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与地质地貌学实践教学的融合
作者: 孙则朋 雷勇 杨永胜 倪月 吕春娟[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而野外实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载体。文章以地质地貌学野外实践教学为例,采用多元化融合的方式,将实习区特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探索红色文化进实践课堂的实践育人新模式。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拓展实践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地质地貌学;嶂石岩地貌;野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077-04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2021年,山西省教育厅发布了《山西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强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打造彰显山西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且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是现阶段高等学校专职教师亟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3]。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积淀了宝贵的、地域特色明显的红色革命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结束时强调:“山西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闻名中外,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山西发展提供精神力量。”[4]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实践,不仅是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对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
本文结合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质地貌学野外实践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红层地貌野外实践教学,用好红色资源,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合力育人新格局,推动实践育人高质量发展。
一、思政融入实践教学设计
山西农业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高校,传播行业文化、凝聚行业精神是其重要使命与职责。实践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它在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意义。山西农业大学的地质地貌学实习内容涉及矿物与岩石、地质构造、地层演化和地貌演化等多个方面,实习地点涉及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镇和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实习地所在区域可以开展专业的地质地貌实习,当地黄崖洞兵工厂展览馆和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等富有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因此,应因地制宜地深入挖掘实习区域所蕴含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红色精神等思政育人元素,利用野外实践教学机会,使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同向同行,形成良性循环,产生“1+1>2”的效果。基于以上教学理念,山西农业大学地质地貌学课程在实践教学设计上形成了“专业知识”融合“红色文化”的思政育人知识体系框架(见图1),使学生产生文化共识与文化认同,力争打造独具山西本土特色的思政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习区域及实习内容
山西的红层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其形成的地质时代跨度大,从古元古代滹沱纪至新生代第四纪均有发育,其岩性主要以碎屑岩和泥质岩为主,沉积环境复杂多变,二叠纪以前以海相沉积为主,之后均为陆相沉积。山西红层形成的地貌类型多样,既有由二叠纪—三叠纪红层地层构成的类似陕北地区的丹霞地貌和由中元古代地层形成的具有“赤壁丹崖,绵延不断”特征的嶂石岩地貌,又有由新生代松散沉积物构成的黄土地貌,其形成的地貌类型多与所处的地质构造及地理位置有关。本课程实习选取了独具特色、地质实习教学资源丰富的黎城县黄崖洞和左权县麻田镇的嶂石岩地貌区作为地质地貌野外认知的实习地。
(一)黎城县黄崖洞嶂石岩地貌
黄崖洞嶂石岩地貌位于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镇赤峪村黄崖洞风景区内,海拔1500~2000 m,嶂石岩地貌区南北长约5.4 km,东西长约4 km,地貌出露面积约20 km2。嶂石岩地貌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厚层条带状石英岩状砂岩[5]。黄崖洞景区内独特而壮观的嶂石岩地貌仅在山西、河北和河南交界处发育,且以此处最为壮观,与举世闻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处地质遗迹景观丰富、奇特,拥有峡谷、峰丛、象形石、天然洞穴等地貌景观。野外实习涉及矿物与岩石识别,沉积岩形成过程,断层、节理构造现象的认识,流水地貌、砂岩地貌、风蚀地貌等内容。
(二)左权县麻田嶂石岩地貌
麻田嶂石岩地貌位于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周边,分布面积约6 km2,出露地层包括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状砂岩、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红色泥岩夹砂岩,偶夹碳酸岩岩层[6]。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麻田地区山体发育大量圆柱状、塔状山峰,高低错落,层峦叠嶂。巍峨雄壮的山体和气势磅礴的清漳河水相呼应,更加显示出山体的恢宏、博大。该嶂石岩地貌除了典型的赤壁丹霞,还有大型象形石,同时也伴生河流地貌等地貌景观。通过对这些典型地貌的观察,可加深学生对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流水作用)的理解,将地质学思维方法论贯穿其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实习区红色文化资源
