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路径研究
作者: 刘红晓[摘 要]文章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的描述,概括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念,探索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路径:通过外部环境的熏陶,让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通过开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理论课程,让学生得到系统学习的机会;通过开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践课程,让学生得到与自身文化交融、碰撞的契机。传承路径研究旨在让学生形成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并最终内化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文化认同;高等教育;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048-0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各民族人民创造并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承载各个民族独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的民族文化既是各个民族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及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原生环境的改变,正经历着不断衰落及消亡的过程[1]。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今天,如何切实有效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新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多元社会的诉求[2],而且是中国文化事业建设的诉求,更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诉求[3]。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编写的《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认为,文化规定了人如何与自然、与周遭的物质环境发生联系,文化决定了人如何看待人与地球、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文化决定了人对其他生命形式(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的态度[4]。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的描述可以看出,文化的形成不仅与周遭的环境有关,而且与人的思想活动有关。因此,一个特定文化的形成必须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外部环境,并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形成具有共同信仰、道德、习俗等的民族群体,同时,该群体通过有针对性的民族文化的传递,让民族成员获得必需的生存、生产经验及各项技能。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某个民族所特有的既包括具体化的外在行为和物质形式,又包括内在化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路径
文化的形成与周遭的环境有联系,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路径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其一,创建一个能让学生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的外部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是指由少数民族的图腾、建筑等客观存在的生活品所营造的环境。人文环境则是少数民族的生活氛围,即节庆活动、宗教仪式等形成民族性格的环境。其二,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在高校的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让学生从理论层面上了解这些文化,加深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文化既包括某一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又包括在某一区域内很多个少数民族共有的文化。实践课程:在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了理论层面的了解后,让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真正感受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将在学校营造的少数民族环境中感受到的、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和自己在少数民族地区切实体会到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并通过与自身文化的交融、碰撞,最终内化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一)外部环境
1. 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由少数民族的图腾、建筑、服饰等客观存在的生活品所营造的环境。为营造高校中少数民族氛围的物理环境,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建造少数民族博物馆的方式。每个学校会结合自身所在地域的特色、教师的科研优势及学校设置的专业,创建不同类型的民族博物馆。
广西科技大学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与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联合研究苗锦的文化生态与生产性保护,其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因此,广西科技大学打造了苗锦文化研究与展示中心(见图1)。该中心以广西柳州融水苗族的织锦为研究主体,纺纱、织布、织锦、蜡染及苗族常装、盛装都有展示。该中心不仅是学生学习苗族服饰文化课程的基地,而且是教师的科研基地。该中心会定期聘请苗族织锦、刺绣、芦笙等传承人给全校学生讲授苗族文化及其技艺。
贺州学院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州位于湘、粤、桂交界地带的“南岭走廊”核心区域,地理位置独特、族群结构复杂、文化遗产丰富,是进行原生态族群文化研究极宝贵的田野考察点。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再加上学校研究民族文化的教师们的共同努力,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8个专题展示厅和4个资料库的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见图2)。8个专题展示厅分别是生产生活与民俗文化展厅、契约文书展厅、钱币矿冶展厅、木雕展厅、灯具展厅、石雕展厅和耙文化展厅。4个资料库分别是南方族谱中心、周敦颐理学资料库、地方特色文献资料库、古籍资料库。该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为学生学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因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革,招生难度逐渐加大,学校领导意识到只有找到自己的专业特色并打造出一定的知名度,才能吸引学生到高职院校就读。刘洪波副校长带领的教学团队,从报考最多的建筑类专业着手,结合柳州三江侗族独特的建筑文化及学校教师们的科研方向,最终选定以侗族木结构营造为特色开展教学及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侗族木结构营造领域已小有名气,并在校内建造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博物馆(见图3)。该博物馆不仅有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的小实物模型,而且在博物馆外的空地上建立了一座真正的鼓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侗族木结构营造环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学习少数民族的木结构营造技艺。
2. 人文环境
(1)营造高校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
