学习水平的“定心丸”,“双减”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家长处理子女学习问题的方式,伴随出现了家长焦虑现象。通过对“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家长焦虑的成因和家长焦虑的表现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家长焦虑的策略,使“双减”政策的实施更加顺利,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双减”实施中家长焦虑的成因

(一)对子女升学的重视

柏拉图曾说过:“不要为所有的人都爱自己的子孙而感到惊奇,因为这普遍的关切和爱都是为了通向永生。”与政府、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相比,家长是最关心子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群体。家长以什么样的表现参与进子女的教育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所处的教育生态环境。“学而优则仕”是古往今来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在当代主要体现为对升学的重视。出于对子女未来发展的关心,几乎所有家长都会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教育期望。中考、高考作为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两项考试,在家长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双减”政策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的教育主流,缩减学科类作业总量和课外辅导活动时长,禁止补课行业乱象,减轻课外补习投入压力、解除补习行业垄断,是把学生从成绩枷锁中解放出来的新型育人方式。在家长看来,这种规范使学科类校外培训资源由足够变成了不够,原本繁荣的培训机构突然变成了稀缺资源。可中考、高考应试压力总体还处在原本的标准上,对学生的筛选方式还是以对“智”的考查为主,并没有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进行较大的调整。学生的发展路径与选拔考试的标准不相匹配,家长的焦虑情绪也随着“双减”政策实施的深入同步上升。

(二)对职业教育缺乏认可度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齐头并行的教育体系,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各项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也证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2019年,教育部执行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优化教育结构,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第一条要求也是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方案》实施的结果就是会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概率几乎是均等的,这种结果与家长对子女的期待出现冲突就会引发焦虑情绪。家长认为职业教育偏离了“正常”教育路径,并不符合对子女未来的发展规划。与职业教育相比,家长们更希望子女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此外,即将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年纪尚轻,他们的未来是否已经定性、他们是否适合早早确定的职业也是家长挥之不去的疑虑。

(三)缺乏家庭教育能力

“双减”作为全面优化义务教育改革的新政策,对义务教育的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不仅对学校做出了要求,对家长也做出了要求。“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这项举措将家庭教育从幕后转到台前,从过去的“闭门式”教育转变为家校合作的“共通式”教育,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政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但要想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就需要使学生养成较高的自我控制力和较强的时间观念,也要求家长本身具有一定的指导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观念对孩子学习效果的影响也就比以往更大,甚至会使不同学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此外,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和对教师进行培训相比,“双减”政策对家庭方面的渗透还不够深入。通常是在家长会中由学生班主任进行指导,对家长应该如何行动的要求比较笼统和碎片,质量和数量都不足以提升家长对学生的指导水平。相当多的家长没有头绪,对子女发展的干预不够科学流畅,对作业方面的问题缺少辅导能力,使家长产生了政策难于在家庭中落实的焦虑。

二、“双减”实施中家长焦虑的具体表现

(一)加大子女学习负担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成绩就是衡量是否优秀的标准。对子女中考、高考结果的担心究其根本还是家长更认可“以成绩为本”的理念。基于此,就容易出现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获得优异成绩展开,使教育的工具价值覆盖培养人的价值的现象。

由于过度担心子女成绩无法通过应试教育达成预期目标,部分家长的教育重心会偏离“双减”政策对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学生下达额外的学习指令,如增加学科类作业,自行购买练习册、练习题为学生的学习加码。但过度增添学习任务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课余时间,增添了学生负担。当这些负担越过了正常压力的边界,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既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也会增大亲子关系的裂缝,使家长和学生陷入无限焦虑的死循环。

此外,“双减”政策指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本意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部分家长则把全面发展曲解成“全都发展起来”,认为实现学业成绩和特长“双优”才能称为全面发展。不顾子女的意愿施加双重压力,模糊子女的个性,忽视子女的意愿,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

(二)寻求不当教育途径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家长也有更加私人和个性化的教育兴趣和理念,但家长偏好的教育行为主要由社会大环境而决定,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家长们支持和认可的不是应试教育,认同和配合的也不是相对机械、呆板的学习方法,而是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带来更加高效和稳定的结果。因此,凡是能够确保学生提高分数、进入好学校的手段和资源,无论是否符合子女兴趣,家长都会采用。

