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体系建设
作者: 王学东 马晓琨[摘要]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层次上移,职业本科应运而生。由于职业本科概念边界不清,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目标不清晰、向普通本科路径漂移、忽视职业教育类型等问题。兼顾目标定位的时代性、类型定位的职业性、层次定位的专业性、规格定位的差异性,职业本科高校应该培养高度适应职业需求,能创造性解决实践问题的复合型、发展型、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本科高校应坚持重技术、重实践、重发展的理念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重构“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能力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推行“一群一院”协同育人模式,提升“三教改革”质量,建构凸显职业本科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王学东(1976- ),男,山东宁津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教授;马晓琨(1978- ),女,河北正定人,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副教授。(河北 邢台 05403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5-0021-07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层次的上移,综合性强、复杂度高的职业岗位从业者需要长学制进行培养,职业本科教育应运而生。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类型的本科层次,顺应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目前,国家正在稳步推进职业本科建设,未来将有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职业本科高校建设围绕“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然而,现有政策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解读尚不清晰,关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指导尚不完备,职业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定位不清晰、向普通本科的路径漂移、忽视职业教育类型等问题。因此,如何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建设凸显职业本科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关乎职业本科高校的办学质量,是培养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由于欠缺职业本科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职业本科高校一方面可能不自觉地向普通本科办学定位看齐,人才培养定位过分强调学术,导致职业本科的“学术漂移”;另一方面可能因职业教育办学路径和惯性依赖,人才培养定位达不到本科层次要求,导致职业本科无法与高职专科形成有效区分,办成“四年制专科”。因此,职业本科高校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边界,从目标、类型、层次、规格要求等方面全角度多维度地综合考量定位。
(一)目标定位:突出时代性培养职业高适应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高校指引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组织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产业生产基础性技术,单一重复的技能被机器替代,人类胜任的职业工作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和转型升级程度差异客观地要求职业教育提供多种规格、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本科承担着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仅从制造业来看,未来超过50%的岗位需要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到本科水平。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新变革,职业工作复杂性和综合化趋势、组织资源加速重组、职业岗位快速更迭,要求从业者具备创新、沟通和思考的基础能力,具备跨领域知识和多元技能胜任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具备适应职业角色转换和可持续发展的拓展能力。
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要把握好时代对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动态需求,以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为导向,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准确找到职业本科专业对接的需要长学制培养的职业岗位群,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胜任能力,重点培养更好适应时代职业需求的人才——职业高适应型人才。职业高适应型人才就是以职业工作的胜任能力为核心,同时具备适应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变化的学习能力,能快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更好适应未来职业变化,并为社会带来价值的职业人才。
(二)类型定位:保持职业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按照通用的人才分类,社会人才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说法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最初培养“技术型人才”,再到“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最后确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无论是哪种说法,职业性、实践性、一线性均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职业本科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在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同时,还要兼顾本科教育的层次地位。职业本科就是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技术人”,同时注重培养职具备业核心素养的“职业人”。
职业本科教育有别于其他本科教育,遵循工作体系逻辑,以职业胜任能力为目标,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不断提升与拥有先进技术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契合度、服务贡献度,坚持产教融合办学主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向职业工作的技术应用,利用技术改造世界的人才类型,其承担着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
(三)层次定位:凸显专业性培养能力增值型人才
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应该彰显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着眼于“高层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对于“高层次”的内涵,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例如,吴学敏认为,职业本科人才应体现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五方面的高层次特征;方泽强认为,高层次体现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场技术问题,而且具有高水平的操作和应用能力。李政认为,高层次应该表现为技能人才的专业性。可见,学界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高层次”的理解基于“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专注于职业胜任能力价值和水平的差异性,凸显胜任职业工作的专业能力。
