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素养形成与评价的区域性实践研究

作者: 王华震 王珂慧

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素养形成与评价的区域性实践研究0

[摘 要]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存在综合培养欠深入、发展维度不明确、评价形式较单一等问题。本文基于对绍兴市柯桥区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群体开展的区域性实践研究,梳理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素养模块和要素,探索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途径,形成组织专业技能评比、实施主题式培训、推进项目化研修、开展实践工作坊等发展策略,并从丰富评价形式和细化发展维度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关键词]初中科学;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教师评价

目前,教育界对于科学教师专业素养存在多样化的视角和观点,如关阳芷的“科学探究视角”、黄道鸣的“社会学视野”、黄凤的“新课改视野”、张灿永的“行动研究观”等。上述研究主要都是从科学教师教学实践角度对专业素养的发展进行探讨,而缺少从教师研训角度提升学科专业素养的思考和实践。

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存在着综合培养欠深入、发展维度不明晰、评价形式较单一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抓好青年教师这一教师专业素养定向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教师研训活动为载体,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进行有效引领和科学评价,从而使广大青年教师在教学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1]

一、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总体要求,[2]结合区域范围内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的实际需求,笔者对素养模块、核心能力、能力要素等教师专业素养维度进行初中科学学科化的再制订,从而形成以下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素养模块和要素:

教师素养是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包含教师基础性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和复合型专业素养三大类。[3]因此,上述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素养模块和要素是在三大类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科学学科特征和青年教师发展需求所作出的专业化提炼。

二、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内容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类。[4]本体性知识是指特定的学科知识,具有适量、适切的特点;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具有动态性和习得性;而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具有明显的经验性,即只能在教师的具体实践中获得。可见,实践性知识的层次是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就此,笔者重点围绕如何通过教师研训提升实践性知识,探讨了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途径。

(一)“面”与“点”结合

面向全区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构建由30人组成的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实现青年教师骨干培养的阵地辐射。共同体成员构成情况如下图1:

发展共同体邀请区内名师和省内专家担任导师,组织成员开展集体研训交流活动。同时对部分优秀青年教师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实现共同体导师与核心成员开展一对一结对指导,并以主题课堂展示和项目研修的形式,充分发挥出共同体核心成员的引领作用。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发展共同体重视对青年教师学科理论知识的夯实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组织成员阅读学科著作,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专家讲座、课例观摩研讨,开阔视野、感受前沿;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共同体成员参与技能评比、教育科研和实践研修,以赛促学、以研促教。

(三)线上与线下结合

发展共同体充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进行教学设计、命题能力以及个人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分享和展示交流。利用导师资源邀请省内知名学科专家开展线上、线下的专家讲座。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的时空优势建立发展共同体钉钉研训群,定期组织在线学习交流;以名师工作室网站为平台,完成学习成果的共建共享。

三、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策略

初中科学学科正在经历知识体系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知识内容从条目化到情境化,学习主体从个体性到合作性的重要变革,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也随之呈现出更多维的特征。通过合理运用以下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对不同青年教师的素养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和有效提升,最终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5]

(一)组织专业技能评比,聚焦关键素养

大多数青年教师成长的痛点之一是把握不准教学改革进程中的热点,从而错过从教初期这一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可以结合当前初中科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热点,通过面向青年教师组织专业技能评比的形式,助推青年教师站上专业成长的风口,提升自身的关键性专业素养与核心竞争力。如基于STEAM教育趋势,开展STEAM教育案例评比;立足科学学科的实验素养要求,开展初中科学学生小实验微课评比;围绕分层走班教学和评价改革两大热点,开展初中科学优秀分层作业设计案例评比;六年内新教师开展学科专业素养纸笔检测等。

(二)实施主题式培训,精准突破素养短板

结合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素养中的部分核心能力短板,应当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主题式研讨培训策略。如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容易忽略生成性资源,因此组织“问题教学”的主题培训,但不同于常规观摩活动的“参观式”教研,活动要求全体成员在观摩《浮力复习》课例过程中记录学生问题链的形成、问题的突破并完成问题的再优化等内容,充分加深青年教师对问题教学的体验和理解。再比如“STEAM”主题教学研讨中,大家通过对《多功能电风扇——电路探秘》课例的教学环节进行讨论、交流、优化,围绕“任务驱动设计产品”和“问题驱动评价产品”两种STEAM设计思路进行了碰撞和剖析,拓宽了STEAM教学的视野和思路。

