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田劲松

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0

[摘 要]把思想政治要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领地和新模式,是教学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工科专业课程知识点讲授与思想引领有机结合,文章以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学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性质和专业特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内涵,以知识讲授点和思政教学点为抓手,从科技创新与爱岗敬业、科技报国与奉献社会、奋勇拼搏与专业热爱、吃苦耐劳与团结协作、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进行思政教学设计。实践表明: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质。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设计;大地测量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03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有关课程的任务,高校所有课程都有育人要素和责任,特别是专业课教师都要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

课程思政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陈海玉、徐福卫、李峥等从土建类专业课程出发,阐述了材料力学课程中进行思政育人的具体做法[3];时金娜、郝洪、李元晨等以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模式作为切入点,以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课程为例,通过知识点、社会热点和升华点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孙翠翠、李霞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教学实践和探索[5];李三平、张琳、王福生等以传热学与热工学课程为例,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6];徐启江、周波、闫海芳等从课程目标、思政元素挖掘及实施路径等方面探索了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思路[7];张俊玲、费静华、付立新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按照“两结合、三注重、三步走、三带动”的思路,给工科类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8];尹雪娜、杨珊珊、徐丹等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探讨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的“德育”作用,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9]。

高校教师应让每一堂课都成为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的学科思维优势,凝练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和价值信息,在点点滴滴中教育学生,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局面。本文以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大地测量学为例,根据课程性质和专业特点,充分挖掘该课程中的思政内涵,对科技报国与奉献社会、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等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工匠精神的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质。

一、课程介绍

大地测量学课程是测绘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在促进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发展、国家经济与国防建设、安全监测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一般开设在本科测绘工程专业的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此课程,是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大地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地球重力场、地球椭球与数学投影变换、GPS测量和深空大地测量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以后研究地球科学、监测地球变化、分析空间信息奠定坚实基础,大地测量学的有关知识也是研究地球空间技术的重要支撑。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思政重在建设,教师是关键。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讲课技巧,还要认识到教师的根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要对课程思政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可以为教学指明方向,做到育人与教书的统一[8]。

本文以测绘工程专业的大地测量学课程为例,对知识讲授过程中的思政教育进行探索。大地测量学课程使用的是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地测量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主要包括重力场理论在内的六大知识板块。开设学时为40学时,配套有大地测量学实验课程。

课程思政旨在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行,构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格局[9-10],全面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职业操守,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专业教师不仅要讲解分析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找准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的结合点,通过教学知识与优秀案例、社会热点工程的融合,形成思政教学元素,达到思政教学的目的。

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对照教学内容,我们设计了相关的思政教学点,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

三、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一)课程思政之科技创新与爱岗敬业

重点要向学生讲解北斗导航系统“坚持自主、开放、兼容和渐进”的原则和北斗导航系统强大的民用功能,在日常的汽车导航、智能港口、无人农业等方面都要用到北斗导航系统,以突出科技创新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讲解这些思政教学点,让学生内心充满自豪感,感受到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激发他们科技报国、热爱航天、奉献社会的热情,要求他们加强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在“测绘兵器谱”教学中,教者以“让测绘文化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初心,把测量仪器和古代兵器结合,通过文字、图片和三维模型等方式介绍测量仪器,把工程测量中常用的“管线探测仪”命名为“照妖镜”,把用于航空摄影测量的飞机命名为“落宝金钱”,等等,这样的教学既生动又形象,达到普及测绘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明白,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课程思政之科技报国与奉献社会

举例讲解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事迹。在珠峰高程测量中,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力测量仪、雷达、航空重力仪等关键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设备在珠峰峰顶、珠峰周边以及控制网测量中得到了充分应用。这样的对比教学,能使学生的思政热点回归到航空报国、科技报国的层面上,激发他们形成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科技报国的思想价值观。

(三)课程思政之奋勇拼搏与专业热爱

大地测量中重力场和重力测量以及大地水准面的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列举珠峰高程测量、大国工程等实例进行思政教学,能让学生明白经过我国一代又一代大地测量人的不断努力,整个测区的重力异常和高程异常的精度得到了大幅提高。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基于航空重力测量方法,显著提升了整个测区的大地水准面精度。另外,航空遥感测量和激光雷达等新技术的全面应用,让我们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和高精度的点云数据,等等。这一系列实例表明:自1949年以来,我国测绘科技工作者一次又一次向珠峰测量发起冲击,突显了测绘工作者的奋勇拼搏和技术创新的时代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这些事例也能点燃他们向前辈学习的激情,让他们形成奋勇拼搏、勇攀高峰的情怀和志向。

(四)课程思政之吃苦耐劳与团结协作

珠穆朗玛峰的气候环境非常恶劣,给珠峰高程测量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测量过程中,除了应用到很多先进的国产设备,外业测量还要用到很多大地测量学的基础知识,比如:高程控制测量、坐标控制测量、重力测量、交会测量、冰雪深度探测等。珠峰内业计算涉及大地水准面与似大地水准面模型、高程转换模型、GNSS联测网数据处理模型、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建立等一系列内业数据处理技术,最后才能得到精准的珠峰高程测量成果。教师通过讲授这些内容,使学生明白和感受到珠峰测量是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真实体现,其中的国际影响和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同时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广大的测绘工作者这种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是他们以后学习、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当代大学生需要有履职尽责、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崇高精神。

(五)课程思政之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讲解大地测量基本方法和深空大地测量知识点时,可以结合我国许多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的重大工程的系列视频片段,讲解大地测量学知识是如何应用到这些工程建设中以及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三峡大坝、南水北调、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向学生展现这些伟大工程的建设过程、建设成就以及对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11]。工程类专业在实施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课程思政的有关理论比较丰富,但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思政元素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高。本文根据大地测量学课程的性质和专业特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以知识点讲授和思政教学点为抓手,从科技创新与爱岗敬业、科技报国与奉献社会、奋勇拼搏与专业热爱、吃苦耐劳与团结协作、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进行思政教学设计,在测绘工程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这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品质,使课程思政的作用得到了很好体现,为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2] 黄昱,李双瑞.课程思政理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J]. 教育现代化,2018(53):109-111,124.

[3] 陈海玉,徐福卫,李峥,等.土建类专业课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思考[J].科技文汇(中旬刊),2019(11):54-56,68.

[4] 时金娜,郝贠洪,李元晨.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模式实践研究:以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20):99-101,104.

[5] 孙翠翠,李霞.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21-23.

[6] 李三平,张琳,王福生. “传热学与热工学基础”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1):39-40.

[7] 徐启江,周波,闫海芳. “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1):15-18.

[8] 张俊玲,黄静华,付立新.工科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4):7-10.

[9] 尹雪娜,杨珊珊,徐丹. “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有机化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2):96-98.

[10] 纪凯.课程思政在教学能力大赛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高程放样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6):113-115,136.

[11] 贺利坚.一种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工类专业课教学设计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9(11):7-10,15.

[责任编辑:陈 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