“双减”政策实施之前,课外补习是非常普遍的行为。而在“双减”政策正式落地之后,为了禁止机构因逐利引发的教育垄断行为,遏制超前超纲辅导,维护教育资源公平,各级政府加大了校外辅导机构的整治力度,参与校外机构辅导的渠道也受到较大限制。然而一部分学生对于参与课外补习活动已经成为习惯,当家长的教育重心仍然放在学生文化成绩上而其教育能力不能弥补这部分空缺时,补习渠道的骤减就会引起家长恐慌。某些无良机构正是利用家长的恐慌,推出变相补习业务。市面上逐渐出现一些贴近“双减”政策边缘的职业,如部分城市家政服务平台涌现出一批高薪高学历“住家保姆”,虽然被称为“阿姨”,但大多年轻,擅长英语,甚至有留学经历。以“保姆”之名行补习之实,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

(三)忽视对子女的教育职责

面对“双减”政策对家庭教育部分提出的要求,部分家长显然没有做好准备,形成了家庭教育实践落后于“双减”政策导向的被动局面。由于自身教育经验不足,缺乏处理学生学习问题的能力,也不懂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在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性作业进行指导时,只能对着作业干着急,更有甚者索性放任孩子不做这些作业。这些非书面的作业完成程度也不好分辨,就算学生简单应付家长也难以发现,导致很多精心设计的实践性作业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也使学生错失了发展的时机。

此外,有些家长不仅不履行应承担的家庭教育职责,还想实现“责任外包”,妄图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到学校和社会中,但家庭教育是其他层面的教育无法替代的,这种想法和表现都在阻碍“双减”政策的推进,不利于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双减”实施中解决家长焦虑的策略

(一)完善课后服务机制

针对家长对培训机构的依赖,学校教育要尽可能地完善课后服务机制,填补规范培训机构后出现的空白,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切实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缓解家长对培训骤减的焦虑。

首先,学校要充分研究课后服务开发,加强教师之间对于课程开发的探讨,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同时派遣教师到课后服务成果显著的学校观摩学习,借鉴优秀之处并与本学校特点相结合进行改进。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种经验。

其次,培养教师开设优质课后服务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通过专家讲座、课堂观摩、典型案例等理论加实践的形式对教师进行作业设计能力、课后服务实施能力的培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分层次培养,确保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造优质课堂的关键性教学能力的帮扶平台,面向教师共享名师示范课程,加强信息化产品的利用。制定学情分析系统,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情况智能分析对其教育引导的侧重点,提升课后服务的效率。

(二)消除家长的教育偏见

教育观念是教育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对教育行为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家长不切实际的教育期望与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家长教育焦虑产生的直接诱因。为了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使“双减”政策的实施顺利达到应有的效果,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十分必要。

一方面,要消除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以及对普通教育的盲目崇拜。职业高中实际上具有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双重属性,有着就业和升学的双重功能。既能指导学生直接就业,也能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奠定基础。它是当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阶段教育的坚实力量,与普通高中具有同等的地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家长渗透:职业教育并不是让学生断送学业,而是为学生的未来加一层可靠保障。而且职业高中依旧保留学生对未来职业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学生既可以根据偏好选择升学进行高等教育,又可以选择运用学到的技术参加工作,既有能力让学生灵活的选择未来发展走向,也有实力承担起学生持续发展的责任。

另一方面,扭转家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的成才观。不要过于关注教育功利性的工具价值,而要重视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本体价值。让家长明白:只有文化课的成绩单是单薄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才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使学生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让家长从一味追求更“好”的教育脱离出来,合理引导和平衡子女的学习和爱好,追求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

(三)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

“双减”政策的实施,把家庭教育从幕后推向了台前。为了让家长理解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解决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导致的家长焦虑以及一系列行为,就要提高家长参与度,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培训工作,以确保家长有能力配合政策实施。

第一,强化家长责任意识,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教养子女是天经地义的责任。要传递家长行为对子女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观念,引导家长明确且认同自身的责任,加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明确学校与家长对学生负责的范围和尺度,要做到全面、交叉覆盖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帮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