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阶三需”的 小学心理委员内驱力提升实践路径

作者: 谢娟 邓成龙 向秋瑜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而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学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当前,小学心理委员存在起初心情澎湃、后期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实践中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围绕内驱力的三个需求开展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以满足能力需求、归属需求和自主需求为导向,全面激发心理委员的内发动力。同时,提升心理委员的基本能力,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以更好地发挥朋辈辅导作用,织好学校心理健康的防护网。

关键词:心理委员;朋辈辅导;自我决定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8-0066-04

一、引言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文件明确指出工作目标: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1]。同时,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发布了《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2019-2022年)》,文件提出要重点完善“预防、预警、危机干预”的“三预”机制,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发挥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作用,密织学校心理健康防护网[2]。由此可见,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机关,心理的“三预”工作都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心理委员作为学校心理危机“三预” 工作的联结器、探测器和警报器,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近年来,初高中、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心理委员的设置和工作开展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忽略了小学阶段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培养心理委员的必要性[4]。小学心理委员建设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培养实践中发现,心理委员积极性不高、工作效能较低、成长动力不足等问题明显,学生的内驱力有待提高。

内驱力一词由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和理查德·莱恩(Richard Ryan)于1985年提出,内驱力是人有效完成任务的原动力。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内驱力理论之一,SDT将内在动机分为三个层次: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当个体的这三种内在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会更积极、更投入地参与活动,并且会体验到更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5]。

“有时,能给予天使希望的是来自同一个世界的另一个天使;能治愈孩子心灵的也可能是另一个孩子。”提升心理委员的内驱力,是帮助心理委员有能力、有动力、有信心进行朋辈互助的关键,也是探索提升心理委员驱动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心理委员内驱力不足的原因

(一)角色认知不明

小学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养一般从四年级开始,小学中高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意识尚未发展完全,他们对于为什么要竞选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心理委员与其他科代表的区别等问题还心存疑惑。从心理委员竞选申请表中,我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委员就是心理课上表现好的、心理没有问题的、帮助心理教师管纪律的、解决同学之间冲突的等。因此,小学生对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认识尚且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导致内驱力不足。

(二)能力信心不足

心理委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又具有挑战的职务,特别是对于首届竞选出来的心理委员,他们刚当选的时候满腔热情,随着工作的开展和培训的不断深入,他们开始“忧心忡忡”:常会想“我的安慰并没有让同学开心起来”“我觉得我自己有的时候心情都不好,不配当心理委员”“同学不需要我的帮助”等,类似的反馈在心理委员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虽然心理教师会根据心理委员遇到的实际困难对培训主题和活动内容进行调整,但助人技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因此心理委员们的信心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内驱力不足。

(三)支持认可不够

心理委员需要的支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包括学校、班主任和班级同学。三级预警机制是整个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心理委员是“三预”工作中的一环,学校的德育部门、心理中心对其工作的认可和重视非常重要。当心理委员作为“心情观察员”向班主任反映情况时,班主任的反应和态度及后续处理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委员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同时,同学们是否信任心理委员,是否理解心理委员的工作,是否积极配合心理委员组织各项心理活动等,也对心理委员的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支持的不足,都会让心理委员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甚至可能不愿意继续担任这一职务。

(四)外部压力较大

心理委员往往是班级中责任心强、乐观开朗、人际良好、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有的身兼数职,如校文艺队或者少先队都有他们的身影。到了高年级,学业任务也有所增加,心理委员培训可能也会跟其他学习和活动时间有冲突[6],这对他们的时间、精力分配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这些外部的压力会逐渐削弱心理委员的内在动力。

三、小学心理委员内驱力提升的实践探究

(一)内驱力提升的机制模型

鉴于小学心理委员内驱力的不足,我们提出了“五阶三需”的小学心理委员内驱力提升实践路径(见图1)。该实践路径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将心理委员培养分为五个阶段,围绕内驱力的三个需求展开,不同阶段的活动以满足心理委员的能力需求、归属需求和自主需求为导向。

满足能力需求的培养目标为掌握提升自己和关爱他人的能力;满足归属感的培养目标为形成与人积极正向意义的链接;满足自主需求的培养目标为获得自主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主动性。通过以上“五阶三需”的实践路径来提升心理委员的内驱力,不但保留了心理委员的原发热情,还能不断提升他们助人及自助的能力,让他们有信心、有方法去关爱身边的同学,并且自主自发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二)内驱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1.人人都可竞选,探发原始动力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权利。在心理委员选拔之前,心理教师在班上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心理委员介绍短片,内容包括竞选心理委员的特质要求、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心情观察”小剧场和竞选方式。视频的形式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心理委员是什么”。同时想要竞选的学生可自行填写班级心理委员申请表,内容包括个人特质、兴趣爱好、特长及竞选理由。申请表的填写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让他们发掘自身符合心理委员的特征,也有利于提升自信心。在保证公平的原则下,结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经过心理教师与班主任的综合评定最终确定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的聘书由校长亲自颁发,并在学校公众号上推文公示,学校的重视和仪式感让心理委员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期待,也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特别要注意的是,心理委员以一学年为任期,对于落选的学生,心理教师会与其私下沟通,肯定他们的能力与热情,并且鼓励他们在下一年再接再厉。

