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希望特质的生成逻辑

作者: 杨婷 成云

摘要:在当今高度“内卷化”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的概率不断上升。如何缓解青少年消极情绪,使青少年保持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希望,成为当代热议话题。希望特质对于缓解抑郁与焦虑,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从希望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培养青少年希望特质的现实意义,揭示了青少年希望特质培养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培养青少年希望特质的方法,旨在为提升青少年希望水平提供建议。

关键词:希望;积极心理品质;动力思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5-0004-04

从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希望逐渐成为大家热议的积极心理品质之一。希望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当今高度“内卷化”的社会中,各个社会群体竞争日益激烈,许多青少年也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受害者”,深陷压力、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中[1]。改变青少年消极情绪状态成为当务之急。Snyder[2]指出,高希望者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完成任务目标,在遇到阻碍和困难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会设定不同路径来达成目标,思维灵活,将困难当作挑战,对未来充满信心,低希望水平的人则相反。因此,希望特质的习得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并对提高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缓解抑郁和焦虑、促进学业成就都有积极影响[3]。

对希望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些学者认为希望是一种情绪体验,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就是希望[4]。另一些学者认为,希望是认知过程,而非情绪体验,这种认知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找到达成目标的路径,还可以坚定个体追求目标的信念,情绪在其中仅起反馈作用[5-6]。与上述强调认知角色及关注情绪过程的视角不同,更多的观点认为希望是由多维结构组成的,包括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7]。例如,Fitzgerald Miller[6]认为希望是一种充满目的感、意义感的体验,也是一种基于现实和目标之上而产生的对美好未来的期望。Snyder[8]认为希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运动状态,包括确立的目标和目标达成的途径,以及追求目标所必需的动力思维,希望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一种思维和行为倾向。Snyder希望理论自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都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力,是当下最具代表性的希望理论。该理论具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及成熟的成人和儿童量表,探讨了高希望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9]。同时,该理论为培养希望特质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具有挑战性的环境。高希望者与低希望者在遇到障碍时会产生不同的路径思维,高希望水平的人所选择的策略比低希望水平的人更具有可操作性。动力思维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有完成期望目标的能力,与意志力类似。当人们遇到障碍或困难时,高希望者有更加积极的情绪,对任务充满热情,把压力当作前进的动力,低希望水平的人则相反。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缺失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利于目标的实现[8]。

在现有的研究中有关希望特质的研究较多,但针对青少年希望特质的研究相对较少,很难为青少年希望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应用指导。因此,本研究从Snyder希望理论出发,探讨如何提高青少年希望水平,以期为青少年希望特质的建立和提升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

一、培养青少年希望特质的现实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的第二个关键期,青少年身心不断发展,身体表现出成人特征,但心理还具有不成熟性。有学者认为,此时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常常独自思考问题。他们拒绝听取父母建议,但又想要父母的关怀,情绪时而温和时而狂躁,表现得非常矛盾、极端[10]。而且,当代的青少年还面临严重的学业负担和社会压力,导致近年来青少年发生抑郁、焦虑的概率显著提升。已有研究表明,希望与心理压力呈负相关,如果个体心中充满希望,就会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那么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就容易被积极情绪所替代[11]。因此,希望特质的培养对减少青少年抑郁、焦虑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二、培养青少年希望特质的重要性

部分学生进入校园后,往往随波逐流,缺乏学习动力,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更谈不上学习的激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被推着走”,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背诵课文,一两次考试成绩落后就全盘否定自己,追求学习结果而不看重学习过程。热爱学习、学习刻苦的总是极少部分。从希望理论的角度看,学生之所以陷入消极的学习状态,主要是因为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的动力,没有学习的希望。目标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支点,也是Snyder希望理论的支点。当具有较高的学习希望时,学生会产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会根据这个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充满激情、充实愉快的。当遇到阶段性挫折时,他们也会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因此,培养青少年希望,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青少年希望特质培养存在的困境

(一)希望教育的主体缺失

在对学生进行希望教育的过程中,主体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希望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的希望教育存在主体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重应试教育而轻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已发展了近三十年,但在我国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功利主义教育目的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重心仍倾向于应试教育。从人才供需关系的角度分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的取决于社会需求,而学校运行机制则取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的。在当下,社会对中学的“无声”的要求往往是学生考上名校。为了满足这种社会需求,学校通常偏重应试,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尤其是中西部和农村地区[12-13]。因此,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存在偏差,更谈不上重视学生希望教育。

