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作者: 罗希 刘松林
[摘要]2022年“双高计划”迎来了中期检查,通过对185家“双高”院校中期绩效的自评报告进行汇总分析来看,在师资队伍结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技术技能大师、教师发展中心及培训体系、教师评价及分配机制的建设中,学校类比专业群类院校建设成果表现得更好,尤其是学校A类、B类的建设成果较为突出,但在行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的建设中专业群类院校表现更佳。同时,也发现“双高”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缺乏系统规划、师资结构失衡、专业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较弱等问题。因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发展规划;瞄准建设目标,完善师资结构;强化能力提升,完善培育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持续动力。
[关键词]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自评报告;“双高”院校;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罗希(1985- ),女,福建宁德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福建 福州 350007)刘松林(1961- ),男,江西永丰人,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福建 福州 350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A190096,项目主持人:刘松林)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2-0092-09
2019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正式启动。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工作启动。师资队伍建设是“双高计划”十大建设任务之一,是支撑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的重要因素,基于“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自评报告研究三年来“双高”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非常有必要。
一、研究的准备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拟以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遴选的197所“双高”院校为研究对象,研究文本选取“双高”院校上传至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的“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自评报告。但其中有12家“双高”院校上传的绩效自评报告存在无法下载或无法正常显示的问题,所以本研究最终选取了185所“双高”院校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双高计划”要求“双高”建设纵向有学校和专业群两个层面的建设任务,横向涵盖“加强党的建设”“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等十大建设内容的多个方面。《通知》明确了此次中期绩效评价的重点是“各建设单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落实情况;承担改革发展任务和发挥引领作用的成果成效……项目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资金到位和执行情况等”。根据以上两个文件的要求及研究需要,本研究通过分析185所“双高”院校提交的中期绩效自评报告,围绕建设方案与任务书的落实,重点检视了三年来学校层面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
(三)理论依据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比较成熟。德国学者韦唐(Evert Vedung)在《公共政策和项目评估》一书中提出了政策评估模式的系统分析框架,将评估模式分为效果模式、经济模式和职业化模式。其中,效果模式是比较常用的评估模式,包含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评估、综合评估。本文采用效果模式中的目标达成模式为评估模式。目标达成模式首先要明确政策的含义,将政策目标转化成可测量的客体,然后再测定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这种模式以政策目标作为评估的标准,来评估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四)研究方法
1.建立分析框架。根据“双高计划”要求,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分解为七个方面的内容,即师资队伍结构、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技术技能大师、高水平兼职教师、教师发展体系、教师评价机制建设,每一方面选取若干能反映其建设成就的观测指标。
2.数据采集。数据采集以自评报告中学校层面关于“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任务及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数据资料为主,同时挖掘分散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高地、创新服务平台等其他九大任务及贡献度中,能反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数据资料。对数据资料不全的部分,通过查阅该学校网站获取数据资料予以完善。
3.分类比较。由于学校样本数量太大,本研究对观测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加权平均,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比较分析:一是学校类与专业群类院校比较;二是学校类、专业群类院校内部各类别比较;三是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特别突出的学校与问题比较严重的学校比较。
二、“双高”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一)师资队伍结构建设成效
1.生师比。从自评报告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和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师比分别为12.55∶1、14.7∶1,高于教育部提出的优秀生师比16∶1的标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师比分别为16.3∶1、16.81∶1;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生师比为17∶1~18∶1;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没有报告本校的生师比。
2.高级职称占比。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高级职称占比分别为59.1%、49.3%、45%,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职业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高级职称占比分别为43%、42.3%、40.2%,还有一大部分院校教师高级职称占比在40%以下,甚至有的占比只有33%。
3.硕博士占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师硕博士占比分别为 91.7% 、89% 、87% 、85.2%,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等院校教师硕博士占比为80%~85%,还有一大部分院校教师硕博士占比为70%~80%,甚至有的低于60%。此外,部分“双高”院校的博士占比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博士占比为63.46%、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为36.3%、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为13.26%。
