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景式”项目孵化推动区域教科研转型发展
作者: 管建林[摘 要]梳理区域教育科研高位发展经验,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取向,以课题为载体,结合佐藤学“三眼理论”,以“飞鸟之眼”高瞻远瞩,以“蜻蜓之眼”视角下移,以“蚂蚁之眼”精确细致,创生以精心把脉式“集群攻关指导”、精准发力式“形神兼备指导”和精致变革式“现场回溯指导”为特征的“全景式”项目孵化区域教科研转型发展路径,凝聚区域科研“向品而研”的力量源泉,激发区域教科研转型发展的活力。
[关键词]教科研转型;全景式;项目孵化;区域实践
近年来,嘉兴教育科研在高位发展中有序推进,以品质研究引发教育科研蝶变跃升,以提优增质激发区域科研发展活力,以机制创新锻造区域科研服务品牌,整体提升区域教育科研的先导性与竞争力,实现了区域教育科研的品质化提升。面对教育改革的全新发展态势,梳理近五年教育科研发展现状,发现区域教育科研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不容忽视。为此,结合佐藤学的“三眼理论”,以“飞鸟之眼”高瞻远瞩,以“蜻蜓之眼”视角下移,以“蚂蚁之眼”精确细致,创生区域教科研“全景式”项目孵化转型发展路径,凝聚区域科研“向品而研”的力量源泉,激发区域教科研转型发展活力。
一、价值引领:“全景式”项目孵化的发展意蕴
“全景式”项目孵化以区域科研骨干队伍生态学习新空间为载体,注入“飞鸟之眼”的高瞻远瞩,开展精心把脉式“集群攻关指导”;注入“蜻蜓之眼”的视角下移,开展精准发力式“形神兼备指导”;注入“蚂蚁之眼”的精确细致,开展精致变革式“现场回溯指导”,在智力整合、资源共享和互学共长中实现区域教育科研“向品而研”转型提质。
(一)智力整合,资源“全方位共享”
区域教科研转型发展离不开科研骨干团队建设。为此,以凝聚“向品而研”共识智慧为目标,“共富引领”锻造区域科研品牌力,创新性开展教育研训学术节、“共富嘉里”研博会、“共富成长”科研下校等系列展示活动,如面向全市开展教育研训“七个一”活动,举行“‘五育’并举·品质研训”主题论坛、专家辅导报告,“五育并举·根植现场”研训成果展示、“‘五育’并举·创新思维”研讨交流活动、研训员主题征文等,在资源“全方位共享”中营造智力整合、知识共享、项目孵化等群体性科研智力整合成长氛围,鼓励团队成员思想观念的转化和进行理论知识的交流,在智力整合、知识共享中增强学术内生力,提升团队凝聚力,促进团队成员内驱式发展。
(二)孵化衍生,团队“全浸润共育”
区域教育科研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备的教育科研体系支持。为此,在区域内建立纵横贯通、内外一体、各方联动的科研协同机制,及时发现和培育区域科研团队,包括分学科的横向切分式团队和纵向层级式科研团队,开展科研“全景式”项目孵化。横向层面,组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五个科研指导团队;纵向层面,组建片、区、市三级科研管理团队。团队建设初期,通过团队成员优势互补、协作共融、平等交流等活动磨合,凝聚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研究力量,使“项目团队”成为科研孵化坊,各个科研成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快速成长、成熟,到最后都能达到独当一面。近年来,每年以项目团队的形式开展“共富嘉里”研博会系列展示活动,如2023年,高中团队开展“具身历史课堂”研究共同体展示活动,初中团队开展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成果《幸福三人行:初中课堂“动态交互式”合作学习的建构与实践》展示活动,小学团队开展浙江省教育科研一等奖成果《“北斗”名师联盟:“教研修”一体化推进县域样态》展示活动,以团队“全浸润共育”孵化衍生一大批新的科研课题成果。发挥科研团队以老带新功能,让科研骨干另组新团队,指导和带领一批又一批的新成员成长起来,为学校教科研快速稳健发展作贡献。
(三)因势利导,互学“全群体共长”
创设科研导向机制,旨在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导航定位[1]。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科研由于与普通一线教师距离较远,导致教科研成为少数“科研精英”的专利,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度不高。因此,科研管理部门“聚焦前沿”孵化特色品牌,引导各层级科研团队既亲力亲为,长期扎根一线,以“下沉式指导”与基层一线学校的课题组开展抱团式研究,又高瞻远瞩,立足时代要求开展科研项目攻关,使研究成果在长期耕耘的同时贴近时代要求。如《小学分项学业评价的十年探索》是嘉兴南湖实验学校历时十年探索评价育人的教改成果,围绕课程标准确立评价分项,经历“游园活动”“魔方能力”“图谱素养”三个分项阶段,细化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了全面反映学生学科学习过程,凸显个体学习特征和学习改进的小学生分项学业评价体系和评价路径,形成“统筹评价协调发展”的评价运行机制,研发了小学生分项学业评价网络平台,学生成了学习的自主者、反思者,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育人。市教科规划办以“全群体共长”为理念,以“下沉式指导”引导全市教师在精神历练中智慧增长,在精神激励中内驱生长,在精神涵育中特色成长,让问题即课题、成果即成长等教科研理念深入人心,使研究成果贴近时代要求。