2.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希望特质的意识。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业务水平的考核标准往往取决于学生的成绩,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目的都是提升学生成绩,从而达到评优评奖的要求,导致很多教育行为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3.家长缺乏希望教育能力。在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下青少年的家长大多数都是70后和80后,这一阶段的父母大多教育程度不高,也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愿意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家长较少。这导致很多父母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更缺乏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的能力。

(二)希望教育方法处于探索阶段

王馨蕊、邢艳艳和许燕[14]认为,希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希望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由于对希望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希望教育方法的研究较少。部分学者探索了一些希望教育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虽然团体心理辅导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希望水平,但该方法目前仅用于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能为其他科任教师提供参考,并且团体心理辅导对参与学生的同质性要求较高,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因此,要不断探索其他科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希望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四、培养青少年希望特质的策略

(一)从希望理论的视角培养青少年希望特质

1.建立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目标

根据Snyder的希望理论,希望的达成依赖于目标的选择,达不到目标就容易导致希望破灭。因此,如何为青少年选择恰当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选择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青少年应根据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目标,根据学生需求选择的目标会激发其奋斗的动力。第二,目标应具体化,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在不断发展中,极易受外界事物影响,抵制诱惑能力差,因此目标的设置应具体化。第三,选择有价值的目标,有价值的目标才具有追求的意义。

2.路径的选择要发挥元认知的调控作用

路径作为希望理论的构成部分,是达成目标的必要手段。选择一条合理的路径,有利于个体自信的激发,从而提升青少年希望水平。因此,青少年选择一条好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认知过程的监督、调控。青少年在设置路径时要充分发挥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作用。

3.通过自我效能感来提升动力思维

在希望理论中,动力思维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有完成目标的能力,与意志力类似。动力思维在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发挥着燃料的作用。因此,动力思维作为希望特质的构成成分,具有非常重要的驱动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任务的预先判断,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提高个体追求目标的信心。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希望呈正相关,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个体希望水平越高。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将有更强的心理动力。相反,如果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低,在目标的完成过程中,将会对目标的认知不清晰,缺乏实现目标的动力,导致希望水平较低。

(二)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家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一个孩子心理是否健全,往往取决于家庭。并且,在对孩子希望特质培养的影响因素中,教养方式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通过建立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提升孩子的希望水平。因此,不断建立、完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提高青少年希望特质的有效途径。首先,父母要发挥榜样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希望特质的获得存在代际传递效应,即父母的希望与孩子的希望呈正相关[15]。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时刻保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而达到言传身教的教育效果,使孩子受到父母的感染,对未来充满希望。其次,应改变传统的亲子关系,采用“朋友式”教育。与孩子平等对话,分担他们的痛苦,分享他们的快乐,从而让他们拥有希望和前进的动力。最后,父母应提高对孩子的关怀度。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忽视会负向预测个体的希望水平,并且导致孩子产生自杀倾向[16]。因此,父母应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度,多抽出时间来关心、陪伴孩子,从而让他们拥有希望。

(三)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提高青少年希望水平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过程中通过社会联系来缓解心理压力和提高心理健康的一种社会系统,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人、朋友、同学等,从性质上分为主观社会支持、感知客观社会支持[17]。已有研究表明,来自亲人、朋友的支持对希望品质的获得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依恋理论同样指出,在希望品质的获得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安全的依恋能够调动个体内部监管系统和执行系统,进而提高希望水平[18]。并且,安全的依恋会促进个体形成积极的社会互动模式,对待外部事物保持积极的认知倾向。当个体领悟亲人或同伴支持时,会促进关系的发展,使得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更可能激发内在潜能并寻找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从而提高青少年希望水平。因此,要努力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充满爱和希望的社会环境,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家人、朋友、同学的爱、信任和支持,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希望水平。

(四)提高希望教育意识,推动希望教育实践

对青少年进行希望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学校教育是学生希望特质获得的重要途径。在Snyder希望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学校希望教育意识,推动学校希望教育实践。首先,将科学方法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希望量表评估学生希望水平,为学生设置希望档案,定期对青少年希望水平进行评估与分析[19];另一方面,加强人文关怀,与学生建立信任与平等的关系,了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从而对症下药,帮助青少年建立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成功感,从而提高青少年希望水平。其次,发挥积极教育的作用,让希望教育走进课堂。已有研究表明,定期为学生开展希望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希望水平,降低考试焦虑[20]。因此,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加入希望内容,并且开发希望教育课堂及希望教育方法和手段,深入青少年希望教学方法研究,从而让希望教育融入课堂[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