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作者: 李奕斐[摘 要]独立自主不仅是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中的独立自主,也包含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理解何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需要对精神涉及的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4个维度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3个方面把握独立自主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重要理论命题在实现价值主张、自我表达、情感立场、精神交往的独立自主等方面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使命,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价值自信、强化理论引领、塑造情感认同、提供公共关怀,进而通往精神上的自主自立、自信自强。
[关键词]精神;独立自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1-007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13
[收稿日期]2024-08-05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民法典》精神原则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JDSZK137);复旦大学党建研究重点资助课题“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FDDJYJ20231008)。
[作者简介]李奕斐(1997-),浙江杭州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是彰显精神优势、把握精神主动、增强精神力量的前提基础。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旨归,培养和塑造个体的思想认知、政治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其目标、内容、方法无不体现着对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厚重关怀。在“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一重要命题提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发挥怎样的使命和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其使命和作用,是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思考和回应的问题。
一、“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
“精神是体现了与世界的这种差异中的同一关系的主体,它在‘他者’中找到了自己,这样,它一方面并没有与世界切割开来,也不是与世界不可区分的。”[2]独立自主既是精神所呈现的应然样态,也是其具备的一种内在能力。作为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精神涵盖意识、情感、思维、道德等诸多要素,由各种功能和过程相互交织而成。要在揭示精神内在结构的基础上,对精神的独立自主性加以分析。
(一)精神的结构
“精神”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都对此进行了探讨。在哲学语境中,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的范畴,它是人的本质和意识的表达,涉及对自我、意义、价值观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以及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关系的探寻。在心理学视域中,精神被理解为个体内在的、主观体验的心理状态。它涵括知觉、思维、情感、意愿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关注影响人类行为和体验的内部因素。在社会学视域中,精神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个体态度、行为和认同的塑造,以及社会结构和制度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在宗教学语境中,精神常与信仰、灵性和超越性有关。它指向个体与灵魂或其他超自然实体的关系,包含人类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层体验和高维探索。综合不同学科的理论观点,可以尝试将精神的结构概括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这4个维度。
第一,精神涉及情感的维度。作为人类内在体验的核心,情感与个体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它由感觉和情绪组成,既有个体经过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对事物属性的认知和察觉,也有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而形成的主观评估和态度。情感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或中立的,诸如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恐惧、惊讶等人类的共同情感,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有心理学家将情感分为激活和抑制两个系统,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情感会对个体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较强的情感调节能力可以使个体更从容地应对精神压力和精神困境,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精神包含意义和价值观的维度。在哲学上,意义通常与事物的存在和目的相关联,是一种由个体和社会所赋予的深层内涵。在语言学上,意义是语词或符号中携带的信息内容及其引发的理解和互动效果。作为思维和沟通的基础,对意义的追寻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人类需要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理念和信仰体系。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所持有的关于什么是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和偏好,它形成行为的基准,指导决策和行动,影响与他人的交往方式。个体的价值观决定了其对待人生的态度、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对伦理道德问题的立场等,对其精神世界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集体共享的价值观能够指引社会的道德准则、情感期许和行为规范,进而塑造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
第三,精神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维度。自我意识是人类高级认知能力,它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直觉感知;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特征、行为、成就等的评估;自我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包括兴趣志向、身份认同等方面。自我意识涉及对自身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觉察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是赋予“自己”这一个体以独特性的心理前提。自我实现是个体通过追求自身潜能的最大发展,以达到个人成长、自我满足和总体幸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需要表现出自主性、自律性和创造性,通过内在驱动力和自我导向力,积极主动地追求个人目标。“精神是各种不同的、独立的自我意识的统一,这些自我意识在它们的对立中享受着完全的自由和独立。”[3]通过自我意识,个体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根据自我实现的目标来改造自身的精神气质。
第四,精神蕴含社会交往的维度。“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结。正因如此,人的精神也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和自我,还需要具备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维度。“人要有效地生活,除了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外,必须通过社会交往,在一定范围(家庭、部族、团体等等)中活动,才可能对个人生活做出调整,以求生存和发展。”[5]精神层面的交往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个体与他人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交换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观点、思想,促进思维和行动中的反省,进而获得新的认识和成长。社会成员之间具有建构性的精神交往,能够形成集体记忆和共同理解,有助于建立和维持社会网络,促进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二)精神的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是精神的一种自觉品性和内在能力,是人类通往自由和解放的必经之路。结合对精神内在结构的分析,可以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实践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传承、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3个方面把握独立自主的内涵及其在精神层面的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演变推动的。个体作为社会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纽结,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唯物史观也揭示了个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由此出发,独立自主可以被理解为个人或集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决策和自我创造能力。精神层面的独立自主以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独立自主为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是使精神上的自主、自立、自由成为可能的关键。精神的独立自主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具有对自己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向的自主决策权。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理念和目标体系,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完善的道路,以自己的意志和判断为尺度进行决策。其次,具有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自主评价和反馈能力。通过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独立的观点和见解,进而提出对社会变革的真实需求,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过程之中。最后,具有对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主动探索。有意识地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审视自己的特征、身份、行动并做出自主评价和自我调整。精神的独立自主性对于个体的自我追求和社会的历史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在儒家思想中,个人应当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至这一目标境界。这种完善自我的过程需要个体的自我努力、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不能完全依附于他人或外部力量的支配。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体与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然的和谐关系,个体的自主决策和独立发展受到来自家庭、宗族、社会的支持和关怀,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需要承担起对于家族和社会的责任,追求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利益。因此,独立自主并不排斥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和对于社会的责任,而是要求在这种关系中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精神的独立自主性指向精神层面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能力,个体应当做到自立、自律、自尊、自信、自强,积极主动地承担对共同体的责任,遵循自然规律并与外部环境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7]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独立自主绝非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那样简单,而是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认识、探索、深化和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过程”[8]。它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探索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与实践证明,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别国模式、亦步亦趋地实现发展和复兴。
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必要思想基础。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功能和作用。在诸多通向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路径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提升人的精神品质”[9]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将独立自主、自信自强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出发,分析其在价值主张、自我表达、情感立场、社会交往4个维度与精神结构的契合之处,能够解答“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实现价值主张的独立自主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具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独立准则,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需要时,能够始终坚持这一价值标准,对事物做出理性的价值评价。尽管价值标准可以是多维的,但它“必定受主体本身的条件和能力、生存活动特点的制约,带有主体自身的特点,而不是超主体的标准”[10]。主体自身是价值标准的基础,主体的存在条件、发展状况是一切价值标准的根本尺度和最终归宿。因此,没有独立的价值主张,便会受到他人价值标准的支配,在关涉价值评判和选择的问题上表现得“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也就无法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当代中国,价值立场和价值主张上的独立自主,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1]不同于“以物为本”、强调功利主义和个人至上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高度的人民性、道义性和集体属性。它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赋予了真理性,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逻辑中展现了超越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必不可少的价值基础。