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如何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 俞国良 何妍
在当今社会转型加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学术难题逐渐浮出水面,亟待解决。其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其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内涵,有效把握两者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俞国良教授研究团队对该领域研究成果中两者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客观地澄清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从而为教育工作者在兼顾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创造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4-0004-06
俞国良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从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健康服务
何妍:近年来中国社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越来越重视,从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健康服务,这一转变背后有哪些主要的推动因素?这种转变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在当前社会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您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调适和解决人们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心理冲突和行为适应问题?
俞国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印发。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又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显然,这与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冲突有关,更与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和实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幸福中国”有关。因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
现代生理学家和脑科学家一致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作为基本条件。目前,社会的急剧变化进一步加剧人们心理上的动荡,人们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心理冲突和行为适应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的做法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和支持。
从心理健康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辅导制度的产物。心理辅导制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目前,我国心理辅导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也实现了迅速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大力加强我国心理辅导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与此对应的教育政策与实践措施应是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
何妍:您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从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过程中,如何确保服务真正以人为本,满足个体需求,并有效结合本土文化提升服务质量?
俞国良:是的,这种发展趋势与国际心理科学的新潮流相契合。心理辅导服务经历了从医学模式到教育模式,再到服务模式的转变。早期医学模式主要关注有心理障碍的少数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服务模式逐渐扩展至全体国民,旨在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导向。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正由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
然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以人为主体的意识薄弱,存在医学化、形式化等问题,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对真实需求与体验的关注。因此,我们应把目光聚焦在如何提升人的主动求助行为,如何通过社会环境的改善提升人对社会的认同,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相关教育措施、干预的设计也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意愿,突出以人为主体、为人服务的理念,注重体验性与生活性,使他们在体验中做好未来社会生活的准备。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治疗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服务质量。从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心理健康服务,意味着切实地从个体自身需求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以其健康成长与毕生发展为目标实施教育与干预。
何妍:什么是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近年来有哪些新兴疗法或本土化特色疗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俞国良: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服务是以心理健康理论、原理为依据,在对一组已知事实和经验结果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能,预防或减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活动。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系统、心理健康自评与他评系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等。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工作,其理论和技能的发展决定着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培训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循证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即对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其服务质量。纵观理论发展历程,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取向、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人本主义取向、后现代理论以及整合主义理论等。近年来,以心理体验为主的疗法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优势在于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服务对象获得较深刻的领悟和产生较大的变化,如心理剧、舞动治疗、家庭系统治疗、沙盘游戏治疗、萨提亚系统转化模式等。除此之外,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有效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方法,影响较大的有意象对话疗法、渗透中医或中国哲学的心理或情志疗法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何妍:在当前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了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请问俞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有何关联,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如何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创造力发展?
俞国良:首先,要解决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和创造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究竟有何关联这个理论难题,就要搞清楚它们各自的内涵是什么。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较为一致地指向两个连续的阶段:一是适应性(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人际关系良好)阶段,这是基本的前提与条件;二是发展性(个体潜能,主要是创造力的自由发挥)阶段,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目标。而创造力是由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过程和创造性产品组成的统一体,它至少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具有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等体现“新”的心理品质(发展性);二是对个人或社会有价值(适应性或适切性)。创造力是心理健康在个体心理发展高级阶段的自我实现,心理健康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创造力产生的结果又反作用于心理健康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创造力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与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适应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七个层次,满足低层次需求是实现高层次需求的前提。创造力的“适切性”即其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与心理健康的“需要层次”相符。马斯洛还指出,人的天性有寻求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创造潜力,后天学习使潜能逐渐实现,自由创造是内在价值的实现,人性完美即走向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实现者更易体验高峰、高原感受,而完满人性体现在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的充分发挥上。
其次,心理健康是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心理健康为创造力提供认知结构前提。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程度远超一般认知活动的社会心理行为,创造过程是一个协同工作的过程,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为创造力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通过总结他的职业经历发现,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许多来访者皆因受消极情绪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侵扰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创作,但经过心理治疗之后其创造力又得以再现。据此,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应建立来访者和治疗者间的情感沟通,并最大程度发挥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现代医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得到了很大发展,为进一步研究基于创造性任务的创造力脑机制提供了可能。多项研究均发现,记忆、思维和执行功能等是创造力的重要认知结构前提。
心理健康为创造力提供非智力因素保障,包括人格、动机、情绪和心理韧性等。研究表明,创造性人格特质能否产生创造性成果,部分取决于动机类型和水平,而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紧密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高度正相关。心理韧性也是创造力的重要保障,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心理韧性更强,创造力表现更佳。情绪状态同样影响创造力,积极情绪促进创造力,消极情绪则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创造力和心理健康之间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其最终目的都是更积极、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罗杰斯和马斯洛均认为,人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本能倾向,这种倾向促使人们挖掘心理潜能,展现创造力。创造力的展现需具备自我评价的背景,而非外界评价。临床经验表明,心理辅导和咨询方法不仅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也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研究证实,创造性活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从自我表达和自尊发展到社交参与,再到提供意义感和改善生活质量。艺术治疗,如绘画、音乐、舞蹈等,是心理咨询中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鼓励个体实现自我对话。心理治疗本身也是创造性过程,要求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努力实现心理健康目标。冥想疗法和创造力训练的自由联想相似,鼓励个体自由想象,促进情绪和情感调节,同时发展创造性思维。脑成像研究发现,长期冥想练习者的右侧额叶皮层灰质密度和右海马体体积显著增大,支持其在积极情绪培养与稳定性保持方面的良好表现。
此外,创造性写作或诗歌疗法也被用于心理健康治疗与康复中,通过书面和口头表达促进个人成长。诗歌治疗参与者对文学唤起作出情感反应,其中互动过程不可或缺。撰写自己的诗歌或日记条目是治愈和自我整合的重要催化剂,讲述自己的故事为治疗过程提供重要素材,找到自己的声音是自我肯定的步骤,之后往往是宣泄释放,获得更强的自我意识、新的见解和新的希望。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
何妍:在厘清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两者的辩证关系后,还需要重点诠释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特别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请您首先介绍一下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情况。
俞国良: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历经近百年发展,已形成整合化、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及全员化、全程化的特点。
整合化趋势体现在人员、部门及数据信息的综合,旨在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加强内外部合作,如拒绝毒品、药物滥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以及社工与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协作。信息化则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数据监测,助力精准决策。
专业化要求从业者具备专业资格,包括学位学习、实践经验及资格认证等,以确保服务质量。精细化则根据学生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如美国设立多层次心理辅导机构,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及心理辅导等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教育立法也更为精细,如美国政府针对农村儿童青少年出台心理健康服务政策。
全员化和全程化危机干预模式强调预防,要求全体教职工接受培训,以便尽早觉察学生异常,及时启动干预程序。此模式已在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实现,是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
总之,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综合服务体系、专业精细服务及全员全程干预,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