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作者: 解德宽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有效手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资源匮乏、师资不足、教学方法落后等困境,亟须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立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分析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内容,探讨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和价值,挖掘立足农村的地域性传统文化资源,提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具体实施策略,并展望了融入传统文化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融入;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和精神的寄托,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和灵魂。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如诗词歌赋、神话传说、礼仪乐器、书画篆刻、建筑园林、医药养生等。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核心竞争力。

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有效手段。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也是记录和表达文化内涵的载体。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语言文字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生活习惯等特点,也在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文化气质、民族性格、社会风尚等特征。语文教学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让学生感受和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和文化情感,提高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成为具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现代公民。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是语文的基础教育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如教育资源的匮乏、师资队伍的不足、教学方法的落后、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制约着农村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更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来改革和创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需要,为农村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和有效的语文教育服务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和价值

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精神等方面与语文教材、教法、教学目标等相结合,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骄傲,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能够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灿烂文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和自豪。同时,也能够使他们明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作用,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现代公民。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也是记录和表达文化内涵的载体。传统文化是语言文字的源泉和基础,也是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能够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词汇、句式、修辞等语言知识,熟悉更多的成语、谚语、俗语等语言现象,欣赏更多的诗词、歌赋、散文等语言艺术,从而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增强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交流、创作等各种活动的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人文素养是指人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所具有的知识、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审美情趣是指人对美好事物所具有的感受、鉴赏、创造等能力。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所产生和积累的智慧结晶,是美好事物的集中体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能够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领悟到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欣赏到人类艺术的风格和特色,遵守人类道德的标准和原则,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审美创造。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个性发展是指人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展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方面特质的过程。全面成长是指人在身心方面都达到健康、和谐、平衡、协调的状态的过程。传统文化是人类个性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条件,也是人类个性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标准。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能够使他们发现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调节和平衡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和品格,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使他们成为健康、快乐、自信、自立的人。

二、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内容

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指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适用于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类型学校的小学语文教材,是目前我国最权威和最普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共分为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包含若干单元,每单元包含若干课文。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在选文、编排、注释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的融入和体现,使之成为教材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一)诗词歌赋类

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收录了近百首诗词歌赋,涵盖了先秦到近代的各个时期,包括了《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元曲选》《明清诗选》等经典作品,以及一些民间歌谣、童谣、谜语等。这些诗词歌赋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语言艺术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更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这些诗词歌赋,能够使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二)神话传说类

神话传说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创造,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解释。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和最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和基础。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收录了几十个神话传说故事,涉及了天地万物、历史典故、民间风俗等各个方面,包括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经典作品,以及一些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这些神话传说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更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理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这些神话传说,能够使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神奇和趣味,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书画篆刻类

书画篆刻是中华民族最独特和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和文化符号。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收录了几十幅书画篆刻作品,涵盖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字体,以及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动物画等各种题材,包括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九成宫醴泉铭》、米芾的《自叙帖》、赵孟頫的《寒食帖》、苏轼的《赤壁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马远的《溪山行旅图》、张大千的《荷花鸳鸯图》等经典作品,以及一些民间剪纸、年画、石刻等。这些书画篆刻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更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这些书画篆刻,能够使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和气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鉴赏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礼仪乐器类

礼仪乐器是中华民族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收录了几十篇礼仪乐器相关的课文,涉及了孝道、忠义、礼貌、节俭等各种美德,以及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种节日,包括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哲学家的故事和思想,《孝经》《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的选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的内容,《琵琶行》《陋室铭》《岳阳楼记》等名家名作的文章,以及一些关于古代乐器如琴、瑟、笛、箫等的介绍和欣赏。这些礼仪乐器相关的课文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更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理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这些礼仪乐器相关的课文,能够使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庄重和和谐,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际交往,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适应。

(五)建筑园林类

建筑园林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和最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艺术杰作和文化象征。现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收录了几十篇建筑园林相关的课文,涉及了宫殿、寺庙、塔楼、桥梁等各种建筑,以及园林、盆景、风筝等各种造景,包括了故宫、颐和园、长城、秦始皇陵、云冈石窟、布达拉宫等世界遗产,以及《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中的场景描写,以及一些关于建筑园林的历史故事和传奇故事。这些建筑园林相关的课文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和造景艺术,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更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这些建筑园林相关的课文,能够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壮丽和雅致,培养了空间感和创造力,提高了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能力。

三、立足农村的地域性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

地域性传统文化资源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标识。农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载体,也是中华民族地域性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宝库和基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所在地区的地域性传统文化资源,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有力支撑和有效补充。

(一)民俗风情类

民俗风情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积累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所在地区的民俗风情资源,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动素材和丰富内容。例如,有些农村小学所在地区有着独特的节日庆典、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游戏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趣味和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名胜古迹类

名胜古迹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在历史上留下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方面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历史见证和文化象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所在地区的名胜古迹资源,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优质素材和深刻内容。例如,有些农村小学所在地区有着著名的山川河流、古代建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观察和了解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壮丽和内涵,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