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 陈俣[摘 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民族政策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外化表现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文章在分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所出现的新变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创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必要性,锚定机制创新的主要方面,把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资源,进而从政治思想引领机制、奋斗精神培养机制、“三全育人”机制、心理与资助支持机制、行为养成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六个方面创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关键词]高校民族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090-03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高校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所出现的新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工作方向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是十分迫切的课题,也是高校在新时代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养良好、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少数民族人才的必然选择。高校从现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出发,分析创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必要性,归纳这个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开展这个机制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一、高校根据现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从“树立”“培育”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根植于少数民族学生心中。但少量少数民族学生受旧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偏激、归属感缺失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仍是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是厚植爱国情怀的需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高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受西方思潮、“三股势力”的诱导,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出现了思想滑坡、道德沦丧的现象,做出了扰乱社会秩序的非理性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总的来说,高校学生热爱祖国的信仰意识显著增强,但其爱国情怀仍需理性表达。因此,持续厚植学生爱国情怀,进而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是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重要任务。
(三)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是维护民族团结与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需要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促进和谐文明校园建设,但这并不代表各族学生在交往中没有小矛盾。高校如果不能及时防范破坏民族团结的矛盾风险,小矛盾就有可能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作用下转变为较大的冲突,危害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因此,高校有必要持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机制创新,更好地促进各族学生互信、互爱,进一步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四)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是促使学生奋斗进取意识提升的需要
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高校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已经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以及为之努力的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但也存在少量少数民族高校学生奋斗进取意识缺乏的现象。因此,高校持续加强学生奋斗进取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各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奋斗意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新特点推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举措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性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因此,高校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把握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新特点的前提下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一)注重“两个结合”,充分把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创新学生政治思想引领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3]。高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的正确引领,就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注重将思想引领内容的提炼与整合、载体的拓展与创新结合起来,创新学生政治思想引领机制。
高校一是要注重思想引领内容的提炼与整合。推动教育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深度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元素与素材。灵活、合理运用更易于激发学生爱国情、厚植学生强国志的民族团结事例,进一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心理认同。二是要注重思想引领载体的拓展与创新。在继续运用传统有效的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用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文化生活。比如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班子、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班团会、讲座、歌舞大赛、观影活动、演讲比赛等思想教育的主题活动,制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运用新媒体占领网络主阵地,掌握网络话语权,在轻松的氛围中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坚持“两个围绕”,聚焦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创新奋斗精神培养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4]。高校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奋斗精神培养要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和锤炼个人品格两个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勤思笃学的实干精神、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开拓攻关的创新精神、肩负重任的担当精神。
高校一是要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让各族学生明确为谁奋斗的问题,立鸿鹄志,信念执着,做奋斗者;要引导学生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念和决心,在常态化教育中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奋斗、怎样奋斗、在哪里奋斗,强调学生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又要脚踏实地地努力。二是要加强学生品格的锤炼。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等优秀品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久弥新中焕发出强大的活力,是少数民族学生增强奋斗能力的动力源泉。高校要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开展奋斗品格教育;要积极挖掘学生身边的奋斗典型,通过发挥朋辈的榜样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奋斗的意义;要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工作历练等方面注重突出奋斗主题,设计更适合少数民族青年学生奋斗的实践活动,塑造其优秀品格。
(三)积极推动“三个整合”,深度开发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三全育人”机制
高校一是要整合人力资源,深入推进全员育人机制创新。要整合辅导员、学生骨干、家长三种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民族教育素质与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开讲座、考试等方式提升辅导员处理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的能力、政治辨别力及科研素质;用好学生骨干,畅通学生信息反馈渠道,实时反馈学生方面的舆情信息、心理状态,保证学生群体稳定;要为家校合作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使家长便于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二是要整合数据资源,有效推进全过程育人机制创新。要善于利用学生学习生活大数据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晚间就寝考勤情况、校园卡消费情况、图书借阅情况、学习成绩等在校大数据的分析、整合及利用,准确描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对学生实施有效管理与个性化培育。三是要整合环境资源,深入加强全方位育人机制创新。要深入挖掘利用校史、校园文化景观以及校园及其周边的红色教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正确引导学生;要注重在综合考虑学生生源地、兴趣爱好、特长、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情况的前提下创新管理机制,为各族学生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有利条件。
(四)优化“两个体系”,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实际需求,创新心理与资助支持机制
高校一是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在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共性的基础上,把疏导心理问题与增强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在坚持师生平等、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增强互信,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心理援助等工作, 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二是要优化资助育人体系。传统的经济保底型资助机制较难适应当下的育人目标要求和满足学生群体的多方面需求。全方位新型资助育人体系是以经济资助为主,以心理、学业、技能等全方位资助为辅,以满足学生多样化资助需求的新体系。经济资助要分级分层次,不搞一刀切;学业资助既要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帮扶跟踪制度又要通过资助构建学生全面、公平竞争的平台,既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五)明确“三个层面”,增强少数民族学生法制教育力度,创新行为养成机制
一是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层面。高校要将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治安治理处罚法、反分裂国家法等的学习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与现代化的宣传手段结合起来、与课程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二是校规校纪教育层面。高校要适时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将消防安全、反校园贷、反电信诈骗、反传销、反恐、禁毒、疫情防控、交通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专题教育纳入管理日常。加大对违法违规、吸烟饮酒、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行为的巡查及惩处力度,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同时,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三是少数民族学生专项管理制度教育层面。高校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合理、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按照高校学生管理规则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奖励办法和违纪处罚规定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六)兼顾“两个平台”,建设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及社团平台的育人功能。高校学生社团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平台[5]。保障学生社团,包括有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的社团,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力的支持与有效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正向育人作用。比如文体类社团应注重对竞技精神、拼搏精神、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灿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育学生向上向善的积极心态。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的重要载体。高校要重视组织开展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实践,以宣讲交流、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文艺表演为主要形式,围绕党的相关理论、国情社情、乡村振兴、民族融合等内容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了解自我,真正实现实践育人功能。
三、结语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变化特点实时调整工作策略,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进而推动各族青年学生大团结、大融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进程。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1-0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3-01-06].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3]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EB/OL].(2021-08-30)[2023-01-06].http://xj.people.com.cn/n2/2021/083
0/c186332-34890231.html.
[4]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3-01-06].http://www.mod.gov.cn/gfbw/sy/tt_214026/4824603.html.
[5] 韩煦.高校学生社团育人效能的现状分析及其提升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 2021(1):108-111.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