4.“双师型”教师占比。“双师型”教师占比为90%以上的院校有20所,占比为85%~90%的院校有18所,占比为80%~85%的院校有11所,占比为75%~80%的院校有3所,占比为70%~75%的院校有5所,占比为65%~70%的院校有5所,占比为60%~65%的院校有1所,占比为51%~60%的院校有3所。
(二)专业群带头人建设成效
专业群带头人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人员。“双高计划”也提出要“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根据自评报告,本研究选取了国家级名师、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行指委委员等作为体现专业群带头人的行业权威、国际影响指标,运用加权平均法比较各类“双高”院校专业群带头人建设成效(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学校类专业群带头人中“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名师、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及教育部行指委委员的加权平均数是高于专业群类院校的,这表明学校类专业群带头人的建设成效比专业群类院校好。同时,学校A类、B类的专业群带头人的建设成效明显优于学校C类和专业群类院校,学校C类与专业群A类院校该项均值相差不大,但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及国家级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关键指标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依据自评报告,专业群A类的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个指标上表现优秀,专业群A类的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有不错的成绩。但学校A类有4所、学校B类有14所、学校C类有21所缺少关键指标,专业群类院校关键指标信息缺失更多。
(三)骨干教师的建设成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职院校要“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作为落地的措施,“双高计划”提出要“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这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立”起来的关键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在这一类教育中区别于中职教育的关键所在。根据自评报告,本研究以国家级纵向课题、专利、发明专利、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数量,以及专利转化收入、横向课题(含技术服务)与科研经费到账数量为主要指标,运用加权平均法统计得出各类院校骨干教师建设成效相关指标的平均值(如下页表2所示)。
从整体上看,从学校A类到专业群C类院校的国家级课题、专利、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加权平均数基本呈现出从高到低的分布形态,特别是学校A类、B类的院校大大优于专业群类院校。同时也可看出,学校C类与专业群A类院校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甚至在一些指标上明显低于专业群A类院校。
从科研与技术服务收入看,整体趋势基本呈现出从多到少的分布特点,学校A类院校校均收入达到4280.85万元,而专业群C类院校校均收入只有1127.69万元,相差很大。学校类院校科研与技术服务总收入高于专业群类院校,体现了学校类院校骨干教师在技术研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方面的能力更强。
(四)技术技能大师的建设成效
2013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指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要功能是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技能大师工作室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双高计划”提出要“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这也体现了高职类型教育的重要特点。根据自评报告,本研究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技术能手及大师数量为主要指标,运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得出各类学校技术技能大师建设的平均数。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和国家级技术能手、大师指标上,学校B类成绩突出,加权平均数分别为1.5;学校A类仅次之,加权平均数为1.3,学校C类、专业群A类为0.56,专业群B类、C类为0.51。
(五)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建设成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双高计划”指出,要“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这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重要特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体现。根据自评报告,本研究以聘请省级以上产业导师、产业教授、技术能手、首席技术、高技能领军人才、青年工匠、杰出工匠等作为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为主要指标,运用加权平均法统计各类院校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的平均数。学校A类为0.9、学校B类为2.4、学校C类为0.7,专业群A类为2、专业群B类为1.48、专业群C类为2.62。
由此可见,专业群类院校在聘请省级以上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等校外教师方面比学校类院校的平均分高,说明专业群类院校在聘请优秀兼职教师上做得更好。另外,结合师资队伍结构情况可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即专业群类院校师资数量不足,专业群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不尽如人意,因此,积极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达到教师数量与质量上的平衡。从两大类院校的内部看,学校B类、专业群C类院校在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方面较其他类别做得更好。
(六)教师发展中心及教师培训体系的建设成效
“双高计划”把建设教师发展中心作为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并提出要“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搭建教师发展中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教师发展体系,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根据自评报告,本研究以教师发展中心、“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培养平台数量及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竞赛获奖人次作为考核指标,并运用加权平均法得出他们的平均数(如下页表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