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我国体育伦理学的创新发展
作者: 王昊 龚正伟摘 要:新文科视域下我国体育伦理学的创新发展要明确以中国特色为特征的新阶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新理念、以体育治理为需求的新格局以及以学科融合为标志的新方法。对比这一新内涵,当前我国体育伦理学还存在话语力度不足、学科价值式微、社会服务欠缺、育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因此,为最大限度发挥我国体育伦理学的人文价值,应不断加强理论自信与话语体系构建、凸显我国体育伦理学的人文精神、提升我国体育伦理学的社会治理能力、健全完善我国体育伦理教育,积极推动我国体育伦理学的创新发展。
关 键 词:体育伦理学;新文科;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3-0034-06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ethics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WANG Hao,GONG Zhengwei
(School of Leisure Spor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ethics should make clear the new stag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concept to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the new pattern with sports governance and the new method marked by discipline integration. Compared with this new connota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current sports ethics in China, such as insufficient strength of speech, declining discipline value, lacking of social services and imperfect education mechanism. Therefore,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human value of China’s sports ethic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betwwen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discourse system, to highlight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hina’s sports ethics, to promote its social governance ability and to enhance sports ethics education, and all these can act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e sports ethics for China.
Keywords: sports ethics;new liberal arts;innovative development
体育伦理学是一门涉及体育伦理关系及体育道德准则的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发展体育运动、振奋民族精神,提高社会工作者及体育参与者的道德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在新文科建设的推动下,厘清我国体育伦理学的创新发展内涵,明确当前我国体育伦理学存在的问题,探究满足时代需求的体育伦理学创新发展之路,对于凸显我国体育伦理学的人文价值,促进我国体育伦理学的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1 新文科视域下我国体育伦理学创新发展的内涵
1.1 以中国特色为特征的新阶段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新文科建设的提出既是对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审视,也是对未来文科教育的启示。杨桦[2]认为我国体育的每一次重大改革,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先导和理论引领。满足时代需求、实现中国优秀体育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我国体
育伦理学创新发展的首要特征。
从国内看,体育强国的建设需要中国特色体育伦理学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体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促使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并且在物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开始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始对伦理道德等社会精神文明有了新的需求。关于体育哲学伦理学的探讨和思辨对于任何体育发展规划和体育学术研究都至关重要。体育伦理学的发展与体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体育改革为体育伦理学的发展提供动力与问题,体育伦理学的发展为体育改革提供价值导向与精神支持[3]。
从国际看,我国还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一言一行都在被世界广泛关注,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格局下,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的调整正在聆听中国声音、汲取中国智慧、感受中国力量[4]。对民族传统体育伦理文化中“仁爱”“礼治”“和谐共生”等精神的提炼与创造性转化不仅能体现我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还能体现我国体育发展的理论自信,为解决国际体育伦理问题提供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
1.2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新理念
人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新文科建设下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基于知识与价值双重导向的。21世纪10年代以前,我国体育伦理学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侧重知识导向,力图探究体育的本质及规律,向运动员、教练员等传播体育道德知识,提升体育道德水平。然而新文科建设要求我国体育伦理学重新思考与探索育人问题。如果说体育运动训练学关注的是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培养优秀运动员为目标;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关注的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以培养优秀体育工作者为目标;那么新时代的体育伦理学作为一门价值科学则更应该关注人们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建设,以培养体育领域的“时代新人”为目标。
体育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人既是体育的主体,也是体育的客体,因此体育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发展体育事业的前提性思考。我国传统体育始终倡导身心一统、以和为贵、公平竞争的自我修养以及“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加之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价值冲突,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对立[5]的西方体育竞争观,削弱了我国传统体育的道德信仰与精神追求。因此体育伦理学的“立德树人”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6],关系到个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等。随着体育人本价值的回归,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体育伦理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认识体育道德的本质及规律,还要提高体育参与者的道德素养、促进体育和谐发展。体育“树人”的对象也逐渐由竞技体育向学校体育及群众体育扩大,形成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三位一体的道德引领模式。许多学者也对此贡献了自己的思考。例如熊文等[7]从多元视角解读了学校体育承担的道德教育责任。汪全先等[8]通过对人性与学校体育伦理关系的论证,从身心统一、资源配置、理性引领等方面提出消解学校体育伦理问题的对策。
相对于其他体育学科的专业性,体育伦理学具有更广泛普适性及应用性。随着全民健身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事业向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转向,体育“立德树人”所要培养的应该是涵盖各种类型、各个年龄段体育参与者的“全人”。因此,新时代体育伦理学不仅要承担传递体育价值与文化的责任,也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独特使命,不断为其他体育学科乃至国家和社会的体育发展输送养分。不仅要宣传普及体育道德知识,还要给予体育参与者实践上的指导,引导人们的道德思想与道德选择。
1.3 以体育治理为需求的新格局
新文科建设不仅要满足人的培养需求,更要服务国家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能力;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与人们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有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9]。因此我国体育伦理学发展的“新格局”是围绕体育伦理治理开启的重大革新。就目前看,体育伦理学既要服务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如各种体育组织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以技术为中心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博弈问题;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问题等。又要服务于体育伦理理论上的抽象与构建,在历史溯源及现实问题中提炼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伦理思想,对重大体育政策方针进行剖析和解读。
另外,我国体育伦理学创新发展的“新格局”不仅局限于国内的单循环,还是一个国际加国内的双循环系统。随着体育运动及体育赛事规模的不断壮大,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体育伦理问题不再只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体育协同发展所要面临和解决的共同问题,呈现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性趋势。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及世界各大赛事的兴奋剂丑闻已经涉及到来自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的运动员,不仅导致体育公平公正的问题,还极易造成世界性的诚信危机,成为人类在超越物质实体、追求卓越、反思体育意义及人类终极价值上的道德两难,阻碍共建人命类运共同体的进程。因此国际间的对话交流成为新时代全球发展的重要特征,国际体育伦理问题的治理方案也需要我国体育伦理学者的共同谋划与探讨。
1.4 以学科融合为标志的新方法
随着当代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加深,社会问题的日趋复杂,已经很难单凭某一学科给出有效答案。特殊的时代状况决定文科必须打破门户思维、独狼思维、独尊思维,成为一个开放互生的知识共生带[10],这一背景要求我国体育伦理学的创新发展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从跨学科发展中寻求机遇。
与西方体育伦理学的独立发展不同,我国体育伦理学在成立初期是以“体育+伦理”的交叉学科形式出现的,在体育理论尚不明确的阶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依托。因此体育伦理学既有伦理研究的抽象性与思辨性,又有体育研究的现实性与直观性。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商业环境的复杂多变、生活方式的更新换代,现代社会下的体育伦理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传统道德理论的适用范畴,进一步的学科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另外,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也使其必然脱离不了与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互动。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科”,新时代的体育伦理学首先要与“理科”融合。例如,体育伦理学与生物学的融合使人们认识到体育与技术异化间的关系,开始对现代科技与生物医学在运动员选拔与训练造成的兴奋剂、基因编辑等“先进”违规手段进行审视,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在利欲熏心的时代坚守体育道德底线,维护体育公平。认知体育的目的,发挥人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性作用,避免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异化。再如体育伦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可以为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与规范。当前体育产业一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其生产、分配、规范等规则尚未成熟,无论体育产业管理、体育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体育赞助等方面的伦理问题都需要在与经济学理论充分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