二、实践赋能:“全景式”项目孵化的设计理念
尽管“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等理念深入人心,但现实中教育科研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困境。为此,我市以“全景式”项目孵化促进区域教科研转型发展,激发教师群体的专业读写积极性,强化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进而让更多教师成为教科研的践行者。
(一)以需求为导向,形成贴近教育科研实践的导师资源
在实施准备阶段,开展一线教师教育科研需求专题调研,摸清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梳理出核心问题,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切实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育科研中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建设嘉兴市教育科研人才资源库,正式组建由职教、普高、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五个学段38名嘉兴市教科研骨干组成的核心研究团队,聚力研究各学段改革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困惑。在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嘉兴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教科室主任高级研修班,设计“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互动研修激活教学研究理解、实践研磨创新教育科研范式、现场模拟提升科研解惑能力”四大创新载体,通过《课堂革命》和《学习与教学:经典研究的启示》等理论学习、《教育科研——教师专业成长的力量源》和《高品质的方案撰写》等专题讲座,在教育科研理论学习与实践模拟中引领教科室主任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在课题研究方法论与面对面辅导中提升教科室主任设计和实施科研项目的能力,在课题研磨中提高教科室主任科研成果提炼与转化能力,在更新教学理念中探索教科室主任成长规律,努力锻造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能力并重,善于开展教科研工作的教科研核心团队。
(二)以实践为取向,建构教师主体自主发展的实践链路
高质量优选内容,既要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现代演绎,发掘区域丰厚的教育思想积淀,又要对改革中的新问题深入研究,及时破解[2]。明确导师团队的主体地位及作用,变培训单向输入为实践创新互动,引领项目团队成员走进课题研究实践现场,在植根现场的真实情境中探讨、诊断、研究、解决真实的科研问题。以实践为取向,分幼教、小学、中学、职教四个学段,每年分层开展科研专题研修。梯度设计研究内容,通过理论学习、技能学练、科研实践和互动研修等方式,实现宏观理念、中观策略和微观方法的全程渗透,从教育科研的设计力入手,开展“问题梳理、问题选择、方案设计、过程实施、成果提炼、经验推广”等模块研修,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科研行动力、研究力和转化力,引导教师在全程参与中发现他人思维的异质,在深度学习中激活教育科研的热情,在优秀吸引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为教师植根现场“做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方法和经验支持。整体提升全市教科室主任的科研水平,从理念、方法、措施和课题实践等方面强化培训和指导,打造一支懂管理、善实践、会指导、能引领的教科研核心队伍,发挥科研主任的示范、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带领一线教师倾情投入教育科研,全面推动区域教育科研再上新台阶。
(三)以课题为载体,实现多种科研培训资源的有效融合
通过集中研修与网络研修相结合、自主学习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协作交流与个人反思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等方式,以科研项目化协作为支撑,建立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支持体系,设置“新生代课题负责人”“省市立项课题负责人”“科研骨干高研班”等培训项目,搭建“科研新手—科研熟手—科研能手”的进阶式培养平台,对新生代立项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研究现场回溯式指导,引导参训教师积极投入理论学习、专家讲座、高品质课题研读等活动,以理论学习把握教育科研的前瞻发展趋势,以智慧碰撞确立自己的前沿研究选题,在此基础上设计理论性与操作性并重、前瞻性与实践性并驱的创新研究方案。