(三)推进项目化研修,高效提升综合素养

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是丰富、立体的,而主题式培训难以达成教师素养的综合提升。因此,可采用项目化研修的策略,借助项目整合多种学科素养,以任务形式推动教师能力发展。在每个项目过程中,按照“制定项目内容—确定项目任务—分组完成任务—展示项目成果—评价交流优化”的步骤实施。如“基于实验的教学设计”项目,可以先确定项目内容——“熔化与凝固”的实验教学设计;再由发展共同体的成员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自由分组,分为教学导入设计、实验设计和操作、实验教学设计、教学问题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实施、课堂观察记录等子任务小组;共同合作完成一堂展示课;全体成员对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和相互评价、优化。项目化研修既尊重了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帮助教师们在合作交流中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也促进了青年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开展实践工作坊,深入培育核心素养

针对部分更侧重实操性的核心能力培养,我们可以采取实践工作坊的方式予以有效落实。如“命题能力”的研训,先由导师对命题策略和方法进行指导,再由青年教师根据学习所得进行现场试题改编或原创,最后成员分享、交流和导师评析、优化。每一位成员将试题素材分析、新题改编(原创)、导师评析优化等内容整理成文档,作为成果上传到名师工作室网站以便于进一步交流、反思。这种沉浸式的实践工作坊研修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更深入完成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实操锤炼和群学共享,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会、做中精。

此外,青年教师个体还可以常态化地对自己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反思,并在研训活动中勇于发现、敢于直面教学疑难问题,分享解决经验;针对相同的疑难问题,还可以采用发展共同体成员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展示、说课评课等展开交流,最终形成解决策略。

四、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性评价

(一)丰富评价形式,建立过程性评价制度

传统的教师培训以讲授和观摩为主,所以评价形式也侧重学习心得、纸笔检测等结果性评价。但当前的学科培训呈现出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常态特征,且更多采用主题式培训、项目化研修、实践研修、教学展示、教学论文案例撰写等实践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空间和钉钉群等平台,完整收集青年教师参训过程的数据资料,建立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档案袋,最终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的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性评价机制。

(二)细化发展维度,定制发展性成长要素

全面提升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位青年教师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为教师将来成长为具有个人风格和特点的名师做铺垫。教师的成长路径和目标可以有很多选择,有的成为“课堂型”教师,有的成为“考试型”教师,有的成为“课程型”教师,还有的成为“研究型”教师。因此,对于青年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笔者制定相对应的核心能力发展要素,以利于进一步开展更具有适切性和可持续性的评价和引领指导。

对“课堂型”教师,重点就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记录、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评价;对“考试型”教师,重点就解题能力、试题评析能力、试题命制能力进行指导和评价;对“课程型”教师,重点就课程资源和内容的开发、课程教学的实施以及课程(群)体系的建立、完善进行指导和评价;对“研究型”教师,则重点就理论学习、教研实践和反思交流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维度及发展要素是教师自我评价或他评的重要评价维度,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格与教学魅力。

浙江省特级教师吴嘉澍老师认为:名师不是凭借什么工程打造出来的,真正的名师只能是修炼成的。浙江省初中科学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耀村老师也指出:优秀教师的成长更多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发展,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责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在研究中探索和开拓创新,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6]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作为初中科学课程理念的呈现者和实践者,课程的教学者和参与者,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和提升的引领者和助力者,其专业素养的发展是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最根本保障,更是区域性学科教学水平发展的动力源泉。初中科学学科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应当与学科重实践、强综合的发展趋势相统一,以多种实践形式和评价手段夯实核心素养,提高综合素养,发展优势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新.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以“国培计划——培训者研修项目”培训管理者研修班为例[J].教育研究,2010(02):77-83.

[2]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王丽娟,王谦.新时代乡村教师素养及其养成路径[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10):60-62.

[4]孙宏安.研训教师的知识结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6-11.

[5]王忠,孙慧兰.与学生核心素养对称:地理教师素养出现的新转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11):65-67.

[6]王耀村.初中科学课程实施论(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刘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