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及问题对策
作者: 刘淑艳 佟恒瑶[摘 要]高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能够帮助优化思政课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又能够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但在这一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教学内容有待完善、教学主体的交流合作有待深化等。因此,强化其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推进其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开展一体化建设的教研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08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存在着完善和提高的空间,需要集中各学段思政课优秀教学资源,发挥各学段教学合力,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新方案、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关键性作用,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集中优势提升思政课育人的实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高校是参与的重要主体,其参与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体化建设的效果。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层级,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其推动建设的力度直接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成效。相比于中小学,高校思政课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更具系统性,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理论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高。推进高校思政课各要素和各系统整合优化,让高校的功能能够统一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和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实现中来,助力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提升。比如高校从提高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入手,充分了解各学段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衔接。从横向发展看,高校能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专业优势,加大科研力度,同时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相融合,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从纵向发展看,高校不仅可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而且能为中小学培养理论功底扎实、政治素养良好的教师队伍,有利于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师培养体系,将一体化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有利于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
高校的办学之本和发展旨归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教学优势、科研优势使其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能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塑造主体人格。高校思政课以探究型教育内容为主,在注重思想启发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立型”和“升华”。大中小学系统开设思政课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这表明高校思政课建设既要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又要衔接好并协同开展好中小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建设,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高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积极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教学目标落实不全面
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以完成知识目标为主,其能力目标与价值观目标未能得到普遍落实。在中小学阶段,受升学和考试的影响,教师主要参照考试大纲来设计教学目标,主要讲解考点与知识的重难点,甚至还存在着部分理论知识讲解过深、不符合该学段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况。总体来看,知识目标落实较好,但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有时被忽视了。高校思政课面对不同专业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一,且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时兼顾所有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难度大,思政课的知识目标能得到基本落实,但是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不强。高校会安排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但受学生人数多、实施与考查难度大等的影响,其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其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也存在极大困难。
(二)教学内容重复,有待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1]因此,必须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循序渐进地把各学段思政课内容建设好。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连贯性有待加强,比如高中教材《哲学与文化》与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辩证法、认识论等相关内容存在大量重复的现象。大学思政课教师对邻段教学内容衔接的关注不足,存在教师过度依赖教材而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政课教学主题提炼度不高、同一主题教学的连贯性不够、教学重点不突出、不同学段教学内容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采用一种难度上逐步增加、广度上有序拓展、深度上适当加强的更高形态的螺旋上升的模式[3]。
(三)教学主体的交流合作有待深化
一是纵向学段教师的交流合作有待深化。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存在对思政课认识程度不深、兼任其他学科教师的现象,这不利于小学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中学思政课教师往往由于高考的升学压力,重在知识结构梳理和重难点考点解析,对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其他学段学生的水平和需求关心不够。高校思政课教师科研任务重、时间紧,有的关注学生目前具有的理论水平和通过学习需要达到的要求不够。不同学段教师各自为政的现象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学和大学这两个学段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的难度。二是横向跨学科教师的交流合作有待深化。当前,急需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其他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合作不足,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不佳。因此,要加强纵向学段教师和横向跨学科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三、高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
一是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四个自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中,实现全覆盖、贯穿全过程。二是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各大高校在原有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当地教育教学资源条件,创新性开展思政课教学。高校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建设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由高校统一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和指导、各学院共同参与,挖掘各门课程中有教育意义的思政元素,成立新时代师生理论宣讲团。宣讲团先面向大学各个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宣讲,从理论宣传、结对帮扶和定点支教三方发力,再分批次面向高校周围中小学的教师及学生进行宣讲和开展相关实践体验活动,带动周围中小学用心学习、感受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大中小学师生的相互学习交流,而且可以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二)推进教师队伍一体化
一是定期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寄予厚望,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这就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牵起大学思政课教师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手,共同建设大中小学集体备课基地,在教师之间通过开展观摩思政课教学等方式进行学习与交流,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衔接,推进其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二是建设思政课教师培育基地。建设思政课教师培育基地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职教师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培训基地、研修基地,另一种是培养思政课教师后备军的基地。利用高校所在地的教师进修学校(学院)等场所,邀请高校思政课教师代表和中小学教师的学科带头人或备课组组长,为有专业提升需求的教师或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培训,提升其理论素养,夯实其理论功底。三是打破物理空间壁垒,建立网上备课平台。针对目前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应有目的地探索如何有效建设网上集体备课平台,开放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网络课堂资源,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以高校教师队伍为核心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三)开展教研一体化建设
一是加大思政课教研工作力度。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本科+各学段”的纵向衔接模式,组织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同备、讲、评一堂课等活动,使小学的“故事链”、中学的“逻辑链”、大学的“问题链”得以有效衔接。高校开展“大学牵手中小学”教研活动,协同多所中小学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形成特色化、系统化的教研课题,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可借鉴的方案和思路。二是建设青少年“德育加油站”。在高校优先成立青年“德育加油站”,围绕当代青年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相关活动,想方设法让更多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再以高校为榜样,将青少年“德育加油站”的建设方式、运行模式等向中小学推广。中小学成立“德育加油站”后,时刻与高校保持密切联系,相互交流学习。举办一些德育活动,比如组织“大手拉小手”讲故事活动,大学生与初中生、小学生一起参与,把又红又专的中国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他们爱国爱党的意识和学习动力,并把中小学生的那份天真与热情带入高校,形成大中小学生一起学习互动的良性循环,达到让学生快乐自信地学、让教师轻松愉快地教的效果,同时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向前推进。
四、结语
充分挖掘和发挥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切实推进其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教研一体化建设,为提升思政课实效提供新方案,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关键性作用,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20-08-31)[2022-12-10].http://
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
47.htm.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1-01)[2022-12-1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11/01/c_1129089160.htm.
[3] 沈壮海,刘灿.多重视野中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及其突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2):121-130.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