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危险行为“防疏一体”的 积极教育策略探析
作者: 胡春梅 邓公明摘要:青少年危险行为危害其身心健康,导致其患病率、伤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家庭、学校和社会应三方联动,实施 “防疏一体”的积极教育策略,预防青少年卷入危险行为,有效疏导危险行为。首先,家庭应科学认知、理性接纳子女的危险行为,为子女树立正性行为榜样,提高子女的生活技能。其次,学校应全方位开展危险行为教育,科普危险行为知识,坚持积极教育观,将危险行为筛查系统化和机制化,同时在心理课、体育课中融入危险行为教育。再次,社会应多途径发力,严把媒体审核关,充分利用网络、AI技术等加强危险行为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整体推进“防疏一体”的积极教育,提高危险行为教育的有效性,共同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关键词:危险行为;“防疏一体”;积极教育策略;三方联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30-0010-07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青少年期是个体一生中健康状况相对较好的阶段,但最近几年来,青少年群体中疾病和伤亡现象高发,主要原因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危险行为较之前增多了[1]。危险行为是世界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还与其成年后患病、做出犯罪行为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例如,吸烟率增幅为50%,吸烟率为6.9%,尝试吸烟率为19.9%[2];中学生饮酒率为60%,醉酒率为9.9%[3],大学生暴饮率为42.68%[4],大、中学生能量饮料饮用率分别为50.1%、30%[5-6];大、中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6.1%、4.1%[7-8],网约性行为发生率增加。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大、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4.7%、16.3%[9-10];大、中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检出率为40%~50%[11-12]。
目前,青少年危险行为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采取措施杜绝或减少危险行为。例如,相关管理部门要求香烟外包装上标注“有害健康”,学校明令禁止学生吸烟、饮酒等(一旦出现,将给予相应处分),家长引导和监督子女远离危险行为等。这些措施基本秉持的是“堵+减”的教育思路,即从“堵”的角度“减少”危险行为发生。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但难以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自发远离危险行为。因此,本文建议调整教育思路,在积极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网络时代青少年危险行为的新特点,构建“防疏一体”的积极教育策略,即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激发青少年调控危险行为的主动性,从而有效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率,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危险行为的概念及类型
危险行为是指明知需要付出较大代价或有失败风险,仍付诸实施,给自身的健康、完好状态乃至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13],主要包括消极(适应不良的)危险行为和积极(社会可接受的)危险行为两类[14]。
消极危险行为指不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或带有犯罪性质的危险行为。消极危险行为主要包括物质成瘾行为(吸烟、饮酒等)、精神成瘾行为(网络成瘾、赌博等)、非婚性行为、故意伤害行为(自杀、自残、校园暴力行为)、饮食危险行为(不健康减肥、不吃早餐等)[15]。
积极危险行为指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的、经过一定训练、采取一定保护措施、能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危险行为。这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有研究者对此开展了调查,认为积极危险行为主要包括极限运动、棋牌类运动、刺激游乐项目、观看惊险影片、听摇滚乐等[16]。
三、青少年危险行为“防疏一体”积极教育策略构建的必要性
(一)危险行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消极危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其成年后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危害。
1.直接危害
(1)生理危害。卷入消极危险行为会直接危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例如,吸烟、饮酒会影响大脑发育,对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损害,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对其消化系统、肝功能产生严重危害[3,17]。过多使用手机上网会导致青少年生理节律混乱,诱发睡眠障碍,降低睡眠质量,直接减少运动时间,增加肥胖的风险;上网时间长的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更高[18-20]。自残、自杀等故意伤害行为会导致身体受伤或残疾,甚至死亡[21]。过早发生非婚性行为会导致性病和艾滋病在青少年中传播,女生非意愿妊娠后通常会选择不安全人工流产,影响生殖健康[22]。
(2)心理危害。危险行为具有聚集出现的特点,会影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当青少年卷入一类危险行为之后,其自控力会降低,更易卷入其他类型的危险行为[23]。实施暴力行为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使其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而遭受暴力会使被施暴者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及自我价值感低、人际关系不良、自伤行为高发等问题[24]。过多使用网络会导致青少年日常认知失误增加,记忆力下降,抑郁、焦虑频发,影响生活和学习[18,25-26]。过多卷入吸烟、饮酒、上网等危险行为,容易引发烟草、酒精、网络依赖,导致成瘾行为。
2.间接危害
危险行为直接对青少年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产生负性影响,会增加其成年之后患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疾病等的概率。卷入危险行为还会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使其出现负性情绪增多、人际交往不良、不良行为聚集、攻击性高等问题,甚至出现危险行为成瘾。这些可能会使其成年后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治安和家庭稳定[27]。
(二)现有危险行为教育效果不理想
虽然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来降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但这些措施主要围绕消极危险行为开展,很少涉及积极危险行为。此外,由于一些教育者对危险行为缺乏科学认知,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
