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 与突破: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及解决策略

作者: 梁潇

[摘 要]高校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呈现“边缘化”的实践困境,表现在劳动教育观念上部分高校将劳动教育等同于简单的体力劳动活动,其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疏离,导致个体性和个性化的缺失,同时与高校学生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相割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忽视知行融合,片面重视体力劳动或理论灌输。多种困境导致部分高校劳动教育难以发挥应有的育人价值。基于此,高校劳动教育理念需要回归劳动本质,发挥劳动的幸福感、愉悦体验和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直面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结合高校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社会实践等,注重教育过程中理论引导和实践活动的平衡。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劳动教育;“边缘化”;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3-0116-0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旨在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而在当前,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实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与人才培养体系相割裂,劳动教育内容的简单、粗糙与学生的生活相疏离,劳动教育实施中的知行失衡使得“知行合一、注重教育实效”的效果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标难以实现等。诸多困境使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处在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地位。

一、高校劳动教育“边缘化”的实践困境

(一)劳动教育理念偏差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张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劳动”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内涵绝不仅仅指简单的体力劳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人类社会。劳动具有创造人的神圣地位,它展现人的类本质,是评判一切社会存在之合理性的唯一尺度,也是一切意义的终极来源[2]。当前,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观念仍然是“劳动=体力劳动”“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参与一些体力劳动”,这样的思维不仅掩盖了劳动的本质、抹杀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同时还导致劳动教育无法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有机结合,只能被迫作为“独立”的一部分。滞后的观念无法融入不断更新的、具有时代性和专业性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也无法满足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在部分学生的眼里,劳动教育成为强硬“塞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沦为被动完成任务的“工具人”,这无疑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削弱,也与劳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升人的尊严的本质相背离。此外,偏差的观念使简单枯燥的体力劳动难以带给学生正向的情感体验。“劳动本身具有愉悦性和折磨性的双重属性” [3],而在滞后观念的引导下,简单甚至是无聊、枯燥、疲惫的体力劳动限制了愉悦性的发挥却放大了折磨性,难以给学生带来愉悦的体验。

对劳动本质理解的偏差也导致高校劳动教育与时代发展相背离。信息时代的劳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以知识的生产和应用为核心的新的劳动形态”[4],单纯依靠简单的体力劳动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受这种局限观念的影响,新出现的劳动方式难以被接纳并纳入劳动教育体系。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固守体力劳动的边界,难以直面时代发展,同时对新的劳动方式和内容出现了排斥,否认新的劳动方式,如部分教师认为利用新科技、体力劳动特征表现不明显的活动只属于休闲行为,甚至是“不务正业”的表现,这种滞后的观点人为割裂了劳动教育与时代发展,劳动教育也因此被贴上了滞后的标签。

(二)劳动教育内容有限

“劳动”和“劳动教育”理解的偏差产生了简单、刻意并且远离学生生活的劳动内容。相对于中小学阶段,大学生在生活上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也更加注重独立性、自主性。但在当前的劳动教育中,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所参与的劳动没有呈现出随年龄增长的发展性和连续性,也没有展现出明显区别。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曾撰文指出劳动教育现状——对于劳动教育实践,小学生在“种庄稼”、中学生在“种庄稼”,大学生还在“种庄稼”[5]。一些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要求仅仅停留在参与体力活动、卫生活动等简单层面,对于学生的兴趣和个体发展情况缺乏深入认识,劳动教育难以与“全面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真实生活相结合,无法通过劳动教育实现“最鲜明的展示个人才能,并带来创造性的幸福”[1]的目的。

在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其内容的选择呈现出刻意性,即重视成果而忽视学生实际生活。为了短时间内凸显劳动教育“显性”的育人效果,一些学校会选择一些特定的活动,如插画、陶艺、十字绣等可以迅速看到作品和成果的手工活动。对于高校而言,不可否认,这类活动的确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丰富了学生生活。然而这类与学生生活疏离的活动孤立地形成了一些难以整合的经验,这对学生的发展可能难以产生更大的价值,刻意追求劳动教育的成果并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确立,也无法使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反而导致资源和学生时间、精力的浪费。

简单和刻意的劳动教育内容难以和高校学生的专业课程、专业发展产生联系。《意见》中提到,高校劳动教育应当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1],而当前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并没有与专业相联系,未能突出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特质,也难以与当前求职趋向、社会需求相结合。

(三)劳动教育过程知行失衡

高校劳动教育中的知行失衡首先表现为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理想的劳动教育希望达到通过实践整体提升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随着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逐渐被挖掘,高校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也不断增加。无论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堂,或是作为学生日常的教育,教育者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虽然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然而实践的土壤却没有随之拓宽,学生难以具备实践的土壤和空间,使劳动教育难以“接地气”。与劳动相关的知识、概念甚至是价值虽然来源于实际的生活中,但是作为知识已经被概括和总结,部分教师的理论灌输使学生无法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将这些理论内化,而是仅仅了解一些枯燥的语言,这样的劳动教育难以被学生内化。《意见》中提到,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1],被简单束缚在课堂中难以让学生产生直观体验,也限制了学生提升劳动能力以及劳动教育构建正确观念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面提到劳动教育有异化为“知性”劳动教育的风险,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劳动教育观念的偏差,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也出现实践之后缺乏相应的理论探讨和提升的情况。劳动教育仅仅简化为体力劳动的行为,忽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劳动教育仅仅止于“流流汗、出出力”。另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各类消息良莠不齐,高校大学生处在信息海洋中,如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劳动价值观念的偏差。社会上劳动精神的宣传和引导不强,“躺平”“暴富”等词汇的流行,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也助长了贪图享乐、不劳而获和崇尚暴富的不良风气。因此,重实践轻理论同样是高校劳动教育知行失衡的体现。