对科研熟手进行形神兼备式指导,以“全景式”项目孵化激发教师教育科研的敏感力,准确把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引导教师将教育改革的趋势性问题、关键性问题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创造性地实施课题研究实践。对科研能手进行集群攻关式指导,在专业思辨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视野,在有意识引领中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让科研能手在自我觉醒中实现教育科研的跨境式跃迁发展,努力建构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科研队伍。
三、向品而研:“全景式”项目孵化的行动逻辑
依托“全景式”项目孵化,在精心把脉中助推区域教科研从散点研究走向集群攻关,在精准发力中助推区域科研从有形无神走向形神兼备,在精致变革中助推区域科研从精品样板走向植根现场,在转型发展中助推区域教科研品质发展。
(一)“飞鸟之眼”高瞻远瞩:精心把脉式“集群攻关指导”
理念更新,“研训一体”建构深层意义。从理念更新入手,以参训教师的困惑为问题生成点,围绕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困惑点开展“量体裁衣式”顶层设计,以“理实一体”理念精准设计专家讲座主题。理论更新层面,邀请专家、教授等作《教育科研现状分析》《核心素养与教育科研》《高品质课题方案撰写》《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综述》等高水平专题讲座,在实践层面,邀请中小学名师、特级教师等开展学科教学专题讲座,邀请市内教育科研本土专家作科研实践性专题讲座,既有厚实教师专业素养的科研阅读指导,又有教育科研专业研究方法指导,使广大教师了解到实践是理论的故乡,教育科研理论的充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从而实现以“研训一体”研修助推教师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
思维碰撞,“研训一体”深化教学理解。以思维碰撞深化教师群体的教学理解,研修活动既注重高水平科研理论讲座的方向性引领,又注重创新思想与创新实践的分享与互补,通过学员论坛、学员微讲座等“互动研修”活动,在思维碰撞中实现“研训一体”,在“研训一体”中深化参训教师的教学理解能力。以“互动研修”活动实现教师智慧的深度碰撞,在观点的呈现和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学员论坛在“高潮发布”中思维碰撞,在智慧共享中亮点频现。
多点研磨,“研训一体”助推科研提质。进一步加强教科研人员的协作,实现由个人分散研究向集体联合攻关转变,形成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品质研究成果[2]。决定教师教育水平的不仅是知识性智慧,更重要的是,基于经验和理解的实践性智慧。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每一环节的突破都是智慧、能力和毅力的综合展现。创新“面对面指导”“模拟式开题论证”等多点研磨活动方式,以“研训一体”助推区域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质。邀请专家为骨干教师“号脉、诊断、开处方”,围绕课题选题、界定、实施路径与策略等提出合理化修改建议,以多元视角帮助教师梳理思路,理清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课堂实践,“研训一体”助力学教变革。面对教育科研,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是理论难以与实践结合,先进的理念很难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项目研究中,针对一线教师“在现场”的特点,设计学教变革视角下的“课例研究”项目。海盐县教科所以“一题一课一报告”的方式,引导广大教师设计课题研究课展示活动,组织科研员跟进式指导点评,直面研究困惑,深挖变革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以课堂实践研磨活动助力教师提升科研思辨力、教学设计力和实践解惑能力。
(二)“蜻蜓之眼”视角下移:精准发力式“形神兼备指导”
创路径:创新一条可操作、能借鉴的科研队伍培养路径。基于“项目孵化”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以研究打通科研新手、科研熟手、科研高手的培养路径,每年召开“科研共富、均衡发展”下校送服务活动,通过观摩、研讨研究课,课题面对面指导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聚焦教育科研热点问题,《嘉兴教育》及时推出“喜迎建党百年,讲好红船旁的教育故事”“教育共富”等专题征稿活动。通过教科研指导内容和策略的迭代更新,整合优质教科研资源,搭建教科研学习、实践、指导平台,形成区域教科研可持续发展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