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化原则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共鸣、接纳与成长

作者: 王雅

摘要:普遍化原则的应用在心理课堂中至关重要,它不仅帮助个体认识到所面临的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还能够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动力。探讨了在心理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普遍化原则,以减轻学生的负性自我评价,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希望,提高心理韧性,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普遍化原则;自我认同;同伴互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5-0020-02

普遍化原则是一种心理认知策略,它引导学生认识他们所遭遇的问题或情感困扰并非个体独有,而是广泛存在于人群中的共同体验。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体经历的普遍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并非孤立无援。当学生深刻意识到“并非只有我一个人痛苦”时,他们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得到显著改善。他们会更加开放地分享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从而在共鸣中找到支持和力量。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普遍化原则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并分析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如何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并促进自身的成长。

一、课前调查:激发共鸣感

课前调查能够帮助学生在正式的课程开始之前对自己的情绪和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一步骤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和自我表达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前调查,包括但不限于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日记记录和在线匿名反馈。这些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阶段及他们对隐私的需求。例如,对于年幼的学生,可以使用图画或故事讲述的方式来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对于学段较高的学生,则可以采用更为正式的问卷调查。 通过课前调查,学生能够发现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关于考试焦虑的调查可能揭示出,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前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紧张和不安。这种发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因为这打破了他们可能存在的“只有我这样”的错觉。当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感受是普遍的,他们将更有可能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感有助于减少学生的自我负面评价,帮助他们以更加积极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自己。

二、课堂讨论:降低羞愧感

讨论是课堂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公开、安全且不被评判的讨论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无须担心负面评价。这种开放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心理困扰的普遍性,而且还能显著降低他们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羞愧感。

例如,一位学生在努力学习后成绩并未显著提升,这让他感到自己学习能力不强,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羞愧感。在课堂讨论中,这位学生鼓起勇气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他发现,许多同学也有类似的经历和困扰,这种共鸣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他的感受是被理解和接受的。该生开始认识到,遇到心理困扰并不意味着失败,也不是一种异常,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通过讨论,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增强了面对困难的勇气,提高了心理韧性。

三、案例分享:增强自信心

在课堂中,通过分享那些成功克服类似问题的案例,尤其是学生身边的案例,不仅可以传递克服困难的经验,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信念——相信自己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他们可以,那么我也可以。”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某节课上,教师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位中考未能如愿以偿的学生上了中职学校,最初他感到失望和迷茫,但随后他以中职学校为新的起点,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一名名校硕士,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样的案例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因为它展示出,即使在遭遇挫折后,通过坚持和努力,也能够达到甚至超越最初的目标。当学生看到同龄人通过努力实现了目标,他们的内心也会涌现出一股力量,这种力量促使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够做到。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案例中主人公的心理资本,并引导学生将这些要素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四、团队合作:提升自我认同

教师让学生在团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责任,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不同于自己日常学习环境的生活。例如,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在团队项目中担任协调者的角色,而其他学生则可能在创意或执行方面发挥领导作用。这种角色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即便是表现出色的同学也有需要他人帮助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这种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是人类普遍的特征。这有助于学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减少自我批评。

例如,在踩报纸的游戏中,强壮的同学背起其他同学时,掌声响了起来;在折纸游戏中,有同学制作的作品获得了其他同学的一片赞叹。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还学会了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得新的观点和想法,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这些技能和经验将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促进自我成长,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应用普遍化原则的注意事项

第一,保持真实性。确保共鸣与可信度是普遍化原则的核心。分享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通过确保案例的真实性,我们能够建立起学生对辅导过程的信任,从而增强普遍化原则的效果。

第二,维护隐私。这意味着,在分享之前需要获得当事人的同意,或者确保案例的分享不会泄露任何可以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保护了个体的权益,也为学生树立了尊重隐私的榜样。

第三,鼓励多元视角。在应用普遍化原则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理解不同背景下个体可能有不同的体验和反应。这种多元视角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应对自己的问题。

第四,持续关注。教师需要持续关注每位学生的反应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心理辅导中获得必要的帮助。

本文深入探讨了普遍化原则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揭示了这一原则如何成为连接学生内心世界与外部社会的桥梁。它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力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并非孤立无援的岛屿,而是与广阔的社会海洋紧密相连的一部分。 普遍化原则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在逆境中寻找支持,如何在共鸣中汲取力量,增强了他们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这些经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引导他们在生活的旅途中更加自信和坚强地前行。

参考文献

[1]齐贵云. 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视野中的移情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夏学仓,高小惠,房少洁,等.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共情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健康教育,2024,40(4):321-325.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