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生命盒子

作者: 刘婷

嘿,生命盒子0

关键词:生命教育;隐喻;生命历程;自我认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9-0046-04

【活动理念】

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是个体习惯回避不愉快的内部经验,如身体感受、情绪、想法、记忆及行为的倾向[1]。人们常依据对外界事物的好恶来评估内部经验,并试图以处理外界事物的方式来趋近或回避这些内部经验。然而,当这种回避行为过度、僵化或不适当,以致阻碍人们追求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时,它便成为精神病理学领域的潜在伤害源,原因在于回避或压抑的努力强化了内部经验的联结。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提出以经验性接纳(experiential acceptance)代替经验性回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2],这意味着允许人们的想法和感受以其本然状态存在,无论愉快与否;对它们持开放态度,为它们腾出空间,放弃抗争,让它们顺其自然地来去[3]。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开始更加深入地探索自我,同时也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的挑战。当长期采取经验性回避的策略时,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处理内心的负面情绪和想法而感到焦虑、抑郁或自卑,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造成阻碍。学会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减少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从而更加尊重自己的生命。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强烈。然而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知识与阅历尚浅,其自我体验表现出动荡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对生命的认识容易出现偏差或错误,有些学生甚至偶尔会产生自我毁灭的念头。

【活动目标】

1.认识到完整的生命是丰富的,其中也会包含不完美。

2.体验从完整视角看待生命的丰富感,体会自身在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面对生命中的不完美时的自爱感。

3.运用课堂所学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尝试作出接纳过去和期待未来的选择。

【活动重难点】

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觉察到自己具有应对和选择的力量。

【活动方法】

教师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活动准备】

课程PPT,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卡片若干,一些代表授课教师不同年龄阶段重要经历的物件,一个白色纸盒。

【活动对象】

八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阶段:生命可以比作盒子吗?

师:同学们,本节课上我带来了一个白色的盒子(见图1),我会从里面拿出一些物品,你们猜猜都有哪些物品?跟我有什么关联?装着这些物品的盒子代表什么?(将五件代表生命中重要经历的物品依次从白色盒子里拿出来,简要介绍该物品与自己的关系后放回去,见图2)

生1:这是鹅卵石。

师:我童年最喜欢拿它玩抓石子游戏,后面我又延伸了新的玩法——打水漂。

生2:这是鸡蛋。

师:没错,而且这是一个煮熟的鸡蛋。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妈妈每天早上都会给我煮一个鸡蛋,让我上学路上吃。

生3:这是树叶。

师:我的高中学校后面有一片小树林,有一次我跟好朋友闹矛盾,在小树林里找了一棵树抱了半小时,感觉很温暖。

生4:这是玫瑰花。

师: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疫情,父母没有办法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为自己买了一束鲜花。

生5:这是卡片。

师:是的,这是我当了心理老师后,第一届学生在心理课上写下的个人名片,代表我和我的学生们相处的时光。

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听了教师的讲述后有所触动。

师:“生命”这个词语听起来有一些抽象,它就像一个盒子,容纳着我们在岁月中经历的事件和产生的体验。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谈谈生命盒子。(板书本节课标题)

设计意图:引出生命的话题,构建生命盒子的意义,为下一环节作铺垫。

二、转换阶段:盒子里面有什么?

师:刚刚同学们看了我的生命盒子,现在请想想自己的生命盒子,想象一下它就在你的面前,它会是什么形状、材质和大小呢?里面装着哪些重要的物品和经历?请同学们在三分钟内,在音乐的伴随下,回忆从出生到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所走过的历程,用桌上任意颜色和形状的卡片写下尽可能多的生命重要事件,每张卡片写一个。

活动:学生书写。

师:停。同学们刚刚写下了至少一个生命中的重要事件。现在请小组长第一个开始分享,然后其他同学顺时针轮流分享自己卡片上的内容。每人限时半分钟,一共三分钟。

活动:学生小组分享。

师:同学们在小组内的分享非常热烈,我看到有些同学手舞足蹈。现在,我想邀请两到三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一下本组写下的内容,如果有组员不希望被分享,可以略过。(按照人际互动、兴趣爱好、意外事故、个人成就等分区板书)

生6:第一次一个人在家度过一整天;在草莓地里捉萤火虫;第一双篮球鞋;考试考差了,从窗子摔下去;认识了两个最好的朋友……

教师总结并过渡:生命的丰富性在盒子里徐徐展开,我们的生命由我们的经历和体验所造就,这些经历中有你为之感到欢乐、激动、自豪的,你能明显感受到它们滋养了你的生命;也有让你失望、委屈、愤怒的,你曾怀疑过它们为何要存在。

设计意图:学生在个人书写中回顾和澄清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在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中感受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激发对生命的尊重之情。

三、工作阶段:盒子你为何这样?

