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赓续路径
作者: 潘颖 孟繁博[摘 要]太行精神作为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新时代青年培养的内在要求,可以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将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教育和网络思政教育。
[关键词]太行精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基因;精神谱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093-05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山西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闻名中外,太行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1]40。太行精神以其丰富的内涵为大学生培养提供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太行精神发源地——山西地区的大学生,更应该传承太行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将青年培养成为“国之栋梁”,关键步骤就是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本文以太行精神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代表,在对其精神内涵进行阐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太行精神对于大学生日常思政的价值及其赓续路径,以期为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提供参考。
一、太行精神的内涵再审视
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作为地缘枢纽和战略要地,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抢夺华北进而占领全中国的首攻目标,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和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区,开辟晋察冀和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带领太行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此过程中,凝结成以抗战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太行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太行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太行精神更多新的时代内涵。总体而言,太行精神的内涵如下。
(一)爱国主义精神
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过程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日军占领太原后,调集兵力围攻、扫荡太行山区各抗日根据地,实施“囚笼”政策,妄图消除八路军对日军后方的严重威胁。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太行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成功击退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六路围攻”等多次围攻和扫荡。八路军对日进行了“百团大战”等一系列破袭战,广大群众被组织起来破铁轨、烧枕木、炸桥梁,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广泛开展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群众性游击战争,共同粉碎了“囚笼”政策,保卫了根据地,有效牵制了日军兵力,为太行各根据地的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反侵略战斗中,太行军民对日伪军作战10万余次,歼灭日伪军66万人。太行军民前仆后继,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牺牲,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左权、李林、马定夫、赵亨德、马应元等3000名功臣和英雄模范人物。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太行军民不畏牺牲,浴血奋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奋勇前进。
(二)艰苦奋斗精神
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在恶劣环境中锤炼成的艰苦奋斗精神。1941—1942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连续实施“治安强化运动”,不断蚕食边地,对“非治安区”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并加紧经济侵略,意图摧毁抗日根据地。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加大了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导致以山西为中心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进一步缩小。同时,根据地从1940年开始连续发生自然灾害,面临极其严重的物质困难。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军民在抗日根据地开展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紧缩行政机构,减少人员,并对军队提出“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要求,动员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增发贷款,以工代赈,搞纺织和家庭副业生产。在开展大生产的同时,太行军民厉行节约,各机关部队成立节约委员会,八路军领导干部带头厉行节约,制定《滕杨方案》,鼓励开垦荒地、生产粮食,详细规定节约要求和奖励办法。太行军民面临严重困难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勤俭节约,顽强斗争,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终于取得了经济战线的胜利。
(三)无私奉献精神
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在艰苦岁月中显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兴办水利、助民生产。在救灾度荒时,战士们节衣缩食,自己吃黑豆、米糠、树叶和野菜,将节约下来的粮食用于救济灾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工人、农民将生产的粮食、布匹、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无偿捐献给八路军,保证抗战军需物资的供应;民众冒着生命危险从战场中抢救伤员,背回家中救治;太行奶娘做出巨大牺牲,尽心哺育八路军的后代;英雄母亲将家中所有男丁送往战场,辽县西黄漳村的陈改改亲自送丈夫参军,丈夫牺牲后,又先后送4个儿子到抗日前线[2]。英雄的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竭力奉献,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二、太行精神对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
将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能够激发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使命意识,二是在内化的过程中赋予太行精神新的内涵,使太行精神永葆活力。
(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必然要求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277。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太行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动力。
首先,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为大学生起到爱国的示范作用。左权等革命战士为了民族解放牺牲生命,申纪兰、李顺达等劳动模范为了国家富裕辛苦劳动一生,右玉人民为了改善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荒山70多年,林县人民为了人民幸福付出巨大牺牲修造红旗渠。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并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大学生应发扬抗日英雄和劳动模范的精神,将对他们的敬仰和感动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其次,爱国主义要求大学生做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它领导包括太行儿女在内的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在新时代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新的胜利。弘扬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史中的贡献,能够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将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能够让大学生了解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从而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最后,爱国主义要求大学生为实现国家统一努力奋斗。抗日战争时,共产党和八路军带领太行军民收复沦陷区,目的是实现国家统一。太行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要求为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勇于牺牲。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应传承太行精神,为国家统一事业贡献力量。
(二)培养奋斗精神的重要依托
太行精神中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民在内外交困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最终战胜了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太行人民依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交出了新的优异答卷。锡崖沟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艰苦奋斗30年,在悬崖峭壁上“抠”出长达7.5公里的“挂壁公路”;贾家庄人民靠着苦干加实干坚持23年,把村里2000多亩盐碱地变成适宜机械化耕作的良田;还积极发展村办企业,将贫困落后的小村庄发展为文化生态旅游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这些伟大成就都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力拼搏的结果。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我们仍需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但一些大学生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影响,追求物欲而丧失了精神追求,只想“躺平”“摆烂”,这种风气不利于年轻人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还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太行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3]。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宏伟目标要变为美好现实,绝不是轻轻松松、靠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国的发展要靠广大奋斗者挺膺担当。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使其永葆艰苦奋斗本色。
(三)培养奉献精神的应然之举
新时代,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需要大学生具有奉献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太行军民所展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抗战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林县人民做出极大的牺牲,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修建了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正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及牺牲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要求。大学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就应该在学习和实践太行精神的过程中培育奉献精神。大学生应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个人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奉献精神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指导,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太行精神属于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深度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太行精神的弘扬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爱国、奋斗、奉献精神的抓手,应当持续发挥太行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与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网络思政教育相结合等途径,将太行精神贯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行之策。
(一)结合劳动教育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证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1世纪中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4]。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5]。高校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劳动教育,并在其中弘扬太行精神。
第一,大学生应向劳模学习,进而培养劳动精神。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以申纪兰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为代表的劳动精神。“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始终信奉“我是劳模不劳动不行”[6],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劳作,使昔日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西沟村变成了“花果山”“米粮川”;建成村办企业,发展红色旅游,改变了西沟经济落后的面貌。林县人民苦战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昔阳大寨县人民披星戴月,“一天两担饭、晚上加班干”,最终建成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示范田。大学生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应内化劳动精神,积极参与劳动实践。
第二,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其一,设置劳动月、劳动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公益劳动。其二,专业实习时,让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学生要亲自动手实践,掌握劳动技能和专业技能,达到“树德”“增智”的目的,并成长为高素质劳动者。其三,因地制宜挖掘劳动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与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高校可与太行地区各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合作,设立劳动实践育人基地,在太行老区安排志愿服务、支农支教等劳动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形成爱劳动、肯奋斗、愿奉献、能勤俭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模范的崇高精神和道德风范,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学生坚信“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激励学生毕业后报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选择到艰苦地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