(一)黄崖洞兵工厂展览馆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的原黄崖洞工兵厂始建于1939年,曾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敌后根据地创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兵工厂[7-8],现在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黄崖洞是一个外高25 m、宽18 m、内深72 m、口小内大的天然石洞,悬崖陡壁皆为黄色;黄崖洞周围十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是一片名叫水窑的山谷,地形隐蔽,林木茂密,易守难攻,故八路军总部决定在黄崖洞建设兵工厂[8]。在条件艰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军工技师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研制发明了八一式马步枪与掷弹筒,进入了自主研制人民军队制式武器的新阶段,黄崖洞兵工厂也迅速发展为中共抗日根据地中排名第一的军工厂[9]。目前,黄崖洞兵工厂(现为黄崖洞兵工厂展览馆)已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荣获“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中国兵器红色教育基地”和“中国兵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诸多称号,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9]。
(二)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位于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麻田村,地处晋冀交界,1981年由八路军总部麻田旧址扩建而成[10]。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等150多个党政军首脑机关在此驻扎长达五年之久,麻田因此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被誉为“第二延安”[10-11]。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领导八路军开展抗日游击战,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1]。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四、红色文化资源与实习教学融合
黎城县黄崖洞嶂石岩地貌和左权县麻田镇嶂石岩地貌野外实习教学实施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实习准备阶段、野外实践教学阶段和实习总结阶段。
(一)实习准备阶段
野外实习实行教师、班长、组长三级负责制,教师负责统筹安排,班长负责任务布置,组长负责组内成员分工,要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习前,带队教师向学生讲解实习区域地质概况,介绍实习路线和实习内容,明确野外实践的考核办法,强调野外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自行查阅关于黄崖洞兵工厂展览馆和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资料,了解实习区的红色革命文化;班长向各组发放野外实习仪器和实习用品;组长根据实习内容进行组内人员分工。
(二)野外实践教学阶段
鉴于实习基地蕴含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野外实践教学过程注重实习内容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红色文化进野外课堂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1. 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黄崖洞嶂石岩地貌是一套厚层条带状石英岩状砂岩,红色的砂岩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和重力崩塌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峡谷、峰丛和天然洞穴等景观。红色的嶂石岩地貌与黄崖洞的红色革命历史相互映衬,因此,黄崖洞也被人们称为“血染的红崖”[6]。黄崖洞外,节理柱威武雄壮,顶天立地,犹如驻守此处英姿勃发的八路军战士。在实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融入黄崖洞保卫战这一历史事件。“黄崖洞下有黄崖,桃花寨上无桃花。英雄魂魄千古在,战鼓催开胜利花。”这首在黎城县黄崖洞一带传唱的山歌,讲述的就是黄崖洞保卫战[9]。黄崖洞保卫战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强大民族精神。通过这一历史事件的融入,让学生认识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引导学生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 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
在前往黄崖洞的路途中,教师向学生讲解铺路石上表面的泥裂构造、“石蚯蚓”构造、弧形痕迹、星形或线形痕迹等。同时,在途中,学生可以看到悬崖上有17岁八路军战士崔振芳的雕像。在这里,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这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凭借着黄崖洞天险,孤身奋战,坚守7天7夜,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最后不幸被炮弹炸起的飞石割断喉咙、以身殉国的英勇事迹[12]。教师在麻田嶂石岩地貌区讲解经过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巍峨雄壮、犹如燕赵壮士守护着三晋大地的象形石和塔状山峰时,可融入左权将军在麻田指挥八路军英勇抗击日寇、粉碎敌人的疯狂扫荡、保卫革命根据地的英勇事迹,让学生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感受抗日硝烟的岁月痕迹,真正理解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引导学生要永怀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不畏艰险,砥砺奋进。
3. 传承红色基因,立志成才报国
教师在对黄崖洞岩石类型、构造特征、地质成因的讲解过程中,融入黄崖洞兵工厂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不畏艰难险阻、奉献毕生精力的太行老军工的感人事迹,如火药专家教逢春、“麻尾弹之父”石成玉、“炮弹大王”甄荣典等[13],学习老一辈军工人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此外,在麻田嶂石岩地貌实习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通过对纪念馆内大量的革命文物和图片的参观,让学生了解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抗击日寇的历史,重温八路军抗战烽火岁月的艰辛,学习和传承人民兵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发扬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珍惜革命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并激励大家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文明和富强。
(三)实习总结阶段
野外实习考核注重过程性和思政性结合,因此,在野外实习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根据实习内容认真整理野外实习记录,而且要学生结合对黄崖洞兵工厂展览馆和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的参观学习过程进行分组交流,分享实习过程中的收获、认识与感想。最后,让学生提交实习内容融合思政体会的实习报告。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心得,教师能够进一步掌握学生经历红色教育后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及时了解思政育人效果,并不断改进实践育人方式,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