1.缺乏系统、全面的危险行为筛查工具
通过筛查识别出具有高危险行为倾向性的青少年,在其还未卷入危险行为之前对其进行教育,能从源头阻断危险行为,提高危险行为教育的针对性。目前,虽然有针对某类危险行为的筛查指标,如将感觉寻求人格特质作为自杀行为的筛查指标[28],但还没有系统、全面的筛查工具,不利于危险行为早期预防和后续干预工作的开展。
2. 持“堵+减”的教育思路,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危险行为,当前的主要做法是,一方面,从“堵”的角度采取各种措施,明令禁止青少年卷入危险行为;另一方面,从“减”的角度对已经卷入危险行为的青少年进行干预,以减轻危险行为的负面影响。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难以调动青少年远离危险行为的主动性。
3.缺少全面、系统的危险行为教育策略
国外已对青少年开展了系统的危险行为教育,而我国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29]。国外这方面的教育主要从个体教育和环境教育两个方面入手:个体教育主要是对危险行为高发个体开展药物治疗、体育运动干预等[30-31];环境教育主要是对导致危险行为发生的环境因素进行干预[32]。在我国,虽然围绕网络成瘾、自杀自伤、校园暴力等形成了较成熟的教育措施[33],但对吸烟、饮酒、自伤、非婚性行为等的教育力度不够,多是在安全教育、德育工作中零散开展,还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危险行为教育策略。
(三)积极教育能提高危险行为教育的有效性
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领域,提倡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积极心理品质和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弥补个体的不足和缺失,帮助个体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全面教育目标的实现[34]。近年来,诸多教育者将其运用于学校教育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在管理及教学实践中融入积极教育,学校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指导教师优化学生观,与学生积极互动,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35]。(2)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36],发现心理问题的积极意义,关注学生心理的积极面,通过开展积极心理训练、开设幸福选修课等促进学生优势特征的发展[34]。
并非所有青少年都会卷入消极危险行为,大部分青少年都可以顺利、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思路,从积极教育的视角,关注青少年好的一面,围绕“是什么可以使得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从成长环境的角度开展危险行为积极教育[37],构建“防疏一体”的积极教育策略。
青少年危险行为“防疏一体”的积极教育策略相较于传统危险行为教育策略,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持全面的“危险行为观”
“防疏一体”的积极教育策略引导大众理性认识危险行为,既关注消极危险行为,也关注积极危险行为;既看到危险行为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看到合理引导其参加积极危险行为能够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如自尊、创造性等)的养成。
2.预防为主,积极疏导
(1)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力量加强对危险行为种类、危害、成因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开发危险行为筛查识别技术和工具,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危险行为,促进其自控力、自律性的发展,筛查出高危险行为倾向性的青少年并及时对其开展预防教育,从源头阻断危险行为的发生。
(2)对卷入危险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疏导,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开发积极行为训练技术、工具、活动等,多途径开展危险行为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预防危险行为的发生。
四、三方联动,实施青少年危险行为“防疏一体”的积极教育策略
(一)家庭:科学认知,积极疏导,榜样示范,提升生活技能
1.科学认知,积极疏导
(1)科学认知、理性面对子女的危险行为。家长要认识到青少年危险行为与其感觉寻求需要增加、自控力不足有关[37],他们会对吸烟、饮酒等产生好奇,是因为自控力不足、追求新异刺激所致。家长要理性面对子女的危险行为,认识到子女并非品德不良、行为不端。要结合子女卷入危险行为的原因,对症下药,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2)丰富家庭休闲活动,积极疏导子女的危险行为[38]。家长要结合子女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丰富的家庭集体休闲活动,如艺术欣赏、旅游、棋牌类游戏、体育运动等,在和子女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其通过积极行为获得新异的体验,增强自控力,提升自尊、自信等积极品质,自觉远离吸烟、饮酒等消极危险行为。
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正性行为榜样
(1)减少家庭冲突,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良亲子关系、过严管理、频繁体罚等会使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支持,父母婚姻关系不佳、长期冲突会使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因素使青少年无法习得解决问题、应对压力的技巧,更易卷入吸烟、饮酒、暴力等危险行为[39-40]。因此,父母应维持良好的婚姻关系,尊重子女,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这有利于青少年养成乐观、自信、开朗的性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减少卷入危险行为的可能。
(2)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正性行为榜样。家长应加强自身行为管理,避免子女因模仿父母而卷入危险行为。
3.提升青少年的生活技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里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即个体采取积极行为,有效处理生活中的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包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创造性思维、决策和问题解决、缓解压力的能力。它是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拥有良好的生活技能可以降低危险行为的发生率[41]。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子女的生活技能,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有意识地引导子女自我反思,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悦纳自我;注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呵护子女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子女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