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矛盾与对策

作者: 戴安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接受心理上依然存着需要矛盾、认知矛盾和行为矛盾,因此,要从打破大学生心理定式、满足心理需要、激发主动认知和践行理想信念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矛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08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参差不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面临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1]。因此,从接受心理的角度出发,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角,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局面、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的基本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的概念分析

接受与接收不同,接收是被动的,而接受是主动的。接受是受教育者出于某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择取、理解、解释、整合、内化及外化践行的过程[2]。接受心理是接受过程的建构者,是影响接受结果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作用于接受主体、接受客体和接受环境,学生基于自身需要,对接受客体进行反应,在心理建构中完善认知结构,用先进理念占领思想阵地,用科学理论廓清思想迷雾,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的结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心理以学生的需要为前提、认知为主体、行为为最终导向。需要是接受的前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的内驱力,它促使学生产生受教育的动机。认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过程的主体,具体而言,感觉是接受心理过程的开始,信息接受的首印效应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进入下一个认知阶段。知觉是人脑对接受事物的反映,受到原有认知结果的影响,因此,教育者要及时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记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容的重构,只有将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和记忆策略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方便记忆。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原有认知图式,或同化,或顺应,形成与新时代相契合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真正筑牢理想信念。行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落脚点,只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外化为自觉的行为,才能真正完成接受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接受心理矛盾

(一)教育者信心不足与大学生高期待之间的接受心理需要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连续性教育,学生基于以往的认知、兴趣、爱好,对其形成潜在的心理期待,期望思想政治教师能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认为他们既有思想家的深度,又有理论家的高度,还有教育家的温度。然而,面对学生如此高的期待,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首先是对政治理论的不自信。如果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不透,那么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就会存在着政治底色不凸显、答疑解惑不透彻等问题。其次是教学阐释的不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抽象性,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真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然而受限于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思维方式等因素,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阐释水平还有待提高,其理论讲解不能深入浅出,案例讲解不够鲜活。最后是人格魅力的不自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受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身正、不能修身修为,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便难以吸引人。

(二)教育者主导性过强与大学生主体性需求之间的接受心理认知矛盾

当代大学生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开阔的视野,这都是时代给予他们的烙印。一方面,大学生对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的接受往往是能动的,他们具有主动认知的潜在动力;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表现力普遍较强,如果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自主意识得到激发,就会形成巨大的主动认知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然而,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以自我设计代替学生的实际需要,以自我感觉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以自我评价代替学生的思想认同,在内容上无法打动学生,在情感上无法与学生共鸣。因此,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认知的能动性,破解学生的主动认知需要和因教师主导作用过强而导致的学生被动认知之间的矛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与多元社会环境之间的接受心理行为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日益加快,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深入推进,社会多种文化相互激荡。一方面,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主体意识和进取意识等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失,精致利己主义、世俗功利主义思想的侵入,使得极少数学生在行为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在课堂上,因为周围环境和自身利益的需要,表现为一名信仰坚定的大学生,践行着思想道德规范;课堂外,受西方所谓“自由、民主”而实质是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渗透,妄议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企图通过故意歪曲事实来博取眼球。还有一些学生,他们本来已经接受的理想信念在即将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心理,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误解和偏见,阻碍了理想信念的践行。学生想外化表现但又不能的行为矛盾,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理想信念动摇,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三、基于接受心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打破心理定式:奠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心理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过程总是面临着同化、顺应、重构等一系列认知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认知结构或心理定式。个体进行认知加工时往往习惯于参照原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打破原有的心理定式,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矛盾的关键。一是要注重理想信念的根植。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理想信念激发了接受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最终要通过践行理想信念来完成,因此,开课阶段就要将理想信念根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奋斗方向。二是要注重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和优势方向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认知结构也有着不小的差别。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越完善,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容量也就越大,因此,教师要瞄准学生的认知缺失,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助其完善认知结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做准备。三是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偏执、狭隘的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总是被动地接收,在面对晦涩难懂问题时容易打退堂鼓。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理论性和思想性,因此,要着重加强学生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培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满足心理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提升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夯实学科基础,做到理论自信。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论阐释问题,从经典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谛,同时要扩展自己的知识广度,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创新课堂打开方式,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的主动认知需要。二是要完善自我修养,做到育人自信。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3],对教书育人保持高度热情,厚植育人情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深厚的学理支撑诠释信仰之理、传递信仰之火、夯实信仰之基,使学生信其师而后亲其道。三是要起到示范作用,做到人格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个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地方就是教师的人格投射功能,任课教师要注重锻造人格,用以德治学、严以律己、知行合一满足学生的高期待,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及时发现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共性需求,比如运用网络问卷等方式进行课前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做好课程的调整,提升亲和力、加强针对性,以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发展的需要和期待[4]。二是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认知和行为。三是要纠正不良习惯,指导学生向高级需要进化,让学生正确认识需要的本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物质的需要只是最低层面的,人的最终需要是达到自我实现,因此,追求精神上的需要才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虽有可能满足不了个人的物质需要,但是可以满足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同样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长。

(三)激发主动认知:让学生在教育中当主角

思想政治教育贵在引发共鸣,大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主体,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依靠学生抓教育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一言堂”变为“群英会”,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科学理论的距离。一是要合理设置学习目标,激发主动认知动力,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设立一个可以达到但又有些难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行解决问题的满足感和充实感,激发持久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认知。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生的问题感越充分,其解决问题的决心也就越大,因此,要巧妙设置问题,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混合式教学[5]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逐步形成自我期望、自我激励和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三是要与学生同频共振,回归生活,善用国家大发展、社会大变迁以及生活大发现中的鲜活故事,讲学生身边的故事[6]。只有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讲学生能够接受的话语,才能让教育更加生动、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心领神会中主动求变,让学生在教育中当主角。

(四)践行理想信念:在多元环境中坚定信仰

良好的接受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基础,部分学生在当前多元化环境的影响下,往往难以坚守所信所学,因此,只有消弭不良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才能更好地践行崇高理想信念。一是要消弭不良环境影响,注重良好环境的营造。首先,要防范复杂环境中的社会亚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滋扰,因为它们所附带的精神抚慰和情感宣泄功能使得亚文化的“虚饰性”“表演性”变本加厉,侵害学生正在构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而且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要创设优良的接受环境。良好环境具有潜在的育人作用,但也要主动把优质的社会资源引入课堂,如前往红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还可以加大校园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考风等,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加强身份认同,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心理层面激发他们奉献社会的自觉性。其次,要加强心理疏导,完善心理咨询技术和手段,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作用,在心理层面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最后要注重实践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如进行情景剧表演等。学校可增设一些精神文明类的奖项,激励积极行为,使学生不断内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优化思想认知体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 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3] 王学俭,李东坡,李晓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内涵、重点与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0(1):87-97.

[4] 高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2-128.

[5] 张润枝,梁瑶.关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1(1):65-69.

[6] 向云发,杜仕菊.善用“大思政课”的基本问题论要[J].思想理论教育,2022(3):71-76.

[责任编辑:钟 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