师:在生命盒子中,也有一些我们不想要以至于想扔掉的部分,对于我来说是揉成一团的试卷、不敢冒险的怯懦、愤怒后剪碎的玩偶、醒不来的噩梦等。其中,我最想扔掉的是一张写着“矮冬瓜”的标签纸,这个标签从初一到现在一直伴随着我。同学们,如果你是我,你会选择把它从生命盒子里拿出来扔掉吗?选择扔掉的请举手,选择不扔的请双臂做出打叉的姿势。(学生作出选择,教师统计人数)

师:选择扔掉的同学,请分享一下原因。

生7:给生命带来困扰的东西,我们应该忽视它或者直接跟它告别。

生8:不去想这些事情,把注意力放在好的事情上面。

师:选择不扔的同学,你们的原因是什么?

生9:经历过的,不论好的坏的,都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生10:就算扔了也不会消失,不如放在里面,它们的影响慢慢会随时间淡化的。

师:刚刚同学们的分享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但是我还是没有想好该如何处理这个想扔掉的标签。如果它能出来让我跟它对话,也许我能想得更清楚一些。下面,请一位同学扮演这张写着“矮冬瓜”的标签纸,按照PPT上呈现的台词与我对话。(播放背景音乐,师生进入角色状态)

生11(扮演标签纸):我让你想到了生命中的什么?

师:你让我想到了生命中的不自信、委屈和愤怒等。

生11:扔掉我之后,你的生命会有什么变化?

师:我会更自信,更有勇气去展现自己。

生11:如果不扔掉我,你有其他方法让自己变得更自信、更有勇气吗?

师:也许我可以尝试相信我身上的其他优点被别人看见之后,能得到正反馈。这样一来,不管我长得高还是矮,我都会很自信。

生11:扔掉我之后,我会消失吗?

师:不会。

生11:如果扔不掉怎么办?你能接受吗?

师:扔不掉的话,我希望这张标签纸能够变得透明或者变得好看一点。

其他学生安静地倾听,认真思考。

师:同学们,听了这段对话,你有什么新的想法?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生命中不想要的部分?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在卡片纸上写下你的新想法。

学生书写,然后分享。

生12:我觉得不管是美好的经历还是不美好的经历都需要面对。

生13:我会记住这些事情,让它们激励自己。

生14:我会选择接受一切。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从老师的角度,用肢体动作作出扔掉或保留“矮冬瓜”标签纸的选择。(学生做肢体动作,教师统计人数)

师总结:没有最好的选择,每个人都在那个具体的情境中作出了那时最好的选择。现在,随着成长,我们持续不断地为自己保留、调整或者新增更多的选择。这是我们为自己的生命所做的最好的事情。(板书设计见图3)

设计意图:学生借着教师的分享减少防御,直接面对生命中不想要的部分,并在体验中丰富自己处理生命中不想要的部分的方法。

四、结束阶段:倾听盒子的声音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听一听生命盒子想对我们说的话:就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一样,我和你共同度过的时光是有起有伏、有高音有低音的。有时候我与你分享快乐的时光,充满欢声笑语;有时候我们共度黯淡的时光,发出磁性的低吟。我为你记录了每段经历、每种声音、每份情感,而你才是那个创作者。在我的眼里,你是一个了不起的生命家!(教师以生命盒子的语气读出上述文字)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打开了自己的生命盒子,观察其中那些对我们的生命产生重要影响的事物和经历,面对和处理了其中不那么美好的部分,倾听了生命想对我们说的话。最后,我想邀请大家为自己授予“了不起的生命家”的荣誉称号,因为我们就是自己生命的作家和专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强化对于生命有起有伏的认知,从而接纳生命的完整性。

【活动反思】

本活动课方案以“嘿,生命盒子”为主题,通过构建生命盒子的意义,将抽象的生命概念具象化。活动设计循序渐进,从回顾生命经历到面对生命中的不完美,再到接受生命的完整性,逻辑清晰,层层深入。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和澄清自己生命中重要的经历,感受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激发对生命的尊重之情。接着,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直接面对生命中不想要的部分,丰富处理这部分的方法,从而看到更加真实的自己,减少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更加尊重自己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面对生命中的不完美时存在一定的防御心理,需要教师在引导时更加耐心和细致。

参考文献

[1]左亚洲,张亚楠. 经验性回避:概念、发生机制及测量[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11):696-704.

[2]陈盈,胡茂荣,何厚建,等.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J]. 医学与哲学,2017,38(10):70-73.

[3]曾祥龙,刘翔平,于是.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1020-1026.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