2.活动培训并进,激发初始信心

每个学期的心理委员培训间隔一周开展,每次的时长大约为50~60分钟,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委员的职责、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情绪知多少、有效倾听我能行、有趣的身体语言、冲突红绿灯、自我关爱等主题。结合丰富多样的活动能有效提升培训的效果[7],能让心理委员感觉学有所用,提升他们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如“鼓励贴纸创作”的活动,心理委员自主创作图文结合的鼓励小纸条,由心理教师请专业广告设计公司将其制作成贴纸。当心理委员发现有同学需要安慰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送小贴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小小的贴纸很快在学校流行起来,很多教师也参与到了送贴纸的活动中,这让心理委员们获得了助人后满满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3.及时反馈调整,跟进发展能力

心理委员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他们的班级心理反馈是极其重要的。多渠道的反馈不仅让心理委员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同时也能有针对性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反馈的渠道之一就是心理委员填写的“心情手账”,手账反映了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人际状态、情绪状态等总体心理状态,同时还包括班级热点、需要关注的特别事件以及心理委员的关怀行动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心理教师会在每次培训前收集手账,并对手账进行一一查阅和解答。有的问题心理教师会一对一回应,共性问题会在下一次培训的问题解答环节邀请所有的心理委员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和经验分享,这样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归属感。除了“心情手账”,心理委员的培训笔记中也设置了提问环节,心理教师会通过文字进行回应,同时还会依据大家的问题对后续培训课程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参与感。

4.全面有效评估,增强内在价值

心理委员每学期会接受评估考核。考核会从培训参与、活动组织、班级服务、个人成长[8]四个维度综合个人自评、团队互评和教师评价进行量化评估。评价的结果并不是以总分高低来确定优秀与否,而是以四个维度中个人分数最高的维度来颁发奖项,如个人四个维度中培训参与维度的分数最高者,评为“勤心尽力心理委员”,活动组织分数最高者,评为“创心有为心理委员”,班级服务分数最高者,评为“爱心助人心理委员”,个人成长分数最高者,评为“爱己及人心理委员”。

而这些还只是标准奖项,每学期在颁奖前,我们还会收集心理委员们自己的想法,心理委员可以自己给自己颁发奖项。同时将心理委员评价纳入学校“红领巾争章”活动,这属于校内少先队员实践活动,颁发由少年先锋队工作委员会出具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小志愿者”活动证明。这些举措极大地肯定了心理委员的工作,增强了心理委员继续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

5.经验反思传承,延续稳定初心

一年一期的心理委员培训制度,势必要迎接新老交接的那一天,而将经历转化为经验是对心理委员工作最好的认可。心理委员通过“心情手账”、工作日记、心理委员的故事等方式将自己的工作印记保留下来,在新一任的心理委员聘任仪式上传承下去,同时他们的照片和格言也会留在心理中心“让我用爱守护你”的文化墙上。他们作为“元老”,经过了一年的实践,不但自身变得更加乐观积极、掌握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秘籍”,同时也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如果他们愿意一直用爱守护着班上的同学,继续协助参与班级心理健康各项活动,支持和指导新任的心理委员,在毕业季,他们还将被评为“最美功勋天使”,成为母校的“传奇”。

四、结语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激发和提升他们的内驱力,不断赋能和引导他们建立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联结,及时反馈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满足他们的效能感、归属感和自主感。让他们就像一把火一样,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在实践的探索中,班级心理委员确实担负起了预警“警报器”的职责,保障了学校“三预”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各项心理健康活动中他们也有出色的表现,班级友爱互助的氛围提升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他们自身也增强了心理调适的能力,变得更加积极开朗。未来,让部分“不那么受欢迎”的学生也能有机会加入心理委员队伍中,开展家校合作助力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拓展校际心理委员联盟等一系列新的模式作为提升心理委员内驱力的新思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5):4-9.

[2]成都市教育局德育与宣传工作处.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2019-2022年)》的通知[EB/OL].(2019-10-10)[2024-04-01]. https://edu.chengdu.gov.cn/gkml/ghxx/1613191090788212737.shtml

[3]周玲.三阶培育:初中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3):63-66.

[4]冯娟.班级心理委员“双阶段模式”的探索与建议[J].学理论,2011(23):243-244.

[5]Deci E L,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 New York:Plenum Press,1985.

[6]丁红燕.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中小学实践困惑与应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6):62-64.

[7]蒋亚兰.完全中学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4):65-67.

[8]沈秋凤.基于项目化理念建设小学心理委员团队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7):60-62.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