二、突破高校劳动“边缘化”实践困境的解决设想

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亟待突破,教育者需要打破已有的局限观念,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劳动、劳动者神圣光荣[6],使大学生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逐步产生积极态度,在此基础上改进劳动教育实践,选择适当的劳动教育内容,构建合理的劳动教育体系,重新审视高校劳动教育的地位与价值。

(一)回归劳动本质,直面时代发展

对于劳动以及劳动教育本质的反思是正确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教育者首先需要肯定劳动教育的价值,提升对劳动教育效果的期待,正视劳动本身带来的愉悦体验和幸福感。而劳动幸福,简单来说就是人通过劳动使自己的类本质得到确证所得到的深层愉悦体验,它体现的是劳动与人的幸福追求和幸福期待之间的一致程度,也体现自我价值得以展现的程度,真正的劳动幸福表现为社会整体的发展状态 [2]。对于劳动教育而言,其价值目标在于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7]。因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要跳出简单体力劳动的狭窄圈子,实现德智体美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有机结合。改变劳动教育观念中对劳动教育身体疲惫、地位低下的界定,重视劳动教育带来的正面效果和愉悦体验。在信息社会劳动更加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劳动的过程性、体验性和意义性的东西或许比劳动所可能带来的物质报酬更具有吸引力[8],只有学生对劳动教育有积极的态度时,劳动教育才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即只有当人热爱工作时,只有当劳动成为表现个性和才能的基本形式时,创造性的劳动才是可能的[9]。

回归劳动本质同样需要劳动教育直面时代发展。鼓励并主动设计及支持创造性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仅表现为体力劳动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之后能够磨砺意志,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与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蕴含了更多知识和科技的意义。因此,需要丰富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逐步走出体力劳动的桎梏,突出创造性劳动的地位,与技术发展、时代变化相融合。

(二)贴近真实生活,结合专业发展

劳动教育需要贴近大学生的真实生活,这也是高校“三全育人”真正落到实处的客观要求。而贴近学生真实生活首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与学生的真实情况相结合,而不是单向地、毫无差别地向学生传授某种特定的技术。要细化学生发展阶段,注重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样是劳动教育贴近学生的有效手段。大学生正处于开始自由探索世界、追求更多可能的阶段,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劳动教育也需要贴近丰富的大学生活,更新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简单”“枯燥”的刻板印象。劳动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需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如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的劳动教育涉及烹饪、花卉设计、美发等,贴近学生生活、了解学生需求[10],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保证了劳动教育的时效性。

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选择不能忽视学生的专业发展。劳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应直面社会发展情况和就业形势,将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设置与学生创业、就业相联系,这也是高校劳动教育特殊性的体现。专业知识学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真实了解社会发展、提升劳动技能、优化劳动观念的重要渠道。因此,改进劳动教育内容需要加强高校教育各环节与劳动教育的联系,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要求,顺应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使劳动教育内容不仅与当前学生生活相联系,还能真正如杜威所说“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三)拓展实践空间,注重理论引导

劳动教育需要实践的空间和机会。高校学生要通过具体实践的完成来不断塑造和完善关于劳动的认识。以抗击疫情为例,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展现了自身能力和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品格,积极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各项校内外志愿活动中,发挥自身能力,充分彰显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除了学校本身的资源,家庭和社会同样可以与高校劳动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和拓宽以劳动教育育人的渠道:就业实习、义工服务、志愿者活动等都是有效的并且可能实现的方式。重视个体的劳动体验,在“身心合一”的劳动中培养“完整的人”[11]。

在“知”的方面,要注重认知、情感和价值的引导。要先学会“讲理”,避免枯燥的灌输,即在正确理解劳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要做到“以理服人” ,不照本宣科、不强制压服,而是鼓励学生理性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在信息极为丰富的社会背景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是需要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重要内容。虽然“生产劳动”无比重要(不仅仅对教育,还有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但是在培养现代人的教育实践上,我们所需要的是实现它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结合[12],即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整体提升,在理论宣讲和实际行动中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

三、结语

劳动教育对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匪浅。对当前劳动教育实践困境的突破,有赖于教育者、高校学生以及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由此达成高校劳动教育通过合理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宣导培育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的目标,使新时代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相联系,通过辛勤劳动、努力奋斗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03-27(1).

[2] 何云峰.从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视角看劳动幸福问题[J].江汉论坛,2017(8):49-53.

[3] 童宏亮.摒弃异化:劳动教育幸福的实现条件及其推进路向[J].宜宾学院学报,2023,23(5):92-101.

[4] 班建武.信息社会劳动形态的变迁与劳动教育的新课题[J].中国德育,2019(2):36-39.

[5] 檀传宝.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之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6):97-104.

[6] 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5):9-15.

[7]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45-48.

[8] 班建武.信息社会劳动形态的变迁与劳动教育的新课题[J].中国德育,2019(2):36-39.

[9] 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M].诸惠芳,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

[10] 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课,北师大这样上![EB/OL]. (2022-10-13)[2023-02-21]. https://thepaper.cn/news Detail_forward_20288933.

[11] 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19(2):57-63.

[12] 张磊,倪胜利.身体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文化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88-95.

[责任编辑:刘凤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