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与突破路径

作者: 张强峰 雷雨星 郭汝 陈浩南

摘      要:体育课后服务是指在课后组织的以学生自愿为原则,以体育课后作业完成、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学有余力学生已学内容巩固提高为主的体育锻炼辅导和补习。体育课后服务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减负、个性化发展和教育公平。研究发现,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体现在学校实施陷入“课堂搬家”的泥潭、校外实施落入“学科培训”的窠臼、线上体育教学资源利用存在“推进困难”的危机、体育课后服务安全面临“缺乏保障”的窘境。究其原因,在于教育公益思维欠缺、质量监控建设滞后、法律法规条款缺乏。强化体育课后服务公益认知、深化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标准、拓宽体育教师课后服务能力、细化体育课后服务安全保障是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困境突破的可行之路。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中小学校;体育培训机构;体育课后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3-0113-06

Implementation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path of after-school service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ZHANG Qiangfeng,LEI Yuxing,GUO Ru,CHEN Haon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China)

Abstract: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after-school service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physical exercise guidance and tutoring organized after class on the principle of students' willingness, focusing on the completion of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omework, the help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the consolid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xcellent stud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fter-school service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helps students reduce their burden,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equ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dilemma of physical education after-school servi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reflected in the mire of "classroom moving"; the implementation outside school falls into the pattern of "discipline training"; there is a crisis of "difficulty in promoting" in the utilization of onlin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security is facing the dilemma of "lack of security". The reason lies in the lack of public welfare thinking in education, the lagging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lack of provision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Hence,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 welfare cognition of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 deepening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after-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ervice, broadening the after-school service abi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refining the safety guarante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fter-school service are the feasible ways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of sports after-school servic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sports training institutions;after-school serv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1]。其中,“肩负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责任”[1]的课后服务,以全体学生的作业,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与答疑,学习有余力学生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为目标,达到“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在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1]。

面对《意见》“通过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1]的宏观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5+2”课后服务模式从中观层面予以回应,即每周5天(周一到周五)均提供2小时的课后服务,因而体育锻炼成为课后服务的热门选项。作为试点地区的北京市,将体育作为课后服务的第一阶段进行实施,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2];作为试点地区的广州市,将全市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由以前的1小时提升到1.5小时以上[3];作为试点城市的南通市,通过开展“一校一品”“一生一运动”等特色体育项目保障学生课后服务中的体育锻炼。在课后服务中一直走在前列的深圳市,其小学课后服务中的第2课时主要安排特长发展或体育锻炼(学校共享课程),初中阶段课后服务主要安排自主作业、特长发展或体育锻炼[4]。同时作为协助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监管的国家体育总局,从规范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层面出台《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保障课外体育培训机构及行业健康有序发展[5]。但借助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机会,进入部分省市中小学校园实地调研并与校领导进行访谈后发现,体育锻炼在微观实施层面还存在诸多困境,难以回应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后服务政策中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实施要求。

1  体育课后服务概要

1.1  体育课后服务概念由来

我国课后服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为解决青少年学生非上学期间无人看管与监护[6],随着时代发展课后服务逐渐演变成涵盖学科(语、数、外、物、化)和非学科(音、体、美)的辅导和补习[7]。学生在放学后、节假日、寒暑假等非课上时段接受校内外组织(学校、机构、家庭等)的体育锻炼辅导和补习等,都属于课后服务的一部分。由于缺乏官方界定,体育学界对此有很多称呼,如体育类课后服务[8],课后体育服务[9]、体育“课后服务”[10]……未能在称呼上形成共识,就难以对课后服务中的体育锻炼形成完整而科学的认知。根据专有名词不能随便拆分的基本构词原则,“限定词+上位概念”构成下位概念的汉语语言规范,研究拟用体育课后服务概括课后服务中的体育锻炼辅导和补习。

1.2  体育课后服务要旨梳理

1)体育课后服务内涵。

按照《意见》“课后服务不得讲授新课,主要针对课后作业,学习有困难学生补习辅导与答疑,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的要求,作为课后服务下位概念的体育课后服务,其内容应为全体学生体育课后作业的完成,学有余力学生体质健康和已学运动技术水平的巩固提高,学有困难学生体质健康和已学运动技术水平的针对性帮扶,如学有困难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已学运动技能等的辅导与补习。显然上述3类群体分层别类的实施要求表明,体育课后服务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复,而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细化分类与深入推进。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体育(或体育与健康)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的规定,体育课后服务不仅可以在工作日的放学后开展,还可以在节假日、寒暑假实施。综上所述,体育课后服务是指课后时间组织(放学后、节假日、寒暑假)以学生自愿为原则,以体育课后作业完成、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学有余力学生已学内容巩固提高为主的体育辅导和补习。

2)体育课后服务属性。

体育课后服务的需求主体是全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根据《意见》对课后服务实施时间和自愿参加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校内组织的体育锻炼辅导和补习、选择参加校外组织的体育锻炼辅导和补习、选择同时参加校内校外的体育锻炼辅导和补习、选择不参加校内校外的体育锻炼辅导和补习4部分。体育课后服务的供给主体包括学校、社会体育组织(营利性体育培训机构和公益性体育协会)、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等,根据《意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要求,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的体育课后服务应有助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回归与稳固。因此,那些涉及到学生评奖评优及升学,同时也存在一定技能培训导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中考体育项目、运动技能等级达标等具有学科培训的属性[12],不利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回归与稳固, 不属于体育课后服务。

3)体育课后服务价值。

体育课后服务主要针对学生体育课后作业完成、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学有余力学生已学内容巩固提高,而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中考、运动技能等级达标等“应试”体育锻炼项目的辅导与补习,不属体育课后服务。因此体育课后服务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辅导与补习负担。同时上述3类群体的分层实施,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质健康水平及运动喜好,并依此制定分门别类的实施方案,因此体育课后服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由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中考、运动技能等级达标等“应试”体育锻炼项目不属于体育课后服务,因此,体育课后服务主要针对学生体育课后作业完成、学有困难学生帮扶、学有余力学生已学内容巩固提高,可见体育课后服务兼顾所有学生的需求,而且有兴趣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参加,保障了教育公平。

2  体育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

2.1  学校体育课后服务陷入“课堂搬家”的泥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