营造高校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一般采用建立学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坊、学生社团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工作室的方式。例如广西科技大学建立了广西民间蜡染艺术实践工作坊,学生通过研究苗族的枫香染,设计并制作了一些蜡染服饰品,这些作品在第五届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活动中获得了三等奖。由一群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一个设计开发团队,他们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他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和反思的过程,并在实践中逐渐加深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很多汉族的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很强跨文化能力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然而,仅仅靠少数人在高校中营造孤立的少数民族人文环境,影响比较小,还不能形成学生学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真正的人文环境应该包括少数民族的生活氛围,即节庆活动、宗教仪式等形成民族性格的环境。因此,高校人文环境主要依托学校所在地区的大环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2)依托高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影响
只有营造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氛围的外部人文大环境,让学生深深地融入其中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吸引学生学习及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广西科技大学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主要有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期间,广西每个市、县、村、寨都会举办各种活动欢庆节日。同时,壮族和瑶族还有歌圩节,侗族还有花炮节,苗族还有古龙坡会等节日。各个节日期间,柳州市会组织少数民族传承人在文庙、市民广场、龙潭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及免费技艺传承等活动,部分大学生会成为活动的志愿者,而多数不是志愿者的学生则会参与这些活动,在热闹的活动中,他们能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很多学生因此愿意融入其中学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积极传承。
(二)开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
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想法,因此,高校可以开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类课程,对学生加以引导,进一步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开设的课程可以有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程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调研实践类课程。
1. 开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理论课程
开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理论课程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要注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吸引学生主要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性。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以汉族学生居多,因此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上,需要提炼出其独特的文化,特别是与汉族文化差异较大的文化。学生在学习这些文化的时候能感受到不同文化对自己生活理念、价值观念等产生的冲击,而这也是一个自身文化与他文化互相碰撞、冲突、交融的过程。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侗族木结构营造作为本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古侗族就生活在闭塞的大山中,与外界联系较少,所以侗族的所有建筑物,无论是象征他们种族的鼓楼、为村民遮风挡雨的风雨桥,还是每家每户的吊脚楼,都是就地取材,用大山中最多的杉木建造而成。因为没有铁钉之类的辅助工具,侗族的建筑全部都采用木榫衔接。鼓楼错综复杂的斗拱支柱,以杉木开槽穿榫连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不隙,严谨牢固,经风霜、历风雨,百年不倒。侗族神奇的建筑师们仅凭一根丈杆、一支笔,就能将巍峨的鼓楼建造起来,着实是鬼斧神工。这种木结构营造技术与现今的钢筋混凝土建造技术完全不同,对学生的冲击力很大,因此,学生就会产生一探究竟的念头。这种文化比较教学法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要注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性。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因为生活在多雨潮湿的大山中,所以多依山而建吊脚楼,一楼圈养牲畜,二楼住人。吊脚楼相同的建筑结构、聚集方式等形成了南方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性。吊脚楼主要是以血缘关系聚集,楼与楼之间通过楼厅或者晒台连接在一些,既有每家每户的独立性,又有叔、伯、兄、弟之间的联系性。这是一种相对私密安全的生活环境,孩子在楼间跑跳玩耍,不会产生怕人的心态,因此,这种聚集方式不仅可以养成人们的集体意识,而且是少数民族人民热情好客、淳朴敦厚性格养成的主要原因。但这里所说的共性是指部分少数民族之间的共性,其与汉族之间仍然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
将差异性和共性提炼出来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2. 开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践课程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从理论层面上了解了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想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一个少数民族进行实地考察,要住在村民家,真正感受少数民族村寨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及各类节日庆典活动所蕴含的民族特性。这样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可以将学生在学校少数民族文化环境中感受到的、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和自己在少数民族地区切身体会到的相结合,形成自己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并通过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交融、碰撞,最终逐渐内化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三、结论
课程组通过外部环境如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活动及高校刻意营造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兴趣;再配合高校开设的少数民族文化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最后通过开设的实践课程将学生带到少数民族地区让其亲身感受,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路径。
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既是培养学生修养、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5]。文化与教育是水乳交融的,教育通过吸收文化的精髓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养分,文化也可以通过教育得以传承和创新。而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有机整合,更是响应2017年我国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号召。本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传承路径的探索,是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模式的有益尝试。
[ 参 考 文 献 ]
[1]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3-21.
[2]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16.
[3]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22-133.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3.
[5] 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0-56.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