与高职专科相比,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高层次不应仅局限于培养时限的加长,更应体现在培养质量的提升和能力水平的价值变化上。一方面,体现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专业性。职业本科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跨界复合的素质和能力,能胜任复杂度高、综合性强的职业工作,能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做到“沉下去、留得住”,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体现人才能力价值的增值发展空间。随着产业技术数字化程度、生产设备复杂和精密程度的大幅提升,拥有跨界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发展型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应该注重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潜力,注重通用素质和社会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升职业能力增值发展空间。
(四)规格定位:彰显差异性培养创新发展型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分化,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是彰显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集中表现。职业本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彰显人才的价值性和差异性,强化人才培养的辨识度。从国际视野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为基本定位。例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强调能借助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在生产中应用理论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澳大利亚的TAFF学院强调培养学生某一行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跨行业或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包括高级思维和理论知识在内的高级关键技能。
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征,注重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建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矩阵框架,强调知识服务于职业胜任能力,要求拥有职业综合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知识和多元能力;素质服务于未来发展和学校特色,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保持增值发展的动力和空间。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中的知识维度,相比高职专科,应该加大培养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知识比重,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知识维度至少包括学科系统知识、职业情境知识和工作程序知识三类知识。学科系统知识是职业本科专业相关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帮助学习者构建体系化的理论,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职业情境知识是职业本科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实践情境;工作程序知识是职业本科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程序和过程知识。其中,职业情境知识和工作程序知识是帮助学习者建立职业工作的典型情境与流程的知识基础。能力维度应该围绕职业适应性,着力打造数字化、专业化、社会化三类能力。素质维度应该基于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构建创新、发展和品德三方面素质。知识、能力、素质的精准定位需要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提炼、总结与升华,彰显职业胜任力的价值性。
二、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理念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围绕人才培养定位,整合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要素和资源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通过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序化和管理调控,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功能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要素及其关系形成人才培养结构,且实现职业本科教育功能的一种系统,其建设的关键在于职业本科教育要素的提质升级及其关系的组合和维护。
(一)重技术:教育要素全面提质赋能
职业本科教育与技术有天然联系,现代工程技术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注重技术,尤其是代表产业前沿的先进性技术。职业本科致力于培养将系统化技术理论融会贯通,在真实职业实践情境中能熟悉应用复杂技术,并能够创造性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要素拥有先进技术基因,教育条件能有效支撑产业先进技术的学习。然而,自2003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技术应用型”调整为“高技能人才”以来,职业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提倡理论够用为度,过分强调单一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当前教育要素和条件不利于支撑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本科高校在扎根职业教育类型培养人才的同时,需要聚焦技术的先进性和前沿性,注重教师、实训条件、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合作企业等要素的提质升级。
一方面,注重先进技术与职业教育要素的融合。着力建立先进技术的引入机制,与产业链头部企业合作,关注前沿人才需求,及时跟进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共同开发产业先进技术课程,增设跨学科选修课程模块,建构复合交叉的课程体系。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有机衔接,联合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开发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本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加大师资队伍的“引培育训”力度,引进技术技能大师、行业领军人物,培养技术应用研发和实践能力强的专家型教师,强化教师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创新服务水平的培训,注重技术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另一方面,用技术赋能教学条件,提升高校信息化水平,增强技术创新应用平台建设。聚焦产业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确定以技术为核心的交叉学科领域,坚持研究团队、实验平台等方面的校企共建路径,搭建高水平技术学科研究平台,产出一系列高水平技术应用成果,着力实现学科方向技术化、项目载体课程化、支撑条件数字化、研究成果应用化。
(二)重实践:守正创新深化育人实效
职业本科高校需要坚守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本质,强化实践育人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的实效,注重高水平成果的打造。职业工作胜任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不可言明的隐性知识基础之上,浸润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中,并通过做中学而获得。因此,职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与产业头部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创新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让学习者充分接触真实的职业工作实践,通过典型职业情境和技术应用研究的项目化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积累学生实践经验,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性。
一是加大职业本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产业头部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育人关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整合与改革,实行工程(企业)实践四年不断线,为培养学习者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的能